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鵬
(上海建科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上海 200032)
筆者參與的上海某中外合資項目中,采用了國內項目管理模式中較少采用的CM/Agency 管理模式,即業(yè)主雇傭 CM公司,作為一種咨詢公司而不是總承包商,代表業(yè)主,與設計師、建筑師或監(jiān)理工程師(咨詢工程師)一起管理承包商和供應商。這種項目管理模式現階段我國運用的并不是很多,相關問題的研究也很缺乏,且缺乏相關的法律體系的支持等,導致質量管理體系不夠完善。
筆者試圖通過對項目實例的質量管理體系的摸索與實踐,結合國內現行建筑法律體系和行業(yè)特點,參考工程項目質量管理體系的國際慣例,分析相互之間異同點,研究和總結符合國內實際情況的CM項目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體系和控制措施。
不同的項目、不同的管理模式,其質量管理體系的要素不同。中方與外方在質量管理體系上都貫徹 ISO9000 族的標準,遵循關于質量管理的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規(guī)律,在質量管理體系和質量保證上存在通用的模式,但是在具體應用上還是有一定的區(qū)別。外方業(yè)主在其國內應用 CM 模式管理項目比較普遍,有成功的應用實例,相應的法律環(huán)境和管理方法十分成熟。國內在長期的工程建設過程中,在項目實施上實行項目法人制、工程監(jiān)理制度,執(zhí)行關于質量管理方面的若干國家和地方法律法規(guī),并形成了相對成熟和常規(guī)的具體措施。
在本項目中,外方業(yè)主通過其下項目管理團隊(簡稱“PM 團隊”)與 CM 公司一起,對現場進行質量管理。PM團隊的組織架構采用矩陣式,QA、設計部門、業(yè)主聘請的第三方咨詢公司都可以參與現場的質量管理;CM 公司對項目的質量管理負有合同責任,起到主導和協(xié)調的作用,并進行具體的質量管理工作;工程監(jiān)理依照國內法律法規(guī),對工程質量進行監(jiān)理。施工總包單位作為施工質量的第一負責人,對所承包的工程進行內部的質量管理,對分包商及供應商的工作質量負責。
其組織框架圖如下圖1。
圖1 組織框架
在國內工程的實施過程中,對質量的管理一般是由施工總承包單位自檢,監(jiān)理單位復檢,政府質量監(jiān)督部門抽查巡檢和參與關鍵節(jié)點驗收的方法,形成一套層次不同,分工有序的管理體系。
工程監(jiān)理在項目過程中主要是對施工階段的工程質量進行監(jiān)督和檢查,對項目在前期決策階段、設計階段以及維修保養(yǎng)階段的質量控制缺乏有效的手段,并不是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如果業(yè)主本身不具備工程管理職能和配備相應的專業(yè)人員,那么就很難使工程的功能意圖和質量要求按照自己的設想來完成。
在 CM 模式下,CM 管理單位從項目前期就參與到項目的策劃、設計、招投標、施工、采購直到竣工和維修保養(yǎng)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來。CM 越早介入工程的管理,就越能發(fā)揮專業(yè)團隊和人員的作用,從源頭上對質量采取預防措施和有效手段,使工程滿足業(yè)主質量需求。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除了項目所處的地質條件、環(huán)境、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外,尚存在以下一些重要因素。
(1)人為影響因素。參建各方人員的質量行為對項目的質量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這些單位之間有效性的協(xié)調工作,是項目質量管理工作的保證。人為因素主要包括業(yè)主、CM 公司、監(jiān)理公司以及承包商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一線施工人員的施工經驗和操作能力等,管理和施工人員的綜合素質往往會對工程質量造成很大程度的影響。
(2)材料影響因素。由于本項目建筑物的功能性很強,設計復雜,一些建筑材料的采購途徑來自國外,材料的一些技術參數和性能指標直接采用國外的質量標準,部分材料還需要特殊的質量認證,涉及到一個標準互認的問題。雖然這些進口材料附有產品合格證和質量證明資料,并可以通過海關商檢,但是現場監(jiān)理復檢時往往遇到一些國內常規(guī)檢測中沒有的技術指標或參數,造成運至現場的材料質量的不可控性。
(3)施工方法影響因素。由于影響項目施工質量的偶然性因素和系統(tǒng)性因素都較多,因此,很容易產生質量變異。這其中施工方法對質量的影響不可忽視,國內工程上往往不重視施工方案的編制與實施,與現場施工脫節(jié)或者不相符,存在“兩層皮”的現象。監(jiān)理單位往往也憑以往的經驗監(jiān)督,不重視施工過程中質量問題的測量、記錄和跟蹤,造成施工過程和最終質量的不可控性。
