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建民
俗話說,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確如此。病生在自己身上才覺得難受,瘡長在個人身上才知道疼痛。欲知群眾生活困難與疾苦,不親自體驗一下,難有切膚之痛。
近來有某省衛(wèi)生廳領(lǐng)導干部,以患者身份,去醫(yī)院從首道程序開始,看一次病或辦一次事。結(jié)果,遭遇到醫(yī)生“大呼小叫”、“把病人當成東西拎來拎去”等,深切體會到了群眾“看病難”,明白了“如果我不是副廳長,看病一定很難”。
這個“將身比身”好!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耳聞不如目見,口說不如身逢。領(lǐng)導干部和群眾將心比心,固然不錯,但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酷暑高溫坐在空調(diào)房里的“將心”,勢難與“野田禾稻半枯焦”的農(nóng)夫“比心”;警車開道前呼后擁的出行,自然感受不到“乘公交車難”的艱辛;大嚼萬元“大閘蟹宴”的人斷然不覺貧困兒童啃涼饃、喝生水的傷心;隔著汽車玻璃調(diào)研看見的未必真實,打招呼亮身份下去看到的不乏“演戲”,很難體會到群眾的冷暖痛癢在哪里,也感受不到群眾的喜怒哀樂是什么。身入才可心入,只有與群眾貼身才可能貼心,走進貧困戶才知窮滋味,喝口黑濁水才覺污染重,吃頓百姓飯才明農(nóng)民苦,驕陽下跟班干上12小時才懂打工難。領(lǐng)導干部與群眾存在“距離”和“隔膜”,只知端著架子、擺著排場,放不下身段,去不得官氣,群眾避之猶恐不及,哪里還有真心話對你說。
不知“百姓無粟米充饑”,才會說出“何不食肉糜”的昏話?!耙胫览孀拥淖涛秲?,就得親口去嘗一嘗?!鄙轿魇∥瘯浽兦迕翱崾畹睫r(nóng)民玉米地里鋤草松土,感受絕不同于辦公室的“匯報”。蘇州市交通局長冒高溫親身體驗“蒸籠公交”的煎熬,才下決心提前一年更換空調(diào)公交車?!安灰驖O父引,怎得見波濤?!薄把饴?lián)系”喊在嘴上群眾不信,“魚水情深”做個樣子百姓不認,聯(lián)系群眾必須“將身比身”,先挪挪屁股,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這才能“將心比心”。
說起來,領(lǐng)導干部確實沒有必要事必躬親、事必體驗。但在下面有時報喜不報憂、掩蓋問題、使自己“失聰”“失明”的情況下,經(jīng)常下到群眾中“將身比身”一番,還是很有必要的。
眼下了解民意民情的渠道包括網(wǎng)絡(luò)、微博、微信等等并不算少,但間接得來終覺淺,想真正掌握“帶露水珠”的第一手情況,并能在“一片大好”的匯報以外看到真實狀況,“將身比身”體察民情,不失為“將心比心”的一種有效做法。
總之,聯(lián)系群眾,莫先乎情。感情系做好群眾工作的基點。切記不要嗔怪群眾“變了”,真正“變了”的是一些領(lǐng)導干部的感情。沒有“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人民是我親父母,我是人民好兒郎”的感情認同,絕不會與群眾走到一塊、站在一起、打成一片、真心為群眾服務(wù)。而沒有對群眾的切身感知,讓群眾和你“掏心窩子”,無異于天方夜譚。能常行“將身比身”之舉——并非一時之應(yīng)景表演的領(lǐng)導干部,應(yīng)該說和群眾就是有感情的。只要和群眾有了這種感情,相信群眾也就會對他們有感情。什么叫“將心比心”,這大概就是吧。
責任編輯:戚本遜
前線2013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