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甲(湖北省松滋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檢驗科 434200)
由于病毒性重型肝炎具有病情兇險,預后極差的特點,因此關于其診斷和治療的研究已經(jīng)成為肝病研究中一項熱點和重點課題。近年來,臨床研究人員已經(jīng)明確膽紅素(SB)和血清膽堿酯酶(CHE)分離程度與重型肝炎的轉歸有相關聯(lián)系[1]。因此,本研究對本院147例重型肝炎患者CHE水平進行研究,以研究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膽堿酯酶變化趨勢以及其對患者預后的判斷,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47例重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依據(jù)2000年第十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術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診斷標準確診[2]。根據(jù)患者病情將其分為好轉組和死亡組,其中好轉組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齡20~61歲,平均(43.5±11.2)歲;4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3例亞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炎分型:45例乙型肝炎,4例丁型肝炎。死亡組98例,男46例,女52例;年齡22~58歲,平均(42.7±10.9)歲;其中9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2例亞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炎分型:94例乙型肝炎,2例戊型肝炎,2例丙型肝炎。兩組患者均排除合并與脂類代謝有密切相關的基礎疾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上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每7d檢查一次CHE和肝功能,所有檢測均為專業(yè)人士執(zhí)行。CHE采用日立7060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SB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聚合酶鏈反應(PCR)、逆轉錄PCR檢測。采用Quick法檢測凝血酶時間。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數(shù)據(jù)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47例患者的血清CHE水平均有顯著降低,并且有SB和CHE分離現(xiàn)象;死亡組在血清CHE下降程度、SB和CHE分離程度較好轉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好轉組與死亡組CHE、SB、SB和CHE分離程度對比(±s)
表1 好轉組與死亡組CHE、SB、SB和CHE分離程度對比(±s)
組別 CHE(U/L) SB(μmol/L) SB和CHE 分離程度好轉組1 729±376 349.50±78.49 0.209±0.048死亡組 1 011±256 475.40±166.8 0.486±0.169 t 14.241 6.431 16.823 P<0.01 <0.01 <0.01
CHE是一種存在于血清或血漿中的水解酶,由肝臟合成。一般認為,在肝細胞受到損害時,CHE的活性同時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肝病患者由于其肝細胞出現(xiàn)變性壞死,間質炎癥細胞浸潤等病理改變,這些因素均可造成CHE合成降低,降低CHE活性。有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CHE活性下降程度與肝細胞損害呈正相關性,且CHE半衰期為10d,相對于清蛋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3]。因此,本研究通過測定血清CHE水平來研究其對重癥肝炎患者病情的判斷及其對預后的預測。
健康人群CHE水平均值為3 700~13 200U/L,而本研究無論好轉組,還是死亡組,其CHE水平均較健康人群有顯著下降,說明重型肝炎患者的CHE活性水平出現(xiàn)嚴重下降,從而提示患者肝細胞損傷嚴重;死亡組血清CHE下降程度、SB和CHE分離程度較好轉組有明顯差異,可提示重型肝炎患者隨著病情的加重,其體內(nèi)CHE活性也不斷降低。有研究報道,CHE活性降低與SB水平呈負相關性,SB和CHE分離趨勢越明顯,則患者的預后亦越差[4]。因此本文認為,SB和CHE分離趨勢可作為判斷重癥肝炎患者預后的一項重要指標,通過本研究也可以發(fā)現(xiàn),死亡組SB和CHE分離趨勢明顯高于好轉組。但是,除肝臟疾病外,臨床上如癌癥、重度營養(yǎng)不良等均可引起患者機體內(nèi)血清CHE活性下降,因此血清CHE還不能作為肝病的特異性指標[5]。故在實際臨床診治時應根據(jù)患者的病情作出具體分析,但可以把檢測血清CHE作為肝功能常規(guī)檢測項目。
綜上所述,血清CHE在對重癥肝炎患者評估病情以及判斷預后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值得臨床使用。
[1] Michitaka K,Onji M.Prediction of fulminant hepatitis in severe acute hepatitis B[J].Nippon Rinsho,2004,62(Suppl 8):269-273.
[2] 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1,19(1):56-62.
[3] 鄧緒樂,鄒正升.血清膽堿酯酶與病毒性肝炎肝組織病變的關系[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2):120.
[4] Meng Q,Ru J,Zhang G,et al.Re-evaluation of tacrine hepatotoxicity using gel entrapped hepatocytes[J].Toxicol Lett,2007,168(2):140-147.
[5] 王靜,高錦孝,白永澤,等.肝硬化患者血清膽堿酯酶臨床研究[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5,2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