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筱箐
曼哈頓下城灰黑色的摩天樓群中,位于正中的一座格外醒目,它算不上最高,卻顯得堅韌挺拔,在已經被擠得密不透風的空間中固執(zhí)地堅守著腳下的根基。它的前額上寫著:“Newsweek”(新聞周刊),這是它與生俱來的名字。它的腰間掛著“#最后一期印刷版”的綬帶,意味著它飄忽不定的命運。有人說它看上去像一個勇士,有人說它更像是一座墓碑。
無論人們對這個封面設計如何解讀,看到2012年12月31日版的美國《新聞周刊》時,心里或多或少都彌漫著同樣依依惜別的情緒。這本即將度過80歲生日的雜志從此之后將不再出版印刷刊物,而是像這個時代的很多東西一樣只活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告別了墨的清香和紙的光澤構筑起的閱讀溫暖,在鍵盤屏幕和鼠標之間傳遞著適者生存的冰冷理念。
Newsweek不是美國第一個走去紙化道路的傳統(tǒng)媒體,著名的《基督教箴言報》早在2009年就完成了去紙化,美國三大新聞雜志之一《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在2011年也死心塌地地投誠了網絡;它也不可能是最后一個,美國已經有200多家傳統(tǒng)媒體推出了網上訂閱,歲末年初的每一份關于2013的趨勢預測,幾乎都斷定會有更多的紙媒完全放棄印刷。
但對于像李歐·詹森這樣美國讀者來說,Newsweek的停印卻具有標志性的意義。
“小時候我們家不富裕,家里訂的唯一一本雜志就是Newsweek。初中開始我每期都看,是它讓我在同學面前顯得通曉天下。長大以后我訂過很多雜志,但從來沒有放棄過Newsweek,直到它現在放棄了我。”63歲的地鐵司機詹森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拔夷玫阶詈笠黄陔s志,心里很不是滋味。雖然它還有網絡版,但我不習慣上網看新聞,也就是說我和它差不多一生一世的緣分到此為止了。更令人難過的是,這讓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和屬于我們的那些東西都正在離去?!?/p>
在很多人還沉浸在離愁別緒中時,Newsweek已經迅速揮別了過往并華麗轉身。上周五(1月11日),該雜志推出了第一期平板電腦版雜志,封面以動畫的形式出現,令人耳目一新:碧藍色的海水中一只好像來自科幻電影中的構造奇特的潛水艇正在緩緩下沉。潛水艇定格之后畫面上方跳出紅底白字的Newsweek刊名和刊號,下方則跳出本期封面故事的標題《我們觸底了嗎?》,講的是美國最后一次載人深海探測的故事。
封面一問世就在網上引起熱評,“好酷啊?!薄拔矣喠肆鶄€月試試看?!薄爱嬅媲逦人坪醪粔颉!薄翱磥韨鹘y(tǒng)媒體放棄印刷版帶來的不只是方便?!鼻耙惶爝€是熱門話題的最后一期印刷版現在已經沒人再提,網絡的神奇不僅在于能讓耄耋老者返老還童,還在于快到讓人們都來不及說聲再見,但對于Newsweek總編蒂娜·布朗來說,這或許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我對紙媒情有獨鐘,但網絡卻更符合我的理智。如今新聞運作分秒必爭,我很享受網絡空間帶來的種種可能?!辈祭试诮邮堋吨袊侣勚芸返碾娻]專訪時說。這也是目前她接受的唯一中文媒體的采訪。
但熟悉Newsweek曾經的輝煌和近年來的徘徊和掙扎的人們難免會問,網絡真的能成為它的神奇救命丸嗎?或者,用它自己的話說:“我們觸底了嗎?”
