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劉致秀 朱幫助,2,3 李 軍 肖健華
(1.五邑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廣東 江門 529020;2.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jīng)濟學院,北京 100081;3.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huán)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
氣候變化是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面臨的最嚴峻挑戰(zhàn)之一。2009年11月中國政府宣布,到2020年單位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CO2排放(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40% -45%,并作為硬性約束指標納入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中長期規(guī)劃。2012年1月《中國“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規(guī)定,廣東省在“十二五”期間要實現(xiàn)碳強度比2010年降低19.5%的目標。優(yōu)化能源結構不僅能夠實現(xiàn)能源產(chǎn)業(yè)協(xié)調發(fā)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而且能夠直接和有效地降低碳強度,自然成為實現(xiàn)碳強度目標可采取的一系列對策之一[1]。如何通過能源結構優(yōu)化實現(xiàn)碳強度目標,需要從理論上回答兩個問題:能源結構優(yōu)化能多大幅度降低碳強度?能源結構優(yōu)化能多大程度實現(xiàn)碳強度目標?深入研究這兩個問題,必將有助于廣東省乃至我國碳強度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nèi)外學者陸續(xù)展開了中國碳強度的相關研究工作。Shrestha和 Timilsina[2]、何建坤和劉濱[3]、Zhang 等[4]、Fan 等[5]、Zhang[6]先后從不同角度研究了中國碳強度相關問題。2009年11月我國提出碳強度目標之后,陸續(xù)涌現(xiàn)出了大量文獻。岳超等[7]通過分析我國各省市碳強度,提出從調整產(chǎn)業(yè)結構、改革能源政策、發(fā)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來實現(xiàn)碳強度目標。李陶等[8]基于我國碳強度目標,采用非線性規(guī)劃的減排配額分配模型考察了各省市最優(yōu)分配方案。張友國[9]采用投入產(chǎn)出結構分解法考察了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變化對我國碳強度的影響。林伯強等[10]考察了如何在保障中國經(jīng)濟增長前提下實現(xiàn)碳強度目標。王鋒等[11]、潘任飛等[12]、徐盈之等[13]先后從能源結構優(yōu)化角度探索了如何實現(xiàn)我國碳強度目標。張雷等[14]從產(chǎn)業(yè)結構調整角度研究了我國產(chǎn)業(yè)結構節(jié)能減排的潛力。而陳詩一[15]則從因素分解角度考察了我國碳強度波動下降模式及其形成原因。這些研究均顯示出優(yōu)化能源結構是降低碳強度的有效途徑之一,然而,現(xiàn)有研究多集中于國家層面,由于沒有考慮各省市在資源稟賦、工業(yè)基礎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性,導致得到的結論和相關政策建議不具有較強的可信性和可行性,難以對各省市起到指導實踐的目的。就我們所知,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有文獻評估能源結構優(yōu)化對實現(xiàn)廣東省碳強度目標的貢獻潛力。為了彌補這個空白,本文將綜合應用成分數(shù)據(jù)預測、情景模擬、GM(1,1)模型等多學科方法開展能源結構優(yōu)化對實現(xiàn)廣東省碳強度目標的貢獻潛力評估研究,試圖在回答上述的理論問題、提出政策建議的同時,特別為廣東省有關部門的相關決策提供理論支撐。
能源消費是CO2的最主要排放源,中國能源消費CO2排放占全國總排放的90%以上[16]。因此,本文僅研究廣東省能源消費CO2排放。本節(jié)將綜合考慮“十二五”國家能源消費總量約束條件下,利用2000-2010年廣東省一次能源消費量建立情景預測模型,預測2011-2015年廣東省一次能源消費量。
