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種種跡象顯示,中國電影界正在上演一出“逆襲好萊塢”的大戲。
2012年,據(jù)美國權威市場調研機構IHS統(tǒng)計,全球消費者在電影上的直接消費額高達624億美元。盡管北美依然以41%的份額位列第一大市場,歐洲以26%屈居第二,但亞太地區(qū)所占比例已高達25%,正在迎頭趕上歐洲。
另一組數(shù)據(jù)或許更振奮人心:2012年,中國的電影銀幕新增3832塊,總量一躍而升至13118塊,成為除北美以外唯一銀幕過萬的電影市場,全年總票房高達170.73億元人民幣。
考慮到農村以及二三線城市的發(fā)展?jié)摿?,“趕歐超美”似乎勢成定局。即使是相對保守的咨詢機構,也會信心滿滿地告訴你,10年內,中國很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
與中國的樂觀未來相應的是好萊塢不得不面對的艱難時況——去年至今年初,主流特效公司Matte World Digita和Fuel VFX相繼倒閉,頂級特效公司“數(shù)字王國”(Digital Domain)宣告破產,為《少年派》制作特效的Rhythm & Hues公司因債臺高筑申請破產保護……電影業(yè)仍然籠罩在經(jīng)濟危機的陰影下。
而中國的一些業(yè)內巨頭,卻已開始將它們的觸角伸往好萊塢——
2012年2月,華人文化產業(yè)投資基金、上海東方傳媒集團和美國夢工廠達成協(xié)議,將在上海成立合資公司“東方夢工廠”。
5月,大連萬達集團和全球第二大院線集團AMC公司簽署并購協(xié)議,以26億美元購買擁有92年歷史的AMC集團100%的股權并承擔其債務。自此,萬達同時擁有北美和亞洲兩大院線,成為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電影院線運營商。
同樣是5月,博納影業(yè)集團被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收購了19.9%的股權,博納傳出正與好萊塢四大制片公司洽談合拍電影事宜。半年后,新聞集團旗下的??怂箛H制作公司與博納影業(yè)集團宣布,雙方已經(jīng)簽署合作意向書,將在電影領域進行深入合作,合拍多部華語片。
11月,“小馬奔騰”影業(yè)收購“數(shù)字王國”,簽約合作項目正式落戶北京。
2013年1月,TCL購買了好萊塢星光大道標志性建筑“格萊曼中國劇院”的重新命名權,曾經(jīng)舉辦過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劇院正式改名為“好萊塢TCL中國劇院”。為期10年的冠名合約將把更多的中國元素帶進好萊塢……
投資好萊塢
新年伊始,一部在國內外都引發(fā)巨大爭議的《云圖》轟然降臨。主創(chuàng)沃卓斯基姐弟親臨北京,出席影片發(fā)布會。為中國市場助威吶喊,固然是導演們不辭辛勞遠赴異鄉(xiāng)做宣傳的目的,但另一方面,中國新原野娛樂傳媒有限公司為影片投資的1000萬美元,也注定了主創(chuàng)們須有此行。
去年因為與張藝謀分道揚鑣而一度銷聲匿跡的張偉平,年初又出現(xiàn)在美國電影金球獎頒獎禮上。據(jù)悉,張偉平此行正是在為自己的新片尋找女主角,安妮·海瑟薇、妮可·基德曼都在物色之列?!靶庐嬅妗币呀?jīng)在洛杉磯成立新公司,新作將改編一部知名的美國小說,由張偉平和好萊塢分別投資一半。由于電影將包含大量中國元素,張偉平稱“正在尋找對東方文化感興趣的好萊塢導演”,今屆奧斯卡大熱門昆汀·塔倫蒂諾也在考慮之列。