在紐約市立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斯蒂文·斯卓瑟辦公室的墻上,最搶眼的裝飾就是裝在鏡框中的Newsweek的封面,其中一幅是1997年5月19日出版的香港回歸特刊《回歸中國香港挺不挺得住?》。那是當時擔任Newsweek亞洲主編的斯卓瑟帶領十幾名編輯記者奮戰(zhàn)兩個多月的結果,“那時候我們有的是人力和資金,我們可以調配世界各地記者站的精銳部隊,把他們送到重大新聞發(fā)生的地方去現場采訪,出差的記者都住高級酒店,沒人擔心差旅費超支。有些報道我們可以花幾個月的時間挖掘素材精雕細琢,就像那期‘香港回歸特刊,最后的成品與其說是本雜志還不如說是一本書。那時候大家關心的只有一件事——新聞?!彼棺可獙Α吨袊侣勚芸氛f。
這種對新聞的執(zhí)著和不惜血本幾乎是編輯記者們對進入21世紀前的Newsweek的集體記憶。在印刷終結版那期中,這種記憶在一篇名為《歷史草稿》的7000字長文中,由親歷者口述還原,讓今日的讀者有幸瞥見在新聞行業(yè)的黃金歲月里,作為領軍者之一的Newsweek曾經有過的奢華和威猛:記者魏特·馬丁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曾經登上一艘戰(zhàn)艦采訪,戰(zhàn)艦很大,他叫了一輛出租車在艦上巡游,報銷了157.5美元的打車費。駐外記者迪·波奇格雷夫在印度邊境采訪時遇到泥石流阻路,他以每人兩三美元的價格雇傭了300名當地人幫他把車抬過險境。撰稿人杰瑞·阿德勒的兒子有殘障,孩子十幾歲之前的四五百萬醫(yī)藥費全部由公司買單。
這樣的揮金如土如今聽起來好像遙遠的神話,但這種投資在新聞質量上的投射卻是實實在在物有所值。其中有調集了40多名采編人員采訪1200多人后寫成、之后推動了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案》的報道《黑人在美國》,還有揭露越戰(zhàn)真相的報道《達蘇的感恩節(jié)》;從肯尼迪總統(tǒng)遇刺后短短一個周末完成、令對手《時代周刊》顯得黯然無光的25頁特別報道,到戴安娜王妃車禍后緊急撤換版面,12小時內趕制出的封面故事,Newsweek的及時、深度報道讓它有足夠的理由傲視群雄。到2003年,它已經從1933年創(chuàng)刊時發(fā)行量5萬份的美國媒體成長為在全世界發(fā)行量達到400萬的國際媒體。以至于在該雜志工作了25年的斯卓瑟2002年選擇離開時根本沒想到它不久就會陷入泥潭。
當年斯卓瑟從《邁阿密先驅報》跳到Newsweek時,Newsweek的影響力已經令同儕艷羨。它的出版人、總編可以輕易采訪到世界各國的元首,即使年輕的新記者也可以享受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便利?!耙婚_始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被采訪對象回電話的速度。在《邁阿密先驅報》很多時候打好幾個電話都沒人回,在Newsweek不管你想找市長、州長還是白宮,一個電話打過去馬上就能采訪到?!彼棺可f。
這樣的平臺加上滿腔的新聞熱情讓斯卓瑟在Newsweek大顯身手,他做過記者、駐外特派員、編輯、記者站站長、國際版執(zhí)行總編,他和同在Newsweek工作的太太創(chuàng)辦了周刊的莫斯科、香港等亞洲區(qū)記者站,他讓Newsweek對中越戰(zhàn)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等事件的報道熠熠生輝。
“我離開不是因為預見到好日子到頭了,而是因為那時候我已經把所有可能的工作都做了一遍,再繼續(xù)做下去只能是重復?!彼棺可f,“照理我應該對后來的狀況有些預感,但我完全沒有。”
事實上,勢不可擋的網絡巨浪這時候已經開始暗涌,加上2008年金融危機使廣告大降,讓傳統(tǒng)媒體行業(yè)腹背受敵,Newsweek的發(fā)行量開始進入連年下跌的慘淡時期。而面對行業(yè)性危機,雜志本身作出的調整不僅沒有把它帶回陽關大道,反而把它進一步推向荊棘。2006年上任的新總編喬恩·米查姆試圖模仿《經濟學人》雜志的風格,以獨到的觀點和評論來贏得更高層次的讀者,同時提高定價以顯示身價,結果卻成了邯鄲學步,不僅沒有打動“高端”讀者,還讓Newsweek骨子里那種大眾化、新聞化的特質開始模糊起來。
