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林
摘要:在高中英語新課標中,對于學生的英語能力要求只是在聽、說、讀、寫方面有明確的要求,并沒有對學生翻譯能力作出明確的要求,但是,在筆者的英語教學過程中發(fā)現,譯的能力也非常重要。本文著眼于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英語翻譯實踐能力。并提出相關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 英語翻譯能力 英漢差異
1. 高中生英語翻譯能力培養(yǎng)的必要性
在研讀《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過程中,筆者發(fā)現雖然沒有將翻譯作為一種獨立的語言技能單列出來,但是,在八級語言技能目標——說的目標描述中提到“能做一般的生活翻譯,例如:帶外賓游覽,購物等”;在九級語言技能目標說、寫的目標描述中分別提到,“能做一般性口頭翻譯”以及能做簡單的筆頭翻譯。因此,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培養(yǎng)一定的翻譯能力是新課標的要求。
在高中英語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學生的英漢互譯能力相當薄弱。簡單的英語句子,翻譯成漢語后,譯文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還是完全沒有擺脫英語的字面表達順序。特別是英語和漢語表達差異較大的地方,漢式語言英式語序的情況經常發(fā)生。在這其中,許多漢語表達都成了病句。因此,讓學生了解一些英漢語言及表達的差異,了解一些翻譯技巧是高中生現實學習狀況的需要。
對于英語教師而言,胡春洞教授強調:老師應當“正確對待本族語,包括正確對待英漢比較、翻譯和對作為課堂教學的漢語的利用和限制”(2002, 40)。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和母語的聯(lián)系早就形成,而學習英語也是通過母語這個橋梁——實現思維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轉換。因此,翻譯教學就起到了聯(lián)系英漢兩種語言的作用。
2. 研究對象與步驟
2.1 翻譯材料簡述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四川省通江中學高2011級7、8班的學生,所做的翻譯材料來源于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必修三Module 7,Reading and Speaking部分“My Gap Year”(共340個單詞)。是一篇介紹作者旅游的游記性記敘文,簡短的介紹了六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相關信息和文化習俗。這篇文章難度適中,內容貼近現實,與前階段所學銜接緊密。由于是復習模塊,很難在資料書上找到參考譯文,所以學生的翻譯比較真實可信,是現實翻譯水平的反應。學生在兩天之內找時間完成即可。
2.2 譯例分析
2.2.1對原文錯誤理解而造成的翻譯錯誤。
文章的第一句話“I decided to spend a year between school and university traveling round the world.”其翻譯花樣百出。其譯文有下面一些: “我決定花費一年的時間在世界上的學校和大學旅行”;“我決定花費一年的時間在大學期間去環(huán)游世界”;“我決定花一年的時間通過讀大學來環(huán)游世界”。從這一句話來看,學生沒有把原句的意思讀懂。 原文中的“school”,在此是指“中學”,因為文章標題中“gap”一詞,指的是“中學和大學之間學業(yè)間斷的一年”。其中“between school and university”,應該理解為“在中學畢業(yè)后,進入大學之前的那段時間”。其錯誤原因是,學生對于此句的句子成分沒有理解清楚。在這句里面句序可以看成是“I decided to spend a year traveling round the world between school and university”,其中“I decided to spend a year traveling round the world”是句子的主謂賓主干結構, “between school and university”是句中的時間狀語。那么就可以翻譯為“中學畢業(yè)后,進大學前我決定花一年的時間環(huán)游世界?!爆F在,許多中學生對于英語的句子成分掌握的不好。能夠完全理解并且可以劃分出來的就寥寥無幾了。所以,在平時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加強學生的語法教育、句法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清楚的理解句意,而且在翻譯的過程中也可以避免由于理解錯誤而造成的誤譯。
