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鮑華明
自隋朝創(chuàng)立科舉制度起,各代狀元在仕途上有著怎樣的起點呢?
一、唐代狀元的起始官階
唐代是實行科舉制度的早期,并未給狀元以特殊的初始待遇。一般情況下,狀元都與普通進士一樣:不立即授職,只有再參加某種名目的“制科”考試(類如當今的公務員考試),如“賢良方正”、“博學鴻詞”等等,合格了方可進入官場。要么,則到地方大僚手下去當幕賓,待4年(后來改為3年、兩年)之后由他們推薦入朝,才算正式進入官場。這又必須有人看中并聘用??酌粜惺浅皻J慕的大隱士孔述睿之子,本人早年即頗有清譽,中了狀元之后,先幾乎閑呆了1年,才被岳鄂觀察使呂元膺聘用,并隨呂元膺自岳鄂而東都而河東,多年之后被薦入朝,方授以右拾遺(從八品上)之職,這已經(jīng)算越級提拔了。魏弘簡奪魁于建中元年(780),又于貞元元年(785)考得“賢良方正”科第一,始得授太子校書(正九品下),這也越了一級。
《舊唐書·職官一》云:“諸秀才出身,上上第,正八品上;上中第,正八品下;上下第,從九品上。明經(jīng)出身,上上第,從八品下;上中第,從九品上。進士、明法出身,甲第,從九品上;乙第,從九品下?!睜钤獙龠M士中的“甲第”,規(guī)定的起點官階為“從九品上”。《新唐書·百官志》解釋說:“文官九品,有正有從,自正四品以下有上、下,為三十等。”這就是說,好不容易熬到可以授職時,狀元們規(guī)定的起點官階為倒數(shù)第二階。這比秀才上上第低6階,比明經(jīng)上上第也低3階!普通進士更是得從最低官階做起,顯見得進士科的地位遠遠低于秀才(該科高宗永徽二年以后取消)、明經(jīng)。
不僅如此,《新唐書·選舉志》云:
凡用蔭,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子,從七品上;從三品子,從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上;從四品子,正八品下;正五品子,從八品上;從五品及國公子,從八品下。凡品子任雜掌及王公以下親事、帳內(nèi)勞滿而選者,七品以上子,從九品上敘……
天下之魁僅跟七品官之子的門蔭官階相同??梢姞钤獙嶋H上是很不被看重的。正如張國剛所云:“進士及第后,還只賺得一個做官的資格,算有了‘出身,只有再參加吏部試或制舉才能釋褐。這顯然不是文人入仕的方便之門。而即使釋褐試通過后,也只能獲得一個八、九品的參軍、縣尉、助教之類卑官。如貞元八年登第的歐陽詹,‘五試于禮部,方售鄉(xiāng)貢進士,四試于吏部,始授四門助教。而大名鼎鼎的韓愈,‘四舉于禮部才一得,三選于吏部卒無成,這樣又把一大批士人拒之于仕門之外?!笨梢姡M士,包括狀元能夠進入官場的始終只是一部分。
不僅如此,整個科舉選士也并非主要的做官途徑。玄宗開元初年法定的全國官員總數(shù)為18805人,而自開國初至此際95年間進士科加諸科總共才取士2085人。這些人即使有一半還活著,也只能占官員總數(shù)的5.54%(保留兩位小數(shù),下同)!
這表明,進士出身者直到此際,在官僚隊伍里所占比例依然極小,不可能形成氣候。
二、五代狀元的起始官階
五代時間短,在科舉考試方面沒有什么新的發(fā)展,一切依照唐代的慣例,因此狀元的低位也是不高的,進士(包括狀元)一般都不立即授職,到授職時起點官階很低--跟唐代一樣,為從九品上。
相應的每次錄取進士依然不多。中原5朝,錄取進士最多的一次是天福十二年(947),25名;最少的是同光二年(924)、長興二年(931)和顯德二年(955),都只4名。47科平均每科取進士13.49人。南唐有取士數(shù)的17榜,最多30人,最少僅3人,平均5.47人。
這種進士(包括狀元)不受重視的情形一直持續(xù)到宋初,進士科的選才作用仍未充分發(fā)揮。宋太祖朝共開15科,最少時取6人,最多時31人,15科共取190人,平均每科不足13人。這表明,進士出身者,從唐代到五代,直到此際,在官僚隊伍里所占比例一直是極小的,還沒能形成氣候。
三、宋代狀元的起始官階
宋太宗起,殿試結(jié)果一公布,即以將作監(jiān)丞(正八品上)或大理評事(正八品)作為狀元的入仕起點,一般進士的入仕的官階也相應提高。太平興國二年(977),不僅錄取了呂蒙正等109名進士,還錄取了諸科200名,又將考過10舉至15舉的進士及諸科落榜者180余人都賜予出身,九經(jīng)考生中7個不合格的“亦憐其老特賜同三傳出身”而且“進士及九經(jīng)皆授將作監(jiān)丞、大理評事,通判諸州,其余亦優(yōu)等授官”。從此,凡科舉得中立即授職成為定制,初始官階也有大幅度提高,且進士科已居于明經(jīng)之上。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姚曄榜,宣布名次當天,皇上特賜狀元綠袍及靴、笏,并成為定制;大中祥符八年(1015)蔡齊榜,皇上又特令金吾使撥7個衛(wèi)士給狀元作隨行,沿路傳呼,以顯其榮耀,從此亦成定制。
