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立華
通常在腐敗窩案中,會聽到“下水”者如此說:“別人給錢大家都收,我為什么不收?不收反而不合群?!?/p>
看來腐敗窩案的發(fā)生,與貪腐“合群”論有著直接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一查一串、一抓一窩的貪腐案,對官員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具有很強的“殺傷力”,極易使群眾產(chǎn)生“無官不貪、無吏不腐”的錯覺,嚴重削弱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
因此,斷不能任腐敗窩案多發(fā)。
而防范腐敗窩案,就當去除與貪腐“合群”的做法。
細究起來,一些官員奉行貪腐“合群”論,大致有三種情況,一者,心里想貪但又覺得于心難安,便用“合群”這一貌似“合理”的謬論當借口、理由,以寬慰自己、麻痹自己,消除負罪感。二者,怕貪腐上司給自己穿“小鞋”,自認為如不與其“合群”,就有可能被視為“另類”而打入“另冊”,遭到“逆淘汰”,影響仕途和前程。三者,上司、同僚貪并沒出什么事,心想自己貪點也不會倒霉,不貪白不貪,于是就打著“合群”的旗號,你貪我也貪。
撇開第一者不論,僅就后兩者來看,純屬荒唐。與貪腐上司和同僚沆瀣一氣,“合群”“合污”,大家利益均沾,你可能會因有“大個子”撐著、“保護傘”罩著而帶“病”升遷,甚至囊中鼓鼓,但別忘了先哲的告誡:“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薄昂先骸必澑?,到頭來別說仕途升遷、大發(fā)橫財了,恐最終難逃落入法網(wǎng)之結(jié)局,怕只能在鐵窗中茍且偷生了。因為一旦窩案中的“兄弟”出了事,便會牽連出你、供出你。尤其當下,有腐必反、有貪必肅的力度在不斷加大,查訪監(jiān)督手段在不斷完善,投訴舉報渠道在不斷拓展,網(wǎng)絡反腐力量在不斷發(fā)揮,貪腐的“安全系數(shù)”可謂越來越低,越來越容易被捉住“馬腳”,一點蛛絲馬跡都可能讓“火眼金睛”紀檢部門或群眾揪住不放,然后順藤摸瓜,讓你無處藏身。所以說,因害怕什么“逆淘汰”,或抱著僥幸心理“合群”貪腐,簡直愚蠢之極。
再者而言,所謂的“不貪白不貪,你貪我也貪”的“合群”貪腐,看似沒吃虧,其實到了虧大發(fā)了。有個平素很會與貪腐“合群”的官員在懺悔書中算了“七筆賬”:政治賬——自毀前程;經(jīng)濟賬——傾家蕩產(chǎn);名譽賬——身敗名裂;家庭賬——妻離子散;親情賬——眾叛親離;自由賬——身陷囹圄;健康賬——身心憔悴。“算”到這里,他捶胸頓足、涕淚俱下、痛不欲生:“與貪腐‘合群太‘不合算了!”
官員大都系社會精英,頭腦皆很靈,按說很容易就會算清這筆賬,可為什么還是有官員直到鋃鐺入獄、身陷囹圄時才幡然醒悟、明白這筆賬,根本在于理想信念潰敗,宗旨意識坍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fā)生嬗變,禁不住物欲的誘惑,從而變得利令智昏,糊涂起來。
與貪腐“合群”,也許一時能獲取“井”外之“水”,但這只是過手之財,不能長久,且有入囚之險。與貪腐“不合群”,清廉自守,雖不能暴富,但能獲取源源不斷的“井底之泉”,還能名譽不毀、前程不棄。這正是,“合群”于貪腐“不合算”,“不合群”于貪腐“很合算”。
而官員該怎么算,似乎這并不難算。
責任編輯:戚本遜
前線2013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