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鄧肯跟著媽媽、繼父和他女兒去海邊度假,車上繼父問他,鄧肯,如果有十分,你給自己打幾分?鄧肯猶猶豫豫地說,六分。繼父挑釁地說,我只給你打三分。內(nèi)向男孩可憐的地方就是,明明心里想的是“你憑什么這樣對我”或者“我不想搭理你這傻逼了”,嘴上卻什么都說不出來。這樣繼父就愈加囂張,說著更加過分的話,卻仿佛是在施予同情和恩典。
內(nèi)向者一直被人不自覺地忽略,甚至有些不受歡迎。女孩們喜歡的永遠是那些在球場上出盡風頭或者在眾人面前口才斐然的男孩,沉默不言的暗戀者往往都是第二男主角;選秀節(jié)目走到最后的大多都是會講故事的或極盡張揚的,那些含情脈脈只唱情歌或者見到偶像激動得說不出話的一般早早都會淘汰;所有的招聘,不管是招翻譯、工程師、服務(wù)員,還是月嫂都把“性格外向”當成基本條件之一,好像性格內(nèi)向的人就不配有臉出來找工作。全世界都是外向者的。
有本書叫做《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瘦子的》,胖子可以經(jīng)過雕琢變成瘦子,那么內(nèi)向的人可以變得外向嗎?求職的時候你說,我是一個外向的人。HR說,那你介紹一下自己吧。于是你在心里衡量,說興趣愛好的時候,看美劇、寫詩和泡圖書館哪個才能顯得更外向一些?你憋了半天說自己喜歡泡圖書館,最后HR說,不好意思,同學(xué)你性格還不夠外向,可能不適合這份工作。外向者大張旗鼓地占領(lǐng)了世界,內(nèi)向者無力還擊,因為“情愛中工作中受過的忽視太多,自尊已飽受跌墮,重視能治肚餓”, 所以,一些內(nèi)向者試圖變得外向,這跟杰克遜去漂白皮膚道理大概類似, “你當我是浮夸吧,夸張只因我很怕,似木頭似石頭的話,得到注意嗎?”
鄧肯不說話,還是要遭受繼父和他女兒的羞辱和嘲笑,連媽媽也覺得,他應(yīng)該努力變得合群,努力去融入他們。隔壁鄰居的女兒跟他一樣不討喜,大人們都在游戲和歡笑,只有她和鄧肯沉默不語。外向的人們做了什么,幾句玩笑話就輕松翻篇了,就像鄧肯的繼父和鄰居女孩輕佻的媽媽,但是內(nèi)向的人發(fā)生了什么就很難還在外人面前自在。
而很多內(nèi)向者之所以意識不到自己內(nèi)向,是因為他們一旦對人敞開心扉以后,就變得異常熱情和活躍。鄧肯在海邊認識了一個吊兒郎當?shù)哪腥耍撬蠘穲@的工作人員。第一次見面,這個在老游戲機面前只打到第一關(guān)卻給人感覺是在浴血奮戰(zhàn)的男人就告訴鄧肯一句充滿哲學(xué)意味的話,凡事按照攻略走誰都可以,可這樣就一點意義也沒有。因為他,鄧肯去了水上樂園兼職,因此邂逅了一個瘋狂而快樂的夏天。在水上樂園,他認識了天天抱怨要辭職卻沒有一天不來上班的怪蜀黍,還有一群做著同樣工作卻永遠在發(fā)現(xiàn)新樂趣的人們。在那里,沒有比在水上滑道里“超車”更酷的事,沒有比來回指揮排隊的游客更得意的事,更沒有比被叫做“閃電小子”更有趣的事情。
電影的名字叫《迷途知返》,說的是鄧肯那認識渣男的媽媽,說的也是在人群中隱忍求全的鄧肯。最后鄧肯的媽媽真心地站到鄧肯這一邊,他們在度假歸途中相視而笑。那些有著曖昧眼神的人群,那些營造歡樂氣氛的花腔,都見鬼去吧,熱鬧是他們的,但內(nèi)向者不是什么都沒有,至少他的心中已有一座樂園。性格內(nèi)向又不一定要不快樂,內(nèi)向者又不是需要拯救。那些努力奉勸不愛說話的人要多出去社交的長輩,其實自己也知道飯桌的市儈寒暄的尷尬吧。況且,在有些人看起來沉默寡言的人,其實只是懶得去搭理那些無聊的人罷了。電影里不靠譜的大叔說得一點也沒錯,我才不信那些規(guī)則和攻略,你不該信那些鬼話,你要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