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沛群,陳朝俊
(廣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800)
腦梗死(CI)又稱為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使局部腦組織壞死[1]。CI屬中醫(yī)“中風”范疇。中風病機概而論之有風、火、痰、氣、瘀、虛,病性多為本虛標實。筆者認為內傷積損是中風發(fā)病的基礎,氣血逆亂、痰瘀阻絡是中風發(fā)病的關鍵。中風病雖然病機復雜多變,但發(fā)病早期以痰瘀阻絡為主,治療應以化痰祛瘀通絡為主。2011年1月-2012年6月,筆者應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療記性腦梗死(ACI)60例,并通過腦血管彩超觀察腦血流的改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科住院治療的ACI患者115例,隨機分為研究組60例和對照組55例。其中研究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在35~80歲,平均年齡(57.5±6.5)歲;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在38~75歲,平均年齡(59.5±6.2)歲。兩組病例治療前病情分布、梗塞部位、合并癥等大體相仿,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中醫(yī)診斷標準[2]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1996年通過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
1.2.2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1995年中華醫(y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3]中關于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的診斷。
1.2.3 納入標準 (1)同時符合以上中、西醫(yī)診斷標準;(2)首次發(fā)病或復發(fā)性卒中未留下神志、功能缺損的患者;(3)發(fā)病時間不超過72 h;(4)年齡在35~80歲;(5)經腦CT及MRI顯示證實為腦梗死。
1.2.4 排除標準 (1)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腦出血者;(2)經檢查有腦腫瘤、腦外傷、腦寄生蟲病;(3)80歲以上及對本方案中使用的藥物過敏者;(4)合并有肝、腎、血液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其他預后不良的疾病、精神病患者;(5)有上消化道出血、心肌梗死等嚴重合并癥者;(6)雖符合納入標準,但治療依從性差,未按規(guī)定用藥或治療療程不夠,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1.3.1 治療方法 (1)基礎治療:兩組患者均給予基礎性治療,包括應用腦保護劑,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若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可配合降壓藥、降糖藥等治療;所有患者均給予奧拉西坦針(廣東世信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號:H20050860)10 mL加入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點滴,1次/d,60~90 min滴完,連用14 d。所有患者均給予康復治療。(2)中藥治療:研究組:在基礎治療上加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搏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20010100)6 mL加入生理鹽水250 mL或5%葡萄糖液250 mL中靜脈點滴,1次/d,60~90 min滴完,連用14 d;對照組:在基礎治療上加鹽酸川芎嗪注射液(哈爾濱三聯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30553)0.12 g加入生理鹽水250 mL或5%葡萄糖液250 mL中靜脈點滴,1次/d,60~90 min滴完,連用14 d。
1.3.2 觀察項目 治療前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個療程(14 d)結束后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所有病例治療前后觀察腦血流變化(應用日本ALOKA株式會社生產的SSD-a5彩超探測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大腦后動脈、頸內動脈、椎動脈、基底動脈治療前后收縮期血流速度)。
參考1995年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中國腦卒中臨床療效評定標準”[4]。
TCD正常和異常的評價參照北京宣武醫(yī)院的標準[5]:腦供血不足以收縮期血流速度為標準,大腦中動脈及頸內動脈比正常值下限低15 cm/s為供血不足,大腦前動脈、大腦后動脈、基底動脈、椎動脈正常值下限低10 cm/s為供血不足,或低于對側同名血管20~25 cm/s為供血不足。
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數據以“±s”表示。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積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積分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積分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22.6±3.2 12.6±3.3##對照組 55 21.9±3.1 17.6±3.6#△△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兩組治療前后收縮期腦血流速度變化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收縮期腦血流速度變化比較(±s;cm/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收縮期腦血流速度變化比較(±s;cm/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大腦中A大腦前A大腦后A頸內A 椎A 基底A研究組治療前 55±8 39±8 33±6 43±7 30±4 36±5治療后 62±87 50±6 45±8 55±6 39±5 42±6對照組治療前 54±7 38±10 32±7 42±9 32±6 36±4治療后 56±5 44±9 38±6 47±7 34±3 38±3
腦梗死(CI)是中老年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病,ACI發(fā)生后,在責任血管損害及腦局部病灶形成的一系列病理過程中有腦血流自動調節(jié)、側支循環(huán)障礙、缺血性損傷等。依據病理損害過程,血管先于腦組織受損,而能減輕損害具有修復功能的腦保護劑,則需由運送通道進入腦內,才能發(fā)揮作用,故良好的腦血循環(huán)是CI治療的根本[6]。
中醫(yī)學對中風病的認識由來已久,《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有:“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峨s病源流犀燭·中風源流》說:“人至五六十歲,氣血就衰,乃有中風之病”。認為其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密切相關,其病因概而論之有風、火、痰、氣、瘀、虛,其本為肝腎陰虛、氣血虛衰,其標為風火相煽、痰濕內盛、氣逆瘀血,直沖犯腦而形成本病[7]。
筆者認為中風病雖然病機復雜,癥狀如風之多變,氣血逆亂,痰瘀阻絡是中風發(fā)病的關鍵,故臨床上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療以活血化瘀通絡。疏血通注射液由水蛭、地龍?zhí)崛《?。水蛭咸苦平,歸肝經,功擅破血逐瘀;地龍咸寒,歸肝脾膀胱經,能清熱熄風、平喘,通絡,利尿。從中藥組成來分析,水蛭、地龍二藥提取物之疏血通注射液,能活血化瘀,疏通血脈。動物試驗結果提示:本品可延長小鼠凝血時間,降低血小板聚集和粘附率;抑制大鼠體內、外靜脈血栓的形成;減輕結扎大鼠大腦中動脈引起的行為障礙?,F代藥理研究:地龍具有降壓抑制和溶解血栓、抗凝血等作用。同時本臨床觀察表明,疏血通注射液組的臨床療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等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前后腦血管彩超血流速度的變化提示疏血通注射液能有效緩解血管痙攣有效改善腦血流,改善腦供血。臨床使用中,因中風病以中老年人居多,臟腑虧虛,使用疏血通注射液,可能使其氣血破散,易出現疲乏等氣血不足之象。故本藥不宜久用。宜適當加以益氣之藥以緩和破散氣血之性。
[1] 黃如訓.神經病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31.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6,1(19):55.
[3]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4] 全國第四屆腦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7,17(5):313-314.
[5] 顧慎為.經顱多普勒檢測與臨床(第2版)[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1:70-115.
[6] 黃如訓.神經病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28.
[7] 田德祿.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