如圖1所示,廣東省一次能源消費量從2000年的7983.46萬t標準煤快速增長至2010年的21880.05萬t標準煤,2006年增長率最高,達16.77%,2001年增長率最低,只有2.3%,而整個期間年均增長率高達10.61%。201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高達32.5億t標準煤。國家能源局要求2015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應控制在40億-42億t標準煤,即“十二五”期間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率在4.24% -5.26%之間。
廣東省一次能源消費量情景預測模型:
其中,Energy為一次能源消費量,r為一次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率。
對于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未來變動趨勢的設定,根據(jù)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歷史變化趨勢,設定廣東省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的三種情景:I維持不變:年增長率10.61%;II適度控制:年增長率8%;III強化控制:年增長率5%。據(jù)此,2015年廣東省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36225.99(情景 I)、32148.97(情景 II)和 27925.10(情景 III)萬 t標準煤。
如圖1所示,廣東省GDP從2000年的10741.25億元快速增長至2010年的45472.83億元,2005年的增長率最高,達19.58%,2009年的增長率最低,只有7.30%,而整個期間年均增長率高達15.52%。廣東省“十二五”規(guī)劃明確要求,整個期間年均增長率在8%以上。
廣東省GDP情景預測模型:
其中,rr為GDP年均增長率。
借鑒王鋒等[11]和中國科學院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組[17]的研究成果與思路,本文把廣東省未來經(jīng)濟增長設定為高速、中速和低速三種情景:I高速:年增長率9%;II中速:年增長率8%;III低速:年增長率7%。據(jù)此,2015年廣東省 GDP 將達到:69965.59(情景 I)、66814.51(情景 II)和63778(情景III)億元。
圖1 廣東省能源消費量和GDP(2000-2010)Fig.1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of Guangdong Province(2000-2010)
能源消費結構的演進有其內(nèi)在的驅動因素和變動規(guī)律,這種演變規(guī)律可以為預測未來的能源消費結構提供依據(jù)[11]?,F(xiàn)有文獻基本上采用馬爾可夫鏈模型進行能源消費結構預測[11-12],其計算過程比較繁雜,限制了該方法的應用范圍。本文將引入一種成分數(shù)據(jù)的預測建模方法,用于廣東省2011-2015年期間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預測。
廣東省2000-2010年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的成分數(shù)據(jù)序列,如圖2所示。
圖2 廣東省能源消費結構(2000-2010)Fig.2 Energy structure of Guangdong Province(2000-2010)
本節(jié)要討論的問題是,如何根據(jù)廣東省2000-2010年一次能源消費結構成分數(shù)據(jù)序列建立成分數(shù)據(jù)預測模型,并預測第2010+l,l=1,2,…,5 年一次能源消費結構X2010+l。廣東省能源消費結構成分數(shù)據(jù)預測建模的算法步驟如下[18]:
如果不考慮廣東省“十二五”規(guī)劃對能源結構的調整,而僅基于歷史能源結構的演變規(guī)律來預測其未來的自然演變趨勢,本文把這一情景稱為“小幅調整”。按照上述七個步驟,可預測出“小幅調整”情景下2015年的能源消費結構:煤炭(45.33%)、石油(24.80%)、天然氣(9.95%)和非化石能源(19.92%)。
廣東省“十二五”規(guī)劃明確要求,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要達到20%以上(本文取20%)。本文把這一情景稱為“中幅調整”。在“小幅調整”情景下的預測結果表明,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上升到19.92%,這與規(guī)劃目標20%以上有一定差距。因此,本文將以廣東省“十二五”規(guī)劃所設定的目標作為約束條件,來修正預測結果。
