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盛洪
子宮肌瘤是婦女常見的良性腫瘤,隨著生育年齡及超聲學的發(fā)展,妊娠行剖宮產術切除子宮肌瘤的比例日益增加。合并子宮肌瘤的孕婦在剖宮產術后,還需要二次手術,在精神及經濟方面負擔較大[1]。本文主要探討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行剖宮產術中肌瘤切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2011年在內江市隆昌縣人民醫(yī)院婦產科分娩的孕婦中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并實施剖宮產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2例。實驗組孕婦年齡22~37 歲,平均(29.5±3.5)歲;其中36 例單發(fā)性子宮肌瘤,16 例多發(fā)性子宮肌瘤;32 例位于肌壁間,11 例位于黏膜下,6 例位于漿黏膜下,3例位于子宮頸;29 例術前發(fā)現,23 例術中發(fā)現。對照組孕婦年齡22~38 歲,平均(30.4±3.2)歲。對照組其他一般資料具體數據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在年齡、既往病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和實驗組采取硬膜外腔麻醉,麻醉順利進行。兩組均是腹壁橫行切口的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實驗組胎兒及胎盤分娩后,向子宮體注射20 U宮縮素,同時靜脈滴注500 mL復方氯化鈉和20 U的宮縮素。
1.3 觀察項目 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出血率、平均住院時間、產后惡露干凈時間、術后宮縮素使用量和并發(fā)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取SPSS 1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手術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出血率、平均住院時間、產后惡露干凈時間、術后宮縮素使用量、并發(fā)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子宮肌瘤的生成和雌性激素水平有關,現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患者高達5%。剖宮產是產科一種創(chuàng)傷性生產方式,對于能否在剖宮產手術中同時行子宮肌瘤切除術,學者存有不同的看法和原則:(1)要以母體安全為首要,之后再考慮子宮肌瘤的切除;(2)要避免胎兒或新生兒受到腫瘤治療的負面影響;(3)要盡最大可能保護母體的生理和生育功能;(4)要注意使用宮縮素確保手術中的止血。剖宮產手術后先在子宮動脈上結扎之后再肌瘤切除,也是較好的方法止血。最終決定是否在剖宮產術中并行子宮肌瘤切除,個性化的方案是根據病情具體情況,依照肌瘤的大小、位置、患者心理狀態(tài)、醫(yī)生的經驗及孕婦的臨床指征[2-3]。
表1 兩組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行剖宮產患者相關指標比較
綜上所述,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行剖宮產術中切除在臨床醫(yī)師豐富的經驗和正確的手術方式的前提下是安全可行的,這樣既避免二次手術的風險,也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值得臨床推廣[4]。
[1]鐘珊珊.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行剖宮產術中肌瘤剔除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22):44-46.
[2]于慧.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剖宮產56 例臨床分析[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20):22-25.
[3]周秀蘭,王雪莉,馮燕豫.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切除術可行性探討[J].中外醫(yī)療,2010,29(9):4,6.
[4]盧玉蓮.剖宮產術中行子宮肌瘤剔除術78 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24):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