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華
【摘要】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使知識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形象逼真地為學生呈現(xiàn)知識的形成過程,并能超越時問,空問的限制,加快信息傳遞的速度,增加課堂教學密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激勵學生探究,使學生樂學、易學、愛學。
【關鍵詞】信息技術;老師;學生;樂教樂學;易學;愛學
課堂教學不僅僅是教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學習、善于學習。信息技術,獨特表現(xiàn)方式和獨有的顯現(xiàn)特點,賦予知識聲、形、色,能使知識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形象逼真地為學生呈現(xiàn)知識的形成過程,并能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加快信息傳遞的速度,增加課堂教學密度。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合理運用電化教學,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而且還給課堂教學注入了生命活力,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1、應用信息技術資源導入新課,讓學生“樂學”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學習情境中,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電教媒體導入新課,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fā)聯(lián)想,激勵探究,為一堂課的成功鋪下了基石。
如在教學《圖形的平移和旋轉》時,為了在課堂伊始使學生產(chǎn)生新奇感,啟動思維,同時也為分散教學難點。一位老師制一幅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游樂場娛樂實施投多媒體課件動態(tài)圖像演示影片。上課開始時將此片映出后老師讓學生觀察投影片,并讓學生說出投影片中哪些玩具你曾經(jīng)玩過?它們各叫什么名字?學生說出了游樂場的娛樂名稱后,再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么特點?如運動的方向、方式,可以怎樣分類等等。并由此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起去研究物體的運動方式——平移和旋轉。
這樣的教學導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過程中的難點,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認知興趣。由形象具體的實物表象直接轉入物體運動的方式、方向,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運用信息技術資源探究新知。讓學生“易學”
概念、法則、計算公式的理解等既是小學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而且這些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給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帶來困難,如果教師采用多媒體課件動態(tài)圖像演示,不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演示出來,而且其突出的較強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zhì)屬性。
如教學《圓的周長》中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在教學時老師往往準備大量的教具和學具進行演示,但由于演示動作和過程的連續(xù)性較差,動態(tài)演變和教學信息傳遞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以及數(shù)據(jù)的不夠精確,并且教師在演示過程中既要進行操作,又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口頭的信息傳遞,教得很累,對學生理解圓周長與直經(jīng)的關系有難度。如果在教學時,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演示,教師無需更多的語言,只要借助計算機,便無聲地傳遞了教學信息,將不易表述的內(nèi)容,清晰、形象、生動精確地展示于學生面前。而這種傳遞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啟發(fā)性,使學生絲毫感覺不到由于數(shù)據(jù)的不精確帶來計算的難度,可能帶給他們的計算壓力和煩躁,反而,卻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快樂。
3、運用信息技術資源鞏固新知,讓學生“愛學”
怎樣讓學生“吃得飽”、“吃得好”、“易消化”,一直是困惑老師心中的一個難題,而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的應用,解決了傳統(tǒng)教學難以解決的問題。如在練習中,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和多媒體課件可以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難度和不同量的訓練,不但可以讓學生自我控制練習進度,做到不同程度的同學都達到各自的學習目標,而且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練習與計算機的表揚和鼓勵中不斷進步。同時,多媒體課件以它本身獨特的特點,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減少疲勞,煥發(fā)精神,讓他們利用自己的無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識,又可以多次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精神,保持其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達到了擴展思維,提高練習效率的目的。
總之,以信息技術資源為教學手段的應用不但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時間和空間,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還能有效地引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和提供參與機會,使學生思維能力、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在動腦、動手、動眼、動口、動耳之中得到訓練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