2.2.2 因英漢表達方式的不同而造成的誤譯。
“I flew to Athens, Greece.”很多學生將其翻譯為“我坐飛機游玩了雅典,希臘”。其錯誤的原因在于沒有注意到:在英語中,地點和時間在表達的時候,通常都是小范圍在前,大范圍在后;而漢語的表達習慣剛好與之相反。因此,其正確的譯文應該是“我飛去了希臘雅典”。文章中的短語“a small Greek island”,很多學生將其翻譯為“一個小的希臘島嶼”,還有同學將其誤譯成了“一個小的格林蘭島”。其準確的譯文應該是“一個希臘的小島”。這也是由于英漢語言的差異造成的。英語和漢語的表達習慣的差異在英漢互譯的實踐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平時,同學們在漢語說話和作文表達里面都知道說成“希臘雅典”,而在翻譯的時候遇到“Athens, Greece”卻少了靈活變通的意識將其直接譯成了“雅典,希臘”?!癐 saw Beijing, of course, and the Great Wall. ”一句的翻譯,“我看見北京,當然還有萬里長城”;“我看見了北京,當然也看見了萬里長城”。很明顯,這里的“saw”相當于“visit”、“travel”表示“拜訪、參觀”。那么這個句子就可以翻譯成“我去了北京,參觀了長城”,或者“拜訪了北京,還參觀了長城?!毕襁@種常見錯誤,是直譯的結果,是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沒有注意到英漢語言的表達差異。因此,平時的學習多注意,并且老師們有意識的教授學生區(qū)別這兩種語言的表達差異,讓同學們在平時的練習過程中多加練習,熟能生巧。不僅在翻譯中,在作文里面同樣也能體現。
2.2.3 英漢時態(tài)的表達差異
在英語里面,時態(tài)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語法??偣彩N時態(tài),根據其用法不同都是在單詞的曲折變換上做文章。因此,在單詞形式上的變化就比漢語豐富。例如,動詞“do”,其變化形式分別有“does”、“did”、“doing”、“done”等。而漢語中對于時態(tài)的表達卻沒有這么繁瑣,即是通過幾個單獨的漢字“著”、“在” “了”、“過”、“將”、“要”等就可以表達英語里面的時態(tài)。例如“I also took a trip to see some villages on the Yangtze River which would be soon under water because of the Three Gorges Dam.”在此句里面“took”和“would be”指明了時態(tài)是過去時和過去將來時。在漢語里面,我們表達過去就是用“過”或者“了”,而過去將來時,也只有用“將”或者“要”來表達,只能夠表達出將來的意味。所以,有同學的譯文是 “我也到揚子江一帶去參觀了一些村莊,因為三峽大壩的緣故,這些村莊馬上就要淹沒在水下了?!痹谕耆斫饩渥拥幕A上,能夠像這樣通順流暢的翻譯出來就算不錯了。
3. 結論
本文是在筆者教學過程中實際經驗的積累。在漢語言環(huán)境下教授和學習英語,其問題和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有意識的通過英漢語言的對比來提高學生對于英語和漢語這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認識,注意其區(qū)別培養(yǎng)英語思維。因此,在作文表達時盡可能減少出現漢式英語的機率(作文即是中學生最常見的漢翻英練習),而在英翻漢的實踐中,由于英漢差異意識明顯,其翻譯能力則會提高,也可以減少一些不符合漢語習慣的表達。
由此可見,中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一),正確理解原文,特別是原文中的關鍵詞,遇到一詞多義的情況,一定仔細閱讀根據上下文語境讀出具體意義,這也是做好翻譯的前提條件;(二),在英語學習中時刻注意英漢語言表達差異,從句序到語序再到句子成分,都存在差異,將這些差異有意識的融入到寫作和翻譯中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三),中學階段,英語語法的一個重點——時態(tài),這也是英語和漢語的巨大差異所在,能夠把
這一差異在頭腦里面明顯呈現出來,對于學生的英漢翻譯能力提升大有益處。
參考文獻:
陳琳,王薔,程曉堂主編.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解讀.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胡春洞. 英語教學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0
嵇敏. 高中英語新課程的理論與實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