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艷,沈英華
(北京市朝陽區(qū)第二醫(yī)院,北京 100026)
本文選取我院自2005年11月~2011年8月門診及病房就診的60歲以上(包括60歲)初發(fā)2型糖尿病患者88例,分為兩組:A組為小于80歲組,B組為大于等于80歲組,對于其一般情況、臨床特點及治療結果作回顧性對比分析,現總結如下。
88例門診及病房就診的60歲以上(包括60歲)初發(fā)2型糖尿病患者,A組50例,年齡60~90歲,平均年齡(70±5.23)歲;B組38例,平均年齡(82±2.65)歲。
兩組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診斷分型標準,為2型糖尿病患者。
采用回顧性臨床對照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并發(fā)癥及治療2周后復診情況。
數據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比較結果,A組典型癥狀和乏力者多于B組,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患者陰部瘙癢、視物模糊及體檢發(fā)現數量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結果比較[例(%)]
兩組患者的合并癥比較結果,A組高血壓、腎病者數量少于B組,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A歲組冠心病者數量少于B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周圍神經病變、腦梗塞及視網膜病變數量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合并癥結果比較[例(%)]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比較,A組患者泌尿系感染和肺部感染數量少于B歲組,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高血脂癥數量多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hb癥比較[例(%)]
兩組從事腦力勞動的患者均可以按時復診,血糖的監(jiān)測次數多于體力勞動者。見表4。
流行病學表明,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楊文英教授對新中國流行病學調查也顯示糖尿病的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以20歲為一個年齡段,20~39、40~59、≥60歲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別為3.2%、11.5%和20.4%[1]。隨著年齡的增長,胰島素的敏感性也降低,從而導致老年人群對糖的耐受性下降。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兩周后復診情況比較(例)
本文觀察了88例老年女性糖尿病初發(fā)患者,總結如下:
(1)老年女性患者早期有典型的臨床癥狀以及乏力的比例較少,A組的患者有典型的臨床癥狀的比例為24%,B組為13%,年齡越大有典型臨床癥狀以及乏力的越少,患者多為就診其他疾病時發(fā)現此病,故此類患者起病隱匿,所以對到醫(yī)院就診的老年患者應常規(guī)進行血糖的化驗,以便盡早發(fā)現其是否存在血糖異常情況,且此類患者自行進行體檢的意識均較差,體檢發(fā)現糖尿病的比率為10%,而B組為5%,這可能與整個家庭的關心是否全面有關,以及這類人群受教育程度較低有關,且女性患者自我關注意識較差也有一定關系,此類事件應成為一個社會關注的問題。
(2)此類患者病情復雜,合并癥多,>80歲組較60~80歲組存在高血壓、腎病及冠心病并發(fā)癥的機率高。一般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就診癥狀多不典型,病程較長,臨床合并高血壓、高血脂較多,心臟超聲提示左室收縮期EF值明顯降低,心臟擴大明顯[2];同時糖尿病患者的冠狀動脈受累支數以及冠狀動脈狹窄積分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尤其在女性患者中,而且這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3]。故臨床醫(yī)生對年齡越大的患者的關注率應更高。
(3)此類患者出現并發(fā)癥機率高,尤其是感染機會B組出現的機率更高于A組,老年人由于各臟器功能逐漸衰退,免疫力更為低下,因此易出現感染性疾病。尤其肺部感染易在慢性病基礎上引起老年人死亡[4]。
(4)兩組患者年齡越大腦力勞動者越少,這是社會問題所造成,同時年齡越大行動不便越嚴重,同時家庭的關注率越低,自行就診的機率就差,所以此類患者的遵醫(yī)情況是年齡越大者越差。
綜上所述,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初發(fā)患者的臨床特點是臨床表現為起病隱匿,臨床癥狀不典型,并發(fā)癥多,但遵醫(yī)性、單純血糖控制率與年齡及受教育情況有關,故對老年女性應定期進行體檢以期早期發(fā)現血糖增高進行早期干預,以減低糖尿病的發(fā)生率,減少糖尿病的漏診及誤診,降低致殘率,降低醫(yī)療費用的支出,減輕家庭的負擔,使廣大的老年女性受益及社會受益。
[1] 李春霖,劉敏燕.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療策略[J].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2010,12(06):423-424.
[2] 何貴新.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36例的臨床及冠脈造影特點分析[J].廣西醫(yī)學,2007,7(29):1 007-1 008.
[3] 劉 紅.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脈造影的臨床研究[J].兵團醫(yī)學,2008,6(16):2-4.
[4]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第11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