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安 江海 王粉春 高玲琳
在發(fā)達國家,老年癡呆是位于心臟病、腫瘤和腦卒中之后的第四位死因[1]。我國目前老年人口眾多,是世界老年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是老年癡呆癥的高危國家。近年來,許多研究認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老年癡呆的早期表現(xiàn),是介于正常和血管性癡呆之間的一種過渡狀態(tài)[2]。每年約有10% ~12%的MCI患者可發(fā)展為老年性癡呆[3]。因此,為了預防老年癡呆的發(fā)生,制定針對MCI危險因素的早期預防措施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早期診斷MCI成為近年來老年病學和神經(jīng)病學研究[4]的熱點。MoCA Version量表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認知障礙篩查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本次MCI流行病學調(diào)查,旨在闡述老年人MCI總患病率及不同性別、年齡段、社會背景的患病率,分析社區(qū)老年MCI的危險因素。
1.1 研究對象 采取整群抽樣法,抽取太倉市3個社區(qū)的≥60歲老年人,共2763人,排除癡呆、癱瘓、嚴重腦血管病后遺癥導致認知功能障礙者以及拒絕配合調(diào)查者。符合要求的研究對象為2460人,年齡60~89歲,平均(70.61±7.06)歲,其中男1131人,女1329人。
1.2 方法
1.2.1 一般情況調(diào)查:自行設計一般情況調(diào)查表,內(nèi)容包括:一般人口學資料,如性別、年齡、職業(yè)、收入、文化程度、居住狀況、家族史等;身體狀況,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生活方式,如吸煙、飲酒、鍛煉、與人交往、家務等。
1.2.2 認知功能測查:采用MoCA Version量表,對老年人的認知功能進行測查。包括時間定向、地點定向、語言即刻記憶、注意和計算能力、短程記憶、物體命名、語言復述、圖形描畫等檢查。
1.2.3 質(zhì)量控制:調(diào)查前對課題組成員集中培訓,統(tǒng)一指導語。采取一對一的方式測試,所有調(diào)查資料由專人核實,對缺項和錯誤及時補充修正。采用Epidata 3.02軟件雙錄入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核查,全部調(diào)查后隨即抽取5%的調(diào)查表進行復核測試。
1.2.4 診斷標準:參考2003年MCI國際工作組更新的MCI診斷標準:(1)認知功能已損害,但達不到癡呆的診斷標準;(2)患者主訴或知情者報告存在進行性認知功能減退;(3)日常生活能力或僅復雜日常生活能力輕微受損[6]。本次MCI入選標準:(1)主訴有記憶減退6月;(2)量表得分低于與受教育程度匹配的均值-1個標準差(根據(jù)受教育年限而不同,文盲、小學、中學及以上分別<7分、15分、19分);(3)排除癡呆或任何可以導致認知功能障礙的軀體和精神疾患。
1.2.5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有序多分類資料采用趨勢卡方檢驗,多因素回歸分析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人口學資料和MCI患病率的關聯(lián) 女性MCI患病率高于男性(P<0.05);隨著年齡的增長MCI患病率逐步增高(P<0.05);腦力勞動MCI患病率低于體力勞動(P<0.05);MCI患病率在不同文化程度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人口學特征與MCI患病率
2.2 高血壓、糖尿病和MCI患病率的關聯(lián) 高血壓患者MCI患病率與非高血壓患者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糖尿病患者MCI患病率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高血壓、糖尿病與MCI的患病率
2.3 生活方式和MCI患病率的關聯(lián)
2.3.1 社會活動和MCI患病率的關聯(lián):MCI患病率與社區(qū)活動、親友交往、鄰居交往、家務勞動、子女交流間均有顯著相關性(P<0.05)。見表3。
表3 社會活動與MCI患病率
2.3.2 生活習慣和MCI患病率的關聯(lián):MCI患病率與吸煙、飲酒無顯著相關性(P>0.05);與業(yè)余愛好、體育鍛煉有顯著相關性(P<0.05)。見表4。
2.4 多因素分析 將性別、職業(yè)、文化程度、年齡、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飲酒、業(yè)余愛好、體育鍛煉共10個可能影響因素綜合在一起,分析與MCI患病率的聯(lián)系。采用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經(jīng)多因素調(diào)整后,女性、體力勞動、文化程度低、高齡、無業(yè)余愛好、缺乏體育鍛煉是MCI患病的危險因素。見表5。
表4 生活習慣與MCI患病率
表5 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老年癡呆快速發(fā)展,已逐步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之后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三大殺手,是現(xiàn)代社會老年人的主要致死疾病,是導致老年人殘疾和不能獨立生活的主要原因,它不僅僅降低生活質(zhì)量,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嚴重的危害和沉重的負擔。積極研究MCI的影響因素為預防癡呆尋找可干預的治療因素,進行一級預防,不僅可能為老年癡呆的防治提供切實可行的有效途徑,且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zhì)量,減輕家庭及社會的巨大壓力[7]。國家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的健康體檢表中已加入了老年認知功能篩查,但是評價標準不明確,也無一套適合在基層社區(qū)的干預手段。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對MCI人群發(fā)生率及人群特征進行分析,旨在明確MCI的影響因素,分析主要危險因素對MCI的防治作用。
3.1 人口學資料對MCI的影響 國內(nèi)外研究指出,性別、年齡、職業(yè)和文化程度與MCI患病率相關[8-9]。本次調(diào)查得出性別、年齡、職業(yè)是MCI發(fā)生的關聯(lián)因素(P<0.05)。文化程度與MCI發(fā)生率沒有相關性(P>0.05),這與其他研究結果不一致。但經(jīng)過多因素調(diào)整,文化程度是MCI患病的危險因素。
3.2 高血壓、糖尿病對MCI的影響 高血壓可使MCI發(fā)展加速[10]。Luchsinger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對MCI有明顯危險。積極識別和控制各種危險因素,特別是可控制的血管性危險因素,可減少認知功能障礙的發(fā)生[10]。本次調(diào)查顯示高血壓、糖尿病與MCI患病率無顯著相關性(P>0.05)。這可能與我市高血壓、糖尿病的慢性病管理已實施多年,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使得高血壓、糖尿病病人得到進一步的規(guī)范化管理,大多數(shù)高血壓、糖尿病病人的血壓、血糖得到了較好的控制有關。