投資好萊塢,正成為中方電影公司的新熱潮??v觀2012年,《敢死隊2》、《環(huán)形使者》、《紐約客@上?!返龋院吓钠矸萘料嚆y幕。2012年4月,第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期間,《孫子兵法》和《封神天下》已被作為中美合拍片提上日程;6月,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上,又有《成吉思汗》、《藏地密碼》等10部中美合拍片在籌備中。應邀出席電影節(jié)閉幕式的好萊塢頂級制片人邁克·麥德沃伊,也與上影集團達成共識,著手協(xié)拍以旅外中國作家貝拉的小說《魔咒鋼琴》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同名電影。近日,中美合拍史詩片《最后的戰(zhàn)爭》還在北京云南大廈舉行了啟動儀式,由中國云南電影集團和美國共同投資,全部在云南取景拍攝?!杏啊⑸嫌?、云影,幾大巨頭不約而同,足見其志。
假合拍,真貼牌
我們正在從越來越多的華語片里見到好萊塢明星的身影。請洋和尚來念經(jīng)并不是這幾年才有,但請得動好萊塢一線影帝級明星的大手筆,近兩年實在可算是井噴:《金陵十三釵》請到蝙蝠俠;《形影不離》有凱文·斯派西擔綱重頭戲;《一九四二》更是集合了兩位對中國文藝觀眾而言充滿符號意義的人物——“肖申克”和“鋼琴家”。
相比國外話劇、音樂劇輸入國內的現(xiàn)狀——多數(shù)時候來的都是二三流班底、BC級卡士——好萊塢明星在華語片里已不再是走個過場、拿個豐厚的紅包了事。正如凱文·斯派西所言:“接下來的十年內,會有大批人才進入中國。”
好萊塢樂于接受中方的投資,看中的除了那筆靜態(tài)的錢,還有合拍片超越國界的賣座能力。由于受到政策限制,每年中國大陸可以引進的海外分賬大片是非常有限的,相較之下,合拍片顯然更為游刃有余。而能夠在中國過萬塊銀幕中占據(jù)一席之地,就預示了票房成倍擴大的可能性。更何況,作為合拍片上映,片方分賬可達43%,比進口片的25%分賬足足要高出18個點。中方既參與投資又有較高分賬回報,在后期宣發(fā)與院線排片方面勢必更加出盡百寶。靜態(tài)投資加上動態(tài)收益,何樂而不為?
正在與中影合作《狼圖騰》的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曾經(jīng)直言:“好萊塢來這里(中國),純粹是為了賺錢。”那么中方呢?最初,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成立的目的是所謂“取長補短、深層合作、開拓市場”,“全球視野下的風險共擔”,以及“宣傳中國主流文化”。本意是客隨主便、借力打力,如今卻未免顯得好萊塢有些反客為主。
按照一般規(guī)定,中方在合拍片中的出資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而且必須有中國演員擔任主要角色,并需要在中國取景。但《敢死隊2》、《環(huán)形使者》等片顯然都不符合一般規(guī)定。合拍片從中國融合好萊塢的一個工具,變成了好萊塢進入中國的虎符。
假合拍,真貼牌。這里頭當然有文化侵略的隱憂,但拋開思想滲透不談,即論利益,誠如王中磊所說:“大家也別把狼想得那么壞,狼沒想打你,其實狼就是做生意……”在這場跨國貿易里,中方的軟肋在于:沒有著作權。據(jù)中國導演協(xié)會會長黃建新透露:“好萊塢的制片公司一直在強調著作權,即使你在他的電影里投了30%—40%,你也沒有著作權,只有幾年的分賬權。”拿《云圖》來說,15年內,新原野可以獲得影片版權收入的分賬,但一旦過了這個期限,就毫無利益關系了。
要練神功,必先自宮?
2012年,好萊塢大片《黑衣人3》登陸中國,片中臺詞被富有娛樂感的字幕組翻譯成“最炫中國風”,地溝油、小沈陽、鳳姐等詞匯不時跳出,一時引發(fā)熱議。
與這種人為的“本土化”相映成趣的是,一些好萊塢大片在引進甚至籌拍之初,就已經(jīng)做好了“中國化”的準備。去年4月,3D版《泰坦尼克號》在國內公映。觀眾在重溫一代曠世奇情之余忽然發(fā)現(xiàn),十多年前可以在大銀幕上接受中學生包場審視的Jack與Rose的裸戲,居然被刪了個一干二凈。與觀眾的激烈反應相比,大神卡梅隆卻不以為意,在接受采訪時不僅聲稱自己對刪減一事沒意見,還旁敲側擊地嘲笑了一下盯著等待裸戲的觀眾們??磥恚?.3億的中國票房的確改變了一點什么。
而《云圖》的大陸公映版本,也比原版要短40分鐘左右。有消息稱導演對此大為光火,誰知導演們卻立即委托中方公司辟謠,稱自己“剛剛結束了一次愉快的中國之旅……非常相信我們的中國合作伙伴,也對中國版充滿信心”。有媒體指出,超過6億的投資以及海外票房的疲軟,迫使主創(chuàng)不得不將收回成本的希望寄托于中國市場。期待之情既殷,當然也就沒有脾氣去光火。
