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靜
看韓劇時發(fā)現(xiàn)一個特點,劇中人在建議“我們一起吃點什么”時總要為那個食物加上一個形容詞。例如熱騰騰的味噌湯、好吃的拉面、珍貴的黃魚,不加上形容詞仿佛就對不起這食物的鮮美與稀有。以吃為主題的《大長今》里,貴為天子,當他在做吃飯這件重要的事時,一定要佐以驚訝、享受、滿足、不可思議等種種表情,方才配得上長今精心制作的料理。
看電視的人會為古人擔憂,就像看游走各地的美食節(jié)目主持人品嘗美食之后,要展開一番評價,我總在為他們擔心詞窮這件事。臺灣的主持人很喜歡形容這個吃食“很Q,彈牙”,或者很多汁,先是酸的,回味甘甜之類;內(nèi)地的主持人早就用完了這些詞,開門見山講做法,你只能從他的表情判斷東西是否好吃。但他們從不會流露出不好吃的表情,如果他們說“很特別”,相信我,這東西一定有怪味,很大的怪味。就像《交換空間》中被裝修完房子的主人摘下眼罩看到晴天霹靂的裝修效果也不敢嚷嚷,只能違心地說: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樣。那就是極致的批評了。
以我們一貫愛嘲笑大韓民國的心情,會想到這恰恰因為他們食品種類不夠豐富才更要極力渲染看似簡陋的食物很好吃。比如泡菜,是沒有冰箱的年代蔬菜匱乏為了保證汲取一點葉綠素而不得已為之的辦法;韓國領導人鄭重推薦的部隊火鍋,是戰(zhàn)爭時期物資短缺,把各種食物燴在一起;每位韓星來中國拍戲眼淚婆娑地想念的食物必然有以下兩種:泡菜和泡面,據(jù)說泡面是令他們短時間內(nèi)消火的很好的東西。
所有地方似乎都要對食物濃墨重彩的強調(diào),《飄》里面斯佳麗餓到眼冒金星時想起過去豐盛的晚餐:“卷子、玉米松餅、小甜面包、雞蛋餅、滴滴答答的黃油……油炸果泥丸子、燉秋葵、拌在濃濃的奶油調(diào)味汁里的胡蘿卜,等等,餐后有三樣點心供每人自己挑選,它們是巧克力餅干、香草奶油糕和堆滿甜奶油的重油蛋糕?!甭犉饋硎遣皇亲屓酥毕氪蜞茫?/p>
作為飲食大國,中國人也是很喜歡形容食物之美好的,但這種形容不是前面加上各種定語,而是通過報菜名。相聲里念所有滿漢全席的菜單,讓人為皇帝發(fā)愁,因為那些菜名不用形容就知道有多豐盛,也有多脹肚。
《紅樓夢》里的小荷葉蓮蓬湯,碧綠的粳米飯、胭脂鵝脯、桂花糖新蒸栗粉糕、牛乳蒸羊羔……其實很多都膩人,只是菜名里含著色、香,讓人浮想聯(lián)翩。因此最高的境界是講功夫菜的做法,尤其是那種帶有文人氣的,哪怕是最俗濫的豬肉,也能讓它清雅起來。黃蓉在《射雕英雄傳》里詳細講解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絕對不會比用泥巴裹著的叫花雞好吃,但前者總是比后者更易勾起人們的好奇心和嘗試欲,那道菜其實就是火腿和豆腐放在一起蒸。過去最富有的浙商會在新筍初上時雇很多挑夫日夜兼程跑幾百里,挑的便是小火爐上煨的筍燒肉,到了地方剛剛煨好。
最好的食物,是你報上名來大家就流口水,次一等是描繪它的做法,再下一等的大概就是要為它披上華麗的形容詞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