3.3 生活習慣和MCI發(fā)生率的關聯(lián) 國外對吸煙、飲酒與癡呆的關系研究很多,吸煙、飲酒與MCI的關系如何現(xiàn)在仍有爭議[10,12]。多數(shù)學者認為吸煙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Verhaegen等[13]對722名≥70歲人群4年隨訪研究結合橫斷面調(diào)查表明,過量飲酒也是引起MCI發(fā)生的危險因素。Cervilla等[12]隨訪研究指出,≥65歲老年人小、中等量飲用紅酒對認知功能具有保護作用,大量飲酒或不飲酒則不具備此保護作用。而Leiboliei等[14]則認為,飲酒對認知功能障礙既不是危險因素,也無保護作用。本次調(diào)查吸煙、飲酒與MCI發(fā)生率沒有相關性(P>0.05),業(yè)余愛好與體育鍛煉是MCI的保護因素(P<0.05),因此吸煙、飲酒對MCI的影響還需進一步論證。
3.4 社會活動對MCI的影響 社區(qū)活動、親友交往、鄰居交往、做家務、子女交流是MCI發(fā)生的關聯(lián)因素(P<0.05)。多參加社會、家庭活動是MCI的保護因素。究其原因,可能因社會、家庭活動增加,接受的信息量會增多,用腦機會自然會較多。因此,在對MCI的預防干預過程中,要通過多種途徑,不同方式豐富老年人的社會活動。
目前由于MCI診斷標準不統(tǒng)一,國外診斷方案不完全適用于國內(nèi),有必要制定簡化、易行、適合在國內(nèi)基層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的篩查標準。目前的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針對老年認知功能的防治策略不明確、資源缺乏。社區(qū)干預僅局限于個體層面,側(cè)重治療和康復。針對性地減少危險因素、增強保護因素、篩選可干預因素方面的研究甚少。針對MCI,應采取綜合社區(qū)干預措施,加強腦功能鍛煉,促進記憶力康復;積極調(diào)整情緒,培養(yǎng)興趣及愛好;合理安排活動,減少被動靜坐時間;培養(yǎng)其積極主動的獨立生活能力等,從而爭取切斷認知障礙的發(fā)生。
[1]洪震.我國近年阿爾茨海默病流行病學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老年醫(yī)學與保健,2005,11(4):195-198.
[2]郭明賢,郭峰,高麗,等.西安城區(qū)群居老人癡呆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與分析[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0,24(2):125-127.
[3]Petersen RC,Smith GE,Waring SC,et al.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outcome[J].Arch Neurol,1999,56(3):303-308.
[4]Petersen RC.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transition between aging and Alzheimer's disease[J].Neurologia,2000,15(3):93-101.
[5]王琦,毛禮煒,劉娟,等.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在老年輕度認知損害中的應用[J].蘇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31(4):655-657.
[6]Winblad B,Palmer K,Kivipelto M,et al.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beyond controversies,towards a consensus: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J Intern Med,2004,256(3):240-246.
[7]陳艷春,周曉輝.老年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2,26(1):71-74.
[8]Hall KS,Gao S,Unverzaget FW,et al.Low education and childhood rural residence:risk for Alzheimer's disease in African Americans[J].Neurology,2000,54(1):95-99.
[9]解恒革,王曉紅,馬騰宵,等.75歲以上老年人輕度認知損傷及危險因素的現(xiàn)況調(diào)查[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3,5(5):318-321.
[10]Meyer JS,Rauch G,Rauch RA,et al.Risk factors for cerebral hypoperfusion,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nd dementia[J].Neurobiol Aging,2000,21(2):161-169.
[11]Luchsinger JA,Reitz C,Patel B,et al.Relation of diabetes to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Arch Neurol,2007,64(4):570-575.
[12]Cervilla JA,Prince M,Mann A.Smoking,drinking,and incident cognitive impairment:a cohort community based study included in the Gospel Oak project[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0,68(5):622-626.
[13]Verhaegen P,Borchelt M,Smith J.Relation between cardiovascular and metabolic disease and cognition in very old age:cross-seetional and longitudinal findings.from the Berlin aging study[J].Health Psychol,2003,22(6):559-569.
[14]Leiboviei D,Ritchie K,Ledésert B,et al.The effects of wine and tobacco consumption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the elderly: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elative risk[J].Int J Epidemiol,1999,28(1):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