到此,狀元的地位大大提高,以至《儒林公議》說:“狀元登第,雖將兵數(shù)十萬,恢復幽薊,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矣!”狀元及第者一般都只在地方大州當3年通判,待下科狀元產(chǎn)生即調(diào)回朝中任職,并迅速提升。而且,給久考進士不中的考生也制定了頗為優(yōu)惠的安撫政策:“下第進士,年四十以上六舉經(jīng)御試、八舉經(jīng)省試,五十以上四舉經(jīng)御試、五舉經(jīng)省試者,河北、河東、陜西特各減一舉;元符以前到省,兩舉者不限年,一舉年五十五以上者;諸道轉(zhuǎn)運司、開封府悉以名聞,許直赴廷試?!笨婆e取仕之路的大大拓寬,自然堅定了文士沿此路走下去的決心。
四、遼代狀元的起點官階
與北宋大體同時的遼代,雖然在努力向中原文化靠攏,但由于其統(tǒng)治民族的文化相對落后,他們也實行科舉取士,卻受唐五代的影響較大,并未及時吸收北宋一系列科舉制度改革的成果。
綜合《遼史》、《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續(xù)長編》、《續(xù)通鑒》、《續(xù)通考》、《遼本末》、《全遼詩話》、《遼史藝文志補正》等史籍的相關(guān)記載,自統(tǒng)和六年(988)至蕭德妃德興元年(1122),135年間共舉行進士考試57次。前十幾年幾乎年年開考,每次錄取多為2人,有兩次竟僅取1人。自統(tǒng)和二十年(1002)始逐漸有所間隔,兩年或3年一考,有時也隔四五年,最長一次隔6年。這是學習北宋的。同時也像北宋一樣錄取人數(shù)逐漸增加,每次多為四五十人,最多的一次為咸雍六年(1070)趙庭睦榜,取138人。有取士人數(shù)記載的54科共計2480人,平均每科59.93人。這對于整個遼代的官僚隊伍來說,真是鳳毛麟角。
可見,遼代對科舉取仕并不重視,官員的補充主要不靠科舉。其進士,包括狀元是否立即授職及初始官階未見明文記載。
五、金代狀元的起點官階
金代雖然也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但是金朝政府受宋代文化的影響較深,其科舉也象宋代一樣受到特別的重視,正如《金史·選舉一》所云:“遼起唐季,頗用唐進士法取人,然仕于其國者,考其致身之所自,進士才十之二三耳!金承遼后,凡事欲軼遼世,故進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損之。其及第出身,視前代特重,而法亦密焉?!边M士及諸科只要殿試合格都立即授職,而且也有安撫政策:“廷試五被黜,則賜之第,謂之恩例。又有特命及第者,謂之特恩?!睜钤话闶诔械吕桑ㄕ咂飞?,44級官階的倒數(shù)第12階),最高授過奉直大夫(從六品上;倒數(shù)第14階),最低承務郎(從七品上;倒數(shù)第10階)(見四庫電子版《金史》《選舉二》、《百官一》),明顯超過了宋朝。相配套的是,金代每科取士往往數(shù)百人,最多的一次“承安二年至九百二十五人”(見四庫電子版《金史·選舉二》)。
狀元初始授職在從七品上至從六品上之間波動,尚未形成定制,但是為后來各朝形成定制打下了基礎(chǔ)。
六、元代狀元的起點官階
元代情況較為特殊。
一方面,整個科舉制度被弄得奄奄一息——不僅開考次數(shù)少,每次錄取的人數(shù)也少。據(jù)《元史·選舉一》及《元史·百官志·選舉附錄》載,元代16次考試,都采取帶民族歧視的“兩榜制”,共取進士1139人,尚不及頗不重視科舉的遼代的一半!而元代在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這說明元代官僚隊伍的形成與補充根本不靠科舉取士。
另一方面,元代畢竟在宋金之后,獲中進士后還是立即授職的,且起點官階進一步提高,兩榜的狀元一般都授承務郎(從六品)、翰林修撰,基本達到了金代狀元初始官階的上限。
七、明清狀元的起點官階
明清兩朝,狀元的待遇基本相同,所以一起說。兩朝都是將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一職專門留給新科狀元擔任。一點了狀元,就成了十分清要的翰林官。而且,明、清還要讓前3名(狀元、榜眼、探花)跟少數(shù)有培養(yǎng)前途的進士一起當“庶吉士”,由國家派大員專門訓練3 年,作為今后當宰相的苗子。
總的來看,狀元的起始從唐代至宋初(618-976)一直在低位徘徊,自宋太宗起突然大幅度提高;與北宋同時的遼代變化不是很大,他們學的是唐代;但與南宋同的時的金朝狀元的地位卻較高,甚至超過了宋朝。
至元代,狀元的初始官階有進一步提高,但整個科舉制的作用則大大為下降。
明清狀元的初始官階大體承元代之制,其前途則更為光明,而進士科乃至整個科舉制又恢復到宋太宗以后的情形地位而略有下降(宋代118次考試,共取進士約42577人,平均每次約取361人,總數(shù)及平均數(shù)都大大超過明朝與清兩朝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