2013年1月,美國之音(VOA)電臺網(wǎng)站發(fā)布了一篇題為《中國與好萊塢的聯(lián)系改變電影生意》的報道。報道稱:“去年好萊塢翻拍影片《赤色黎明》,講一支外國軍隊入侵美國本土。起初影片里的‘壞蛋是中國軍隊,但制片方在電影公映前作了修改——現(xiàn)在,影片里的入侵者成了朝鮮人?!?/p>
當中國的電影從業(yè)者忙于探索好萊塢時,好萊塢也正在試圖掌握我們的游戲規(guī)則?!爸袊娪皩彶楣賳T”顯然是他們最不想得罪的群體。想想這些年來,美劇里期期艾艾講不清英文的一張張亞洲移民面孔,從前好像都是中國人——經(jīng)營著飯館賣一些里面夾著小紙條的幸運餡餅,或是開著洗衣店為一顆扣子與鬼佬爭執(zhí)——不知什么時候起已經(jīng)悄悄地集體變身韓國人。盡管好萊塢還是日復一日地在拿外族的身材、智商、口音、習俗開玩笑,但不再針對中國。
最近在國內公映的湯姆·克魯斯新片《俠探杰克》,男女主角像80年代的美劇一樣曖昧來去,終于“什么都沒有發(fā)生”,并且是一刀未剪下的原生態(tài)效果。讓我想到互聯(lián)網(wǎng)上一位網(wǎng)民的預言:“將來的大片會不會變得好像中央六臺的海外劇場,安全到男女主角連個kiss都沒有?”——下一秒再點開的網(wǎng)頁上,又有幾條消息赫然入目:“布拉德·皮特夫婦在學中文”,“如何跟美國人解釋甄嬛”,“《怪物公司》前傳《怪物大學》提前發(fā)布中文迎新海報”……
有人擔心遷就中國市場以后,好萊塢會磨去了自己的棱角,甚至固步自封。這樣的顧慮,依我看,也未免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博納影業(yè)總裁于冬最一針見血:“好萊塢是全球最優(yōu)秀的電影制造商,當中國電影市場成長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的時候,它們就會根據(jù)中國市場增加的配額,來給你定制產品?!币詾橹蟹娇梢詰{借龐大市場來逆襲好萊塢價值觀的,先要想想中國會不會在不知不覺間就變成了好萊塢旗下的一個分眾市場?就像美國的各個電視網(wǎng)都有不少分支,出品《真愛如血》、《冰與火之歌》的HBO以大尺度聞名,難保HBO旗下就沒有幾個保守、循舊的分公司。
美國人有句話說:“任何國家只要把國門打開,美國電影便長驅直入?!币毶窆Γ叵茸詫m,這已是蠻悲劇了,更別以為人家本土也只有一本《葵花寶典》才好。
誰輸誰贏
盡管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指日可待,但2012年170.73億元的全年票房背后,還有一個數(shù)字被掩蓋——國產影片票房82.73億元,占總額48.46%。
這是國產電影票房總額自2002年以來首次沒有過半。一方面要歸因于好萊塢分賬大片的配額——其實自2001年WTO協(xié)議簽訂時起,已經(jīng)承諾電影的開放。2012年,政府進一步兌現(xiàn)承諾,將好萊塢分賬大片的配額,由每年的20部,增到34部,“中美電影新政”使得去年國產電影票房總額占比9年來首次低于進口片。
但即使是5月份的“國片保護月”,以及將《超凡蜘蛛俠》與《蝙蝠俠之黑暗騎士崛起》放在暑期檔的末尾同日公映等保護舉措,也無法將國產電影的票房真正“保護”起來。即使有《泰囧》、《畫皮2》等商業(yè)類型片屢次沖擊國產電影的歷史最高票房紀錄,也只能在《泰坦尼克號》、《復仇者聯(lián)盟》、《少年派》與雙俠們筑成的巨大分母上,淪為一個小小的分子。
據(jù)統(tǒng)計,目前全國每年拍攝的國產片多達五六百部,而真正能在影院上映的僅有兩百多部,檔期超過一周的不到一百部。和動不動就穩(wěn)占院線兩周甚至月余的進口大片相比,空間實在少得可憐。
表面上,我們正不遺余力地用熱錢、用市場逆襲著百年老大好萊塢,試圖成為夢工廠“實現(xiàn)”的新大陸?,F(xiàn)實里,卻一不小心地,成了夢工廠“兌現(xiàn)”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