廣東省調整能源結構的主要措施是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提高水電、核電、風電等非化石能源的比例,而對石油和天然氣消費的比例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劃目標。因此本文借鑒王鋒等[11]的處理方法,假設在2011-2015年期間石油和天然氣消費比例的變動依然保持歷史演變趨勢,而非化石能源比例的增加將通過減少煤炭比例來實現(xiàn)。因此,可計算出“中幅調整”情景下2015年的能源消費結構:煤炭(45.25%)、石油(24.80%)、天然氣(9.95%)和非化石能源(20%)。
廣東省能源政策對天然氣消費比例的變動并沒有特定的追求目標,但近年來廣東省天然氣消費比例不斷上升。由于天然氣是一種清潔能源,天然氣消費量的不斷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CO2減排壓力,因此,政府應努力提高天然氣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若能用政策促進天然氣消費比例不斷上升,逐步增加以天然氣替代煤炭的比例,則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天然氣比例將會逐漸增加,這必能對廣東省CO2排放增長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若將廣東省2015年天然氣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例設定為10%,并假定非化石能源比例的增加是替代煤炭結果,則可預測出新的既有規(guī)劃約束又有天然氣消費比例目標引導的能源結構,本文把這一情景稱為“大幅調整”。據(jù)此,可預測出“大幅調整”情景下2015年的能源消費結構:煤炭(45.20%)、石油(24.80%)、天然氣(10%)和非化石能源(20%)。
本文采用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指南(2006)》推薦的參考方法來測算廣東省能源消費碳排放量[19]:
其中,CO2為能源消費碳排放量;Ki為第i種一次能源碳排放系數(shù)。本文采用中國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推薦的各種一次能源的碳排放系數(shù)(煤炭、石油、天然氣、非化石能源依次為0.7476、0.5825、0.4435、0,單位:t碳/t標準煤)[11];Ei為i種一次能源的消費量;i為一次能源種類。
基于1.1節(jié)的預測結果,三種不同情景下2015年廣東省碳排放量:70067.08(情景 I)、62181.45(情景 II)和54011.78(情景 III)萬 t。
2010年廣東省碳排放量 43478.07萬 t,GDP 45472.83億元,則碳強度為0.9561 t/萬元。2015年各種情景下廣東省碳強度預測結果見表1。以經(jīng)濟高速增長和能源消費量強化控制為例,在“小幅調整”情景下碳強度將從2010年的0.9561 t/萬元下降到2015年的0.7720 t/萬元,下降幅度達19.26%;在“中幅調整”情景下碳強度將從2010年的0.9561 t/萬元下降到2015年的0.7712 t/萬元,下降幅度達19.34%;在“大幅調整”情景下碳強度將從2010年的0.9561 t/萬元下降到2015年的0.7709 t/萬元,下降幅度達19.37%。
廣東省制定的碳強度下降目標是以2010年為基準,2015年廣東省碳強度下降19.5%,從2010年的0.9561 t/萬元下降到2015年的0.7697 t/萬元。
本文設定了三個經(jīng)濟增長情景、三個能源消費量增長前景和三個能源消費結構調整情景,若每三種情景進行組合,則可以組成27種組合情景。根據(jù)表1中各種情景下2015年廣東省碳強度,可以計算出2015年在27種組合情景下能源結構優(yōu)化促使碳強度相比2010年的下降幅度及其對實現(xiàn)廣東省碳強度目標的貢獻潛力,具體結果見表2。其中,貢獻潛力是指每種組合情景下碳強度的“下降幅度”相對于碳強度下降目標(下降19.5%)的百分比。在經(jīng)濟高速增長、能源消費量強化控制且能源結構“大幅調整”情景下,2015年的碳強度下降到0.7709 t/萬元,相對于2010年碳強度下降了19.37%,其對實現(xiàn)碳強度目標貢獻潛力達到了99.33%;在經(jīng)濟中速增長和能源消費量強化控制情景下,能源結構若能實現(xiàn)“小幅調整”,則2015年的碳強度相對于2010年下降15.45%,其對實現(xiàn)碳強度目標的貢獻潛力為79.23%;能源結構若能實現(xiàn)“中幅調整”,則2015年的碳強度相對于2010年下降15.54%,其對實現(xiàn)碳強度目標的貢獻潛力為79.69%;能源結構若能實現(xiàn)“大幅調整”,則2015年的碳強度相對于2010年下降15.57%,其對實現(xiàn)碳強度目標的貢獻潛力為79.83%。
表1 各種情景下碳強度預測結果Tab.1 Forecasting results of various scenarios t/萬元
