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瑋
柏林東部的彭卡區(qū)以前是一個貧民區(qū),住宅樓是東德時代留下來的。70多歲的勃萊登女士就住在其中一個公寓里,她在這個公寓里出生,長大,老去。雖然她只是位租戶,但按照德國的租房法,當一個租戶連續(xù)租住5年以上,并且按時交付房租,房主就沒有權利讓她搬出去,也不能隨便漲租金。并且什么區(qū)域,什么年代造的房子,都有租金限價,超過這個限價,租戶可以拒絕支付。
這些年來,彭卡區(qū)慢慢成為藝術家們的集聚地。有個房地產(chǎn)商覺得有利可圖,就把勃萊登女士租住的那一棟樓買了下來,計劃把它裝修成高級公寓。按說,這與勃萊登女士絲毫無關。德國租房法規(guī)定,房子買賣是房主的事,不影響租戶繼續(xù)居住。
為了整體裝修,房主去跟勃萊登女士商量,給她一筆錢,請她搬到一個臨時公寓去,等房子裝修結束,只要她愿意,還可以搬回來。然而,勃萊登女士拒絕這個提議,因為她明白,裝修以后就是豪華公寓了,她付不起那個房租,所以盡管其他租戶都搬走了,但她仍住在里面不搬。
有一天,當她外出回家,突然發(fā)現(xiàn)她的廚房和洗手間的窗戶已經(jīng)被水泥板嚴嚴實實封死了,她立刻給她的律師打電話。她的律師趕來后,看了實際情況,就去找房主。房主出示圖紙,解釋這不是故意為難她,按有關部門批準的裝修方案,這兩個窗戶就是應該封死的。律師指出,廚房和洗手間不能沒有通風設備。于是,房主為勃萊登女士的廚房和洗手間裝了排風器。排風管道穿過她的睡房,通向外面??墒?,勃萊登女士還是不滿意,最后把房主告上了法庭。
此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爭議。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幾十年來,德國的租房法完全偏向窮人,凡是租戶和房主打官司,大部分官司都以房主敗訴而告終。這樣的政策,很不利于吸引投資者。更何況,東德時代留下的房子千瘡百孔,裝修和翻新已經(jīng)刻不容緩。如果租戶都像勃萊登女士,那柏林的房地產(chǎn)市場就難以發(fā)展。
也有人認為,不管房主有多少條理由,把人家的廚房和洗手間的窗戶封死,就是不人道,不講情理。
更有人認為,在這樣的僵局下,最應該負起責任的是政府,政府應該制定政策,為低收入的人群量身打造低廉住房。
勃萊登女士每天堅定不移地使用著沒有窗戶的廚房和洗手間,成了名副其實的釘子戶。這場官司在緩慢而艱難地進行。一邊是腰纏萬貫的富人,一邊是每月區(qū)區(qū)幾百歐元養(yǎng)老金的老太太。德國法律的天平偏向哪一邊,大家拭目以待。
在今天的社會里,人們習慣把住房看成是一種商品,一種投資,一種保值。其實,住房遠遠不只是一種純粹的商品。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要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場所,有一張能夠安睡的床,這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權利,就像人要吃飯,要喝水一樣,天經(jīng)地義。當人的基本生存權利得不到保障的時候,就需要政府的力量。這是政府存在的真正意義。
(壓題圖:柏林)(責編:孫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