呂海波,胡傳朋,武永福,劉蘭蘭
LV Hai-bo,HU Chuan-peng,WU Yong-fu,LIU Lan-lan
(山推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濟寧 272000)
錐花鍵齒輪軸是帶有齒輪和錐花鍵的軸類零件(圖1)。在推土機終傳動系統(tǒng)中,其錐花鍵部分與法蘭盤的內(nèi)花鍵配合,法蘭盤的轉(zhuǎn)動帶動錐花鍵齒輪軸轉(zhuǎn)動,齒輪部分與另一齒輪嚙合傳動。由于錐花鍵齒輪軸的固定是通過圖1中右端安裝軸承,左端錐花鍵部分安裝在法蘭盤來完成的。因此,錐花鍵的加工精度會影響整個錐花鍵齒輪軸的裝配。
推土機的工作環(huán)境復雜,承載大,因此對終傳動系統(tǒng)的要求較高。錐花鍵齒輪軸作為終傳動的重要部件,其轉(zhuǎn)速高,傳遞轉(zhuǎn)矩大,正反轉(zhuǎn)切換頻繁[1],對錐花鍵齒輪軸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硬度有嚴格要求。錐花鍵是通過錐度來保證裝配件在軸向上的連接位置,同時,錐花鍵的齒形對裝配尺寸的影響也很大。由于工件形變的原因,裝配時一般采用歸定范圍內(nèi)的壓力壓裝錐花鍵連接至裝配尺寸。
圖1 錐花鍵齒輪軸
錐花鍵齒輪軸的加工難點主要有齒輪部分和錐花鍵部分。錐花鍵齒輪軸的加工必須同時保證表面硬度和機械加工精度要求。圖2為我廠推土機終傳動系統(tǒng)中錐花鍵齒輪軸零件圖,錐花鍵齒輪軸的齒輪部分要求精度為8 級,同軸度要求為0.01mm;錐花鍵部分錐度為1∶10,精度為K,同軸度要求為0.05mm;材料為20CrMnTi,毛坯硬度為HB277~384,淬火硬度為HPC58~63。
圖2 錐花鍵齒輪軸零件圖
目前,齒輪部分的加工難題已解決,但錐花鍵的加工質(zhì)量一直不穩(wěn)定。我廠的錐花鍵齒輪軸與法蘭盤裝配如圖3,裝配時通過液壓油缸將法蘭盤壓入錐花鍵齒輪軸的錐花鍵部分。在保證裝配尺寸L 的同時,記錄液壓油缸的壓力值,通過該壓力值來檢測錐花鍵連接是否合格。應用原工藝加工的錐花鍵齒輪軸的裝配壓力值不穩(wěn)定,波動范圍很大,合格率約65%。對于不合格的工件只能采用更換法蘭盤嘗試配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種方法費時費力,而且并不能從根源上解決錐花鍵裝配問題。
圖3 錐花鍵齒輪軸與法蘭盤裝配圖
本廠原采用的錐花鍵齒輪軸加工工序為:選材-鍛造-正火-車削加工-滾齒、滾花鍵-熱處理滲碳-車螺紋-熱處理淬火-拋丸-磨外圓-磨齒。
我廠的錐花鍵齒輪軸小端部需要加工螺紋。由于螺紋連接的特性,螺紋部分要求不能滲碳淬火以免影響韌性;而滲碳淬火會使工件硬度增加導致無法車螺紋。對于該問題原工藝采用的是先對工件進行滲碳處理,然后將螺紋部分的滲碳層車掉,再車螺紋,最后將螺紋部分加防護帽保護,進行淬火處理。該方法加工出的螺紋部分硬度能達到設(shè)計要求,但是由于加熱兩次,導致了錐花鍵部分變形嚴重,極大地影響了錐花鍵的加工質(zhì)量。據(jù)統(tǒng)計,經(jīng)過兩次加熱后工件的變形量平均為0.04mm,約25%的工件變形量超過0.05mm,而錐花鍵的同軸度要求為0.05mm,因此導致部分工件不符合要求。
通過研究實驗,我們采用滲碳淬火一次熱處理完成,并將車螺紋工序移至熱處理滲碳淬火之前。對于螺紋部分我們采取了涂防滲劑、加防護帽的方式防止該部被淬火(圖4)。
圖4 錐花鍵齒輪軸熱處理
雖然通過更改熱處理方法可以降低錐花鍵的熱變形尺寸,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該變形。針對該問題,我廠采用增加磨錐花鍵工序的方法來解決,并引進了漢江機床廠的MK8612A花鍵磨床。工作時通過工作臺的縱向移動和砂輪的垂直進給完成錐花鍵的加工。加工后,通過專用錐花鍵環(huán)規(guī)檢測出入量,保證加工質(zhì)量。
改進的加工工序為:選材-鍛造-正火-車削加工-滾齒、滾花鍵-車螺紋-熱處理滲碳淬火-拋丸-磨外圓-磨齒-磨花鍵。
為檢驗新工藝的使用效果,用新工藝加工了10 件工件。我們對這批工件的芯部和滲碳區(qū)做了金相組織測試。金相組織測試表明采用新工藝加工的工件材質(zhì)完全滿足設(shè)計要求。
使用洛氏硬度儀對錐花鍵的齒頂和齒根部做硬度檢測,其齒頂部硬度平均值為59.9HRC,齒根部硬度平均值為59.5HRC,其硬度也滿足設(shè)計要求。
最后,將這批工件進行裝配試驗。隨機選取10 件法蘭盤與之裝配,并記錄裝配壓力。壓力值均在我們要求的裝配壓力18~35MPa 范圍內(nèi),符合裝配要求。
針對錐花鍵齒輪軸中錐花鍵加工質(zhì)量不穩(wěn)定的問題,通過對原工藝的分析研究,在其基礎(chǔ)上提出了采用一次滲碳淬火、增加磨錐花鍵工序的新加工工藝。通過實驗表明新的工藝加工的工件在材質(zhì)、硬度、同軸度和裝配壓力等方面完全滿足設(shè)計要求。
[1]率秀清,孫世超,任建剛.小直徑三角內(nèi)錐花鍵應用及加工工藝[J].現(xiàn)代零部件,2006,(03):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