表2 能源結構優(yōu)化實現(xiàn)的碳強度下降幅度及貢獻潛力Tab.2 Decreasing amplitude and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optimizing energy structure to carbon intensity target in Guangdong Province %
依據(jù)表2,可以發(fā)現(xiàn)兩點:①從表格的縱向看,在相同的經(jīng)濟增長和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情景下,能源消費結構“大幅調整”所實現(xiàn)的碳強度“下降幅度”和“貢獻潛力”最大,其次是“中幅調整”,“小幅調整”最小;②從表格的橫向看,在相同的能源消費結構調整情景下,經(jīng)濟增長“高速”所實現(xiàn)的碳強度“下降幅度”和“貢獻潛力”最大,其次是“中速”,“低速”最小;能源消費總量“強化控制”所實現(xiàn)的碳強度“下降幅度”和“貢獻潛力”最大,“適度控制”次之,“維持不變”最小。
本文根據(jù)IPCC《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指南(2006)》推薦的參考方法測算了2000-2010年廣東省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發(fā)現(xiàn)碳排放量呈逐年增長趨勢;運用情景預測、成分數(shù)據(jù)模型、GM(1,1)模型等多學科方法預測了2011-2015年廣東省一次能源消費總量、GDP和碳強度變化趨勢;分27種組合情景評估了能源結構優(yōu)化對實現(xiàn)廣東省“十二五”碳強度目標的貢獻潛力,得出以下結論:
(1)能源結構優(yōu)化是驅動碳強度下降的有效措施。在同一種經(jīng)濟增速和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情景下,能源結構調整幅度越大,碳強度下降幅度越大;在同一種能源結構調整情景下,經(jīng)濟增速越高,能源消費總量控制越強,能源結構調整對實現(xiàn)碳強度目標的貢獻潛力越大。
(2)27個組合情景下的碳強度“下降幅度”和“貢獻潛力”比較表明,在理想情景(經(jīng)濟高速增長、能源消費量強化控制且能源結構大幅調整)下,2015年碳強度相對2010年下降19.37%,能源結構優(yōu)化對實現(xiàn)廣東省碳強度目標的貢獻潛力最大,達到99.33%;如果實現(xiàn)不了這種理想情景,即使在保守情景(經(jīng)濟中速增長、能源消費量適度控制且能源結構小幅調整)下,2015年碳強度相對2010年也將下降2.66%,能源結構優(yōu)化對實現(xiàn)廣東省碳強度目標的貢獻潛力也會達到13.65%。
(3)即使在理想情景下,僅依靠能源結構優(yōu)化仍無法實現(xiàn)廣東省“十二五”碳強度目標。由于能源結構優(yōu)化僅是實現(xiàn)碳強度目標的有效措施之一,若能系統(tǒng)性采取一系列對策,則順利實現(xiàn)廣東省“十二五”碳強度目標是完全可能的。
References)
[1]魏一鳴,劉蘭翠,范英,等.中國能源報告(2008):碳排放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208-213.[Wei Yiming,Liu Lancui,F(xiàn)an Ying,et al.Energy Economics:CO2Emissions in China[M].Beijing:Science Press,2008:208 -213.]
[2]Shrestha R M,Timilsina G R.Factors Affecting CO2Intensities of Power Sector in Asia:A Divisia Decomposition Analysis[J].Energy Economics,1996,18(4):283 -293.
[3]何建坤,劉濱.作為溫室氣體排放衡量指標的碳排放強度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4(6):740 -743.[He Jiankun,Liu Bin.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s the Index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ion,2004,44(6):740 -743.]
[4]Zhang C,Thomas C H,Michael M M.Carbon Intensity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CDM Baseline:Case Studies of Three Chinese Provinces[J].Energy Policy,2005,33(4):451 -465.
