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做生意有個習慣,給客戶多發(fā)一點貨。這是個竅門。如果客戶說貨多了,陳明先給對方戴高帽,使勁夸獎,客戶被夸得不好意思,這時陳明就說,你看貨也不多,干脆就都要了吧,不然來回還得運,多麻煩??蛻舳喟霑饝H绻蛻魶]提貨多這個事,陳明就找上去,先承認自己疏忽,然后想辦法讓客戶埋單。也不是所有客戶都這么做,挑的都是那些好商量、不差錢的,而且多發(fā)貨的量也不大。
2012年10月,一家公司給員工搞福利,向陳明訂購300箱廚房餐具大套裝,單價800元。陳明發(fā)現(xiàn)這客戶是國企,本地員工上千人。有錢、人多,陳明決定故技重施。
陳明按約如期交貨,但對方清點發(fā)現(xiàn)貨物一共有400套,當即打電話給陳明告知情況并表明拒絕接收多交付的100套。陳明好話說盡,對方就是不答應。陳明決定來個迂回策略,找到對方的負責人,承諾在原來的回扣上再加一點。對方雖然答應了,但最后還是沒有經(jīng)過公司通過。這一托就是2個多月,眼看就過年了,陳明又有了新主意,過年也要搞福利啊,可對方就是鐵了心,一個勁催陳明把貨拉走。陳明沒轍了。本想把貨拉回來就完事,客戶卻向陳明要錢,是保管這多出來的100套廚房餐具大套裝所租用的倉庫以及雇用保管員的費用。陳明不給,對方就不讓陳明拉貨。
法院認為訴爭要注意幾點:第一,買方是否有保管必要。在合同履行中,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jù)合同的性質(zhì)、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xié)助、保密等義務。買方拒收的物已經(jīng)處于無人管領狀態(tài),時刻面臨滅失威脅,而買方是最便利的保管人,在此情況下,無論是基于誠實信用原則還是協(xié)助履行原則,買方代為保管是合理的。第二,買方保管的性質(zhì)。買方代為保管多交付的標的物,是基于合同法上的附隨義務。附隨義務是指合同關系發(fā)展過程中及合同關系終止后的一定時期內(nèi),依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所應負擔的給付義務以外的義務。第三,買方保管的方式。買方在拒收多交付的標的物并通知出賣人后,應根據(jù)實際情況,以善良管理人的態(tài)度合理履行保管標的物的義務。如鮮活食品,應采取嚴格符合食品保鮮和衛(wèi)生標準予以儲存。
本案中,陳明行為存在過錯。買方租倉庫、雇保管人員,有利于降低滅失風險和減少損失。所以,法院支持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