根據合同中關于質量管理的要求,CM 編制和實施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方案,經批準后發(fā)給監(jiān)理單位、設計單位和承包商等。各參建單位按照該文件的要求,修改和應用使CM 滿意的質量體系來確保和證明提供的工作、原材料和服務是符合指定的要求。
提交的質量體系文件中應包括質量計劃、質量檢查和檢測計劃、程序和方法說明和文檔質量要求等內容。在工程進行過程中通過定期或專項的審計來檢查質量體系的有效性。
質量管理的各參與方在業(yè)主提供的項目管理軟件上提交質量管理記錄,檢查和跟蹤質量缺陷和質量問題。相關人員可以在統(tǒng)一的平臺上,根據分配的用戶名和相應權限,進行查看、審核、確認等操作。這樣可以有效解決由于矩陣式組織架構帶來的多頭管理,進而造成信息不對稱、溝通不暢和決策緩慢等問題。避免了重復工作,提高了管理效率,從在工程上實際應用上來看,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本工程對于樣板、樣品管理的重視程度,遠遠超出國內一般工程中關于樣板、樣品質量管理的要求。對一些國內不要求做樣板的工作內容也有要求,如土建施工中的回填、管道安裝、鋼結構安裝等都有樣板段的要求,甚至對混凝土澆筑也有實物模型的要求。在招標階段即把上述要求等詳細明確,作為招標文件中的技術要求內容,投標單位必須對該部分內容予以響應。
在工程實施階段,CM 單位嚴格按照招投標內容實施,同時結合國內關于樣板引入制度的實際經驗,采取了較為實用的“首件樣板制”,即所有工序的首件、首段、首單元作為樣板施工,樣板質量通過各方驗收后,作為后續(xù)大面積施工的依據。這樣既滿足了業(yè)主在樣板制度上的嚴格要求,保證了工程的質量,又避免了因制作實物模型而造成的工期浪費。
CM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對于在檢查過程中發(fā)現的嚴重不符合招標文件技術要求、設計圖紙和國家規(guī)范等工作內容,立即通過上傳項目管理平臺、書面?zhèn)鬟_和專題討論等形式,通知業(yè)主、設計單位和顧問單位等,并一起討論對不合格項的整改措施和建議,以防止繼續(xù)施工或不合格工作被隱蔽。在不合格項的整改經過各方確認后,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以確保工程質量按照設計要求執(zhí)行。對于直至完工仍未完成的不合格項,將列入未完成工作清單繼續(xù)跟蹤,作為竣工驗收的依據。
(1)在本工程的質量管理過程中,筆者認為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不同是產生諸多問題的根源。通過各參建方的充分溝通和理解,求同存異,選擇和實施符合本工程實際情況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方法,是保證工程質量的明智選擇和有效做法。例如 CM 合同模式結合工程監(jiān)理制的實施,從不同層面對現場質量進行控制。
(2)在管理方法上,CM 模式下的質量管理重視方案的編制和實施,重視過程中的記錄和跟蹤,重視質量結果符合設計要求。與國內工程相比,管理手段更多的采用國際工程管理的一些做法和慣例,對質量管理的原則是“計劃所做的,做所計劃的,過程可以證明”。
(3)在對不合格項的管理上要求徹底整改,直到符合設計要求。并對造成問題的原因進行深入調查,找出問題產生的根源,是操作人員的原因,還是施工方法的原因,還是施工機械機具的原因,或者是施工環(huán)境的原因,都要一一調查,從源頭上解決,以防止同類問題再次發(fā)生。通過這樣細致的分析,使得采取的整改措施的針對性強,在現場取得了良好效果。
(4)充分重視對承包商質量體系審計的重要性,使之遵循相關的標準。當在質量審計時發(fā)現承包商的質量體系不完善的時候,在規(guī)定日期內要求承包商改進其體系以達到要求標準,此后還將進行跟蹤審查來核實承包商執(zhí)行的必要修補措施。確保承包商能夠按質量體系的要求對施工過程全程控制,是保證工程質量的重要方法。
通過上述對該項目的特點的具體分析,借鑒和比較了國內項目質量管理上的常規(guī)做法,總結并實踐了一些具體的質量管理措施和管理辦法,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CM 管理模式在國內較少采用,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水土不服,應在一些法律法規(guī)、管理制度上進行完善,以利于推廣和普及。
[1]田威.FIDIC合同條件應用實務(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
[2]趙雪凌,錢樹靜.CM管理模式下的質量控制模式研究[J],露天采礦技術,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