[5]Fan Ying,Liu Lancui,Wu Gang,et al.Changes in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Empirical Findings from 1980-2003[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2(3-4):683-691.
[6]Zhang Youguo.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Sources of Decarboniz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1992-2006[J].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8-9):2399-2405.
[7]岳超,胡雪洋,賀燦飛,等.1995-2007年我國省區(qū)碳排放及碳強度的分析:碳排放與社會發(fā)展III[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6(6):510-516.[Yue Chao,Hu Xueyang,He Canfei,et al.Analysis of Presidial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 from 1995 to 2007:Carbon Emiss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II[J].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2010,46(6):510 -516.]
[8]李陶,陳林菊,范英.基于非線性規(guī)劃的我國省區(qū)碳強度減排配額研究[J].管理評論,2010,21(6):54 -60.[Li Tao,Chen Linju,F(xiàn)an Ying.Empirical Study for CO2Abatement Allocation among Provinces in China:Based on a Nonlinear Programming Model[J]Management Review,2010,21(6):54 -60.]
[9]張友國.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變化對中國碳排放強度的影響[J].經(jīng)濟研究,2010,(4):120-133.[ZhangYouguo.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Change Impact on China's Carbon Intensity[J].Economic Research,2010,(4):120 -133.]
[10]林伯強,孫傳旺.如何在保障中國經(jīng)濟增長前提下完成碳減排目標[J].中國社會科學,2011,(1):64-77.[Lin Boqiang,Sun Chuanwang How can China Achieve Its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 while Sustaining Economic Growth?[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1,(1):64 -77.]
[11]王鋒,馮根福.中國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及減排政策評價[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11.[Wang Feng,F(xiàn)eng Genfu.Driving Forces of Chinese CO2Emissions and Evaluation of CO2Emissions Reduction Policies[M].Beijing:Science Press,2011.]
[12]潘仁飛,陳柳欽.能源結構變化與中國碳減排目標實現(xiàn)[J].經(jīng)濟研究參考,2011,(59):3-7.[Pan Renfei,Chen Liuqin.Change of Energy Structure and Goal Attainment of Chines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J].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2011,(59):3 -7.]
[13]徐盈之,董琳琳.如何實現(xiàn)二氧化碳減排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雙贏?能源結構優(yōu)化視角下的實證分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6):31-37.[Xu Yingzhi,Dong Linlin.How to Achieve Double Win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Positive Analysis under the View of Optimizing the Energy Structure[J]. Journalof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1,11(6):31 -37.]
[14]張雷,李艷梅,黃園淅,等.中國結構節(jié)能減排的潛力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1,(2):42 -51.[Zhang Lei,Li Yanmei,Huang Yuanxi,et al.Analysis on Character and Potential of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ing by Structure Evolution in China[J].China Soft Science,2011,(2):42 -51.]
[15]陳詩一.中國碳排放強度的波動下降模式及經(jīng)濟解釋[J].世界經(jīng)濟,2011,(4):124 -143.[Chen Shiyi.Fluctuation Decrease Mode and Economic Explanation of Intensity of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J].World Economy,2011,(4):124 -143.]
[16]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xié)調小組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N/OL].http://nc.ccchina.gov.cn/web/NewsInfo.asp?NewsId=336.[PMO of National Communication project.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itial National Communications on Climate Change[N/OL].http://nc.ccchina.gov.cn/web/NewsInfo.asp?NewsId=336.]
[17]中國科學院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組.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Repor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M].Beijing:Science Press,2004.]
[18]王惠文,黃薇,劉強.北京市三次產(chǎn)業(yè)預測分析[J].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6):123 -127.[Wang Huiwen,Huang Wei,Liu Qiang.Forecast Analysis for Beijing's Industry Structure [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2003,(6):123 -127.]
[19]IPCC.2006年 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N/OL]http://www.ipcc-nggip.iges.or.jp/public/2006gl/index.html.[IPCC.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N/OL].http://www.ipcc-nggip.iges.or.jp/public/2006gl/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