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杰
早在1939年,毛澤東就在延安在職干部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指出:“我們隊伍里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p>
學習毛澤東的讀書態(tài)度和方法,對于廣大黨員干部增強學習的高度自覺性和歷史責任感、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能力,都有著深遠的啟示意義。
早在1939年,毛澤東就在延安在職干部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指出:“我們隊伍里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痹谶@里,毛澤東將本領恐慌與政治恐慌、經濟恐慌相提并論。他還指出,本領恐慌比政治恐慌、經濟恐慌更加可怕,足見它是一切恐慌的根本。
1942年,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進一步指出,黨的理論水平雖然比過去有所提高,但是“我們的理論還不能夠和革命實踐相平行,更不去說理論應該跑到實踐的前面去。我們還沒有把豐富的實踐提高到應有的理論程度。我們還沒有對革命實踐的一切問題或重大問題加以考察,使之上升到理論的階段?!?/p>
建國前夕,為使全黨適應工作重心由武裝斗爭到和平建設的偉大歷史轉變,毛澤東又號召全黨努力學會過去不熟悉、不懂得的東西。
1960年6月,毛澤東在寫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十年總結》時,感觸頗深。他寫道:“對于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我們已經有十年的經驗了,已經懂得不少的東西了。但是我們對于社會主義時期的革命和建設,還有一個很大的盲目性,還有一個很大的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我們還不深刻地認識它。”
毛澤東之所以在革命和建設時期反復提倡在黨內形成讀書學習的風氣,一個重要原因是,總結歷史、分析現實急迫需要理論,但黨內理論素養(yǎng)準備不足,造成了“本領恐慌”的突出矛盾,解決辦法就是讀書、學習。
1939年,毛澤東在延安在職干部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過:沒有工夫,這已成為不要學習的理論、躲懶的根據了。共產黨員不學習理論是不對的,有問題就要想法子解決,這才是共產黨員的真精神。在忙的中間,想一個法子,叫做“擠”,用“擠”來對付忙。我們現在工作忙得很,也可以叫它讓讓步,就用“擠”的法子,在每天工作、吃飯、休息中間,擠出兩個小時來學習,把工作向兩方面擠一擠,一個往上一個往下,一定可以擠出兩小時來學習的。毛澤東同志是這樣要求我們的共產黨員和各級領導干部的,實際上他自己一直都是這樣做的。
談到“擠時間”,就不得不說一說“工學矛盾”的問題。工作和學習真的是一對矛盾嗎?學習和工作,一個屬于認識領域,一個屬于行為領域。表面上看,工作時間多些,學習時間就會少,二者似乎確實“矛盾”,但其實不然。
1942年,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有過這樣一段精辟論述: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他說過,讀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它們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是服務同一目的的兩個不同側面。脫離了工作的學習,是空中樓閣,沒有絲毫根基,談起來誤人,用起來誤事;脫離了學習的工作,就像推磨盤,原地打轉,難進一步,也是取不到好效果的。所以,工作和學習在實踐的基礎上,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二者缺一不可。有些人之所以把工作和學習對立起來,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工作觀,沒有養(yǎng)成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風。在學習上,滿足于裝點門面、做做樣子,理論學習沒有真正入腦入心,用來指導工作;在工作中,不注重科學理論的指導,不尊重客觀規(guī)律,往往決策前拍腦袋,出問題時拍大腿。結果,學習很費勁,工作很被動,學也學不好,工作也工作不好。將學習和工作在實踐的基礎上內在統(tǒng)一起來,對于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有著重要的意義??朔肮W矛盾”,關鍵在于堅持將學習和調查研究、理論思考緊密結合起來,帶著問題讀書,養(yǎng)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使學習成果直接用于科學決策;把學習與掌握新理論、了解新情況、探索新方法結合起來,使學習直接服務于提高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質;把學習與進行新實踐、探索新思路、開創(chuàng)新局面結合起來,使學習成果直接促進工作成效。以學習推動工作,以工作檢驗學習成果,學習和工作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共同推動實踐的發(fā)展。
毛澤東曾多次告誡全黨,社會和自然界是一個大學校,那里面的東西——無字的書,多得很,學之不盡,取之不竭。毛澤東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最關鍵的是他讀好了中國社會這本無字之書,做好了調查研究這篇大文章。他不僅重視書本知識,也重視實踐經驗;既提倡讀有字之書,也提倡讀無字之書,歷來反對死讀書,讀死書。
讀無字書,考察社會、調查研究,是毛澤東一生都非常重視的學習方法。早在學生時代,毛澤東就邀同學利用暑假,步行千里,“游學”農村,對長沙及洞庭湖周邊多縣做過社會考察。這是他生平第一次讀無字之書。大革命時期,他通過調查研究,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歷史和現狀做出了科學分析。井岡山時期,他通過農村調查,制定了井岡山土地法。上個世紀30年代初,他通過尋烏調查、興國調查、長岡鄉(xiāng)調查、才溪鄉(xiāng)調查,掌握了中國農村土地占有情況的第一手材料,解決了貧農、雇農和工商業(yè)者之間的關系及對革命的態(tài)度等一系列問題,逐步形成了一套解決農村土地問題的正確政策。60年代初,為了糾正工作中的錯誤,解決經濟困難問題,他親自組織調查組,分赴浙江、湖南、廣東做農村調查,為扭轉困難局面,恢復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起到重大指導作用。晚年由于種種原因,毛澤東調查研究少了,在實踐中探索真理沒有很好地執(zhí)行下去,從而出現許多脫離中國國情的“左”傾錯誤。這也從反面印證了學習脫離實踐的危害。
讀有字書易,讀無字書難;讀字面書易,讀字后書難。讀好社會、人生這本大部頭的無字之書,唯一的途徑就是向社會學習,向實際學習,向群眾學習,像毛澤東那樣從調查研究做起。這是讀懂無字之書的最好的方法,是我們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想讀懂無字之書,在思想上必須懷著滿腔熱忱,堅定眼睛向下的決心,帶著求知的渴望,更要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否則是一定不能讀的,更是一定讀不好的;想讀透無字之書,在方法上必須善于解剖麻雀,選擇典型,深入了解和剖析,窺一斑而知全豹,典型的選擇一定要具有代表性,要有好的、先進的,也要有差的、落后的,這樣才能了解全面、真實的情況;想讀準無字之書,在行動上必須把實事求是、尊重事實的原則貫穿于調查研究的全過程,實事求是地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