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纓
從普教來到職教的老師都有一種挫敗感,究其原因是技校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純知識性的教學對于他們來說大多是對牛彈琴,白費力。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培養(yǎng)技校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師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技校生 習慣養(yǎng)成 細 活 恒
清代文學家劉善在《習慣說》一文中講述了一件非常耐人尋味的故事:他住的一間屋子里,“室有洼,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屋里有坑,每走到那兒,腳總要被絆一下,不自在,難受。然而,時間久了,習以為常,沒什么感覺了。后坑填平,劉善“復履其地,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已而復然,又久而復安之”??犹钇剑瑒⑸谱咴谏厦娣炊唤O了一下,嚇了一跳,好像屋里地面突然高出一塊,過了一會兒,走在這里仍然是這種感覺,時間久了,也就習以為常。于是,他感嘆地說“習之中人甚矣哉!”習慣養(yǎng)成真厲害??!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發(fā)至少有以下幾點:一是習慣具有巨大的慣性,一旦養(yǎng)成,就成為人的自然而然的心理、行為狀態(tài);二是習慣可以改變;三是“養(yǎng)成”與“改變”的條件都是時間——“久”,要長時間的,堅持不懈的。
由此,我聯(lián)想到我們技工學校的教學。技工學校的教學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是表現(xiàn)在教學目的上,不再是以學生升學為目的,而是以培養(yǎng)學生技能為目標;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教學對象上,學生的行為、學習習慣大多不處于常態(tài)情況下。前者似乎減輕了教學壓力,但后者卻實實在在地給老師們的教學帶來了難度。試想,一節(jié)課老師精心準備,再賣命地講授,結果沒幾個學習的人,老師難過的心情自不必說,教學目的達不到才是最令人擔憂的。在我看來,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是因為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已經成為包括我在內的每一個老師的本能,興奮點總是集中在如何把課上得精彩,而未將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放在應有的位置上的緣故。正因為不著力培養(yǎng),教學中費力不討好的現(xiàn)象才會發(fā)生,不良習慣沖淡了乃至沖走了教學的痕跡。舉一個夸張的例子說,好似一個喜劇演員在舞臺上表演小品,下面的觀眾說話的說話,玩手機的玩手機,沉思的沉思,睡覺的睡覺,再精彩的表演也是對牛彈琴。所以,我認為,技工學校的教學應把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放在首位,在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前提下,培養(yǎng)技能的目標完成也就勢如破竹,迎刃而解了。
技校生盡管已經是久經學場的“熟手”了,可真正說到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還是“菜鳥”,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成為如今學習上的“困難戶”。對于他們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要著眼三個字“細”“活”“恒”。
所謂“細”,一說是要從小處抓起。比如,士兵要準備槍,學生要準備學具,每堂課上都要求學生準備好教科書、練習冊、筆,并養(yǎng)成握筆在手隨時準備記筆記的習慣;上課前一定要要求學生整齊起立并響亮地喊出:“老師好!”下課時也要求全體起立并響亮喊出“老師再見!”用語言和行為提示學生:上課了,學習的時間到了;下課了,可以放松了。在心理上給學生一個暗示:課內外是有區(qū)別的。再說是要細致從事。老師在課堂上不僅要講課,而且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多方面收集學生聽課的信息,從而隨時調整講課的節(jié)奏。有時老師預設的難點并不見得就是學生真正的難點,課堂上學生疲倦的神情和疑惑的眼神更能準確地提示我們講課的難點在哪里,這就需要老師們細心捕捉了。如果課堂上遍布學生夠不著的“蘋果”,他們不可能感興趣,反之,我們把“蘋果”降低一些,他們夠得著了,嘗到了“蘋果”的甜香,學習的興趣有了,習慣也就能逐漸養(yǎng)成了。
所謂“活”,是說在培養(yǎng)學生習慣時要講究方法,要靈活、機動,不可簡單、隨意。舉個大家最感頭疼的課堂現(xiàn)象:學生接嘴。面對這個現(xiàn)象,老師們不要著急,起碼還可以自慰:他還在聽你講!這就是好現(xiàn)象。這一部分學生接嘴的心理原因是,他們想引起你和全班同學的注意,用一個貶義詞概括就是想“嘩眾取寵”,這個現(xiàn)象是他們這個年齡時期孩子的共同點,他們總想證明自己的存在。可對于愛接嘴的學生來說,他們不僅自控能力差,其實表達能力也不強,往往采用了不恰當?shù)姆绞絹肀憩F(xiàn)自己,這種行為既擾亂了課堂,又不利于他們的成長,當屬制止的行為。制止的方法有很多,要因情況而定。我常愛用三種方法來處理接話現(xiàn)象:肢體語言法、幽默法和故事法。肢體語言法就是不作聲,用眼神和表情告訴該同學他的行為是不允許的,能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幽默法,就是用幽默的語言“還擊”該生,在不傷害他自尊的情況下制止他的不良行為。故事法,不言而喻,就是講故事的形式婉轉告訴該生他的行為不改正的話最終會自去取其辱。比如,我在講《母親情懷》這篇課文時,我問學生課文中塑造了一群什么形象,本是一群母親形象,可偏偏有學生要回答說是一群少婦,而且特別陰陽怪氣地強調“少婦”兩個字。針對此,我講了大文豪蘇東坡的一個故事:一天,蘇東坡和好友佛印在禪房參禪打坐。一會兒,蘇東坡睜開眼睛,看著佛印問道:“老兄啊,你說此時我在你眼里像什么?”佛印聞言,雙眼微睜,微笑著說道:“像一尊佛呀!”東坡聞言道:“你猜此時你在我心目中像什么?”佛印搖頭,東坡不禁哈哈大笑道:“像一灘牛糞!”回到家里,東坡頗是得意,對他的妹妹蘇小妹說:“小妹呀,我今天太高興啦……”便把占便宜的事講給素有才女之稱的蘇小妹聽,誰知蘇小妹聽完,不禁冷笑道:“老哥啊,你還參禪呢,你知道禪宗最講究的是什么嗎?就是見心見性。他說你像尊佛,說明他心里有尊佛,而你說他像一灘牛糞,想想你心中有什么吧!?”那些隨便接話的同學便趕緊閉住了嘴,生怕暴露了自己的心思。對學生的不良聽課習慣不是簡單的責備,而是寓教于樂,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是一個“恒”字。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的不良習慣是長期積累的結果,要讓他們“改邪歸正”絕不是一日、兩日的事情,這就需要老師們有耐心,有恒心,還要有點寬容心,堅持一個學期,甚至兩個學期,去規(guī)正他們,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成了自然。
葉圣陶老先生說:習慣養(yǎng)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細、活、恒,都得用水磨的功夫?!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學習養(yǎng)成良好習慣,相信學生的能力也就越強,習慣的培養(yǎng)也是培養(yǎng)技能,一輩子受用不盡。
參考文獻:
[1]生活教育葉圣陶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