2007~2010年間,該雜志發(fā)行量從312萬下跌到157萬,跌幅將近50%,其經營狀況也從2007年的盈利3000萬美元急轉直下到2009年的虧損2900萬美元。2010年8月Newsweek的東家、曾在1961年以1500萬美元買下了這本雜志的《華盛頓郵報》公司以1美元的象征價把它賤賣給了音響巨頭悉尼-哈曼,這時候雜志身背的債務已經超過5000萬美元,而哈曼已經91歲了。
這一年11月,哈曼決定把Newsweek與IAC/InterActive Corp旗下剛剛創(chuàng)辦兩年的文摘式新聞網站《每日野獸》并為一家,由《每日野獸》的主編布朗同時兼任Newsweek的主編。
英國出生的布朗在西方新聞界算得上一個傳奇,這位集美貌與智慧于一身的牛津大學高材生第一次當上雜志總編時只有25歲。在她的職業(yè)生涯中,布朗不止一次在著名老牌雜志陷入窘境時只手擎天力挽狂瀾。1984年,她出任《名利場》總編時,這本雜志只剩下20萬讀者和12頁廣告,年虧損7000萬美元。是她花重金請來著名作家、好萊塢制片人撰寫親身經歷,派記者深挖皇室名流的隱秘生活,短短五年就讓銷量上升到120萬份,到1991年雜志全年廣告已經達到1440頁,盈利近800萬美元。
1992年,她出任《紐約客》雜志主編時,這本雜志也差不多病入膏肓。是她為雜志請來很多如今已成為著名作家的記者編輯、雇傭了該雜志的第一個攝影師、推出雙周特刊、使用有爭議性的封面圖。到她1998年離開時,該雜志發(fā)行量已經從她接手時的65.9萬份上升到80.8萬份,虧損額從2200萬美元下降到了1100萬美元,四年之后更扭虧為盈。
但這次加入Newsweek時,布朗面對的幾乎是個無米之炊的局面:對周刊充滿熱情的東家哈曼2011年辭世,哈曼家族決定不再給血流不止的周刊繼續(xù)投資,與《每日野獸》的合并讓很多對此不滿的資深編輯憤然離職。布朗發(fā)揮專長在封面上做文章,推出了像《奧巴馬:第一個同性戀總統(tǒng)?》這樣吸引眼球的爭議性封面,使報攤銷量出現小幅上升,但對于這個每年光印刷、發(fā)行的費用就需要4200萬美元的爛攤子,這只能算是杯水車薪。去紙化的命運似乎已是無法避免,正像布朗在印刷終結版的“總編專欄”中所說:“有些變化不僅是好的,而且是必需的。”
聽到這個消息時,斯卓瑟說他并沒有感到意外?!罢嬲恼痼@是在它被一美元出售的時候,這次就好像一個人已經昏迷了很多年,現在他死了,你心里很難過但并不震驚?!彼f。“如果他們當時沒有去走那條高端評論化的路,如果當年《華盛頓郵報》對它多一點信心,如果它被賣給一個更懂得新聞操作的新東家,也許Newsweek(紙版)現在還活著。它仍然要面對時代的改變帶來的沖擊,它也應該進行與時俱進的自我調整,但現在它迷失在里面,失去了屬于自己的聲音?!?h3>未來不明新聞不死
對于布朗,去紙化宣告的不是Newsweek的死亡而是新生。在終結版里的那篇告別宣言中,布朗說:“明年2月當所有的變化都完成之后,這本即將進入80歲的雜志將浴火重生變成一個充滿活力的新人……當我們向印刷版說再見的時候,我們感謝150萬忠實的讀者,請祝我們好運并和我們攜手步入全數字化的嶄新未來。”
電子化之后的雜志仍然是每周出版一期,單期閱讀的價格為4.99美元,與之前印刷版的報攤零售價一致,年訂閱價格則從原來的39美元降到24.99美元,布朗說周刊以新聞為生命的原則不會改變。
“網媒去掉了紙媒的種種限制,讓我們有更大的自由度對新聞做出更及時的反應。那種傳統(tǒng)的新聞采編仍然會在世界上某些地方繼續(xù)存在,比如在中國,紙媒仍然生龍活虎。但在北美,情況已經急轉直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音像和新聞的趨勢讓我們進入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辈祭蕦Α吨袊侣勚芸氛f。
“兩年前我們把《每日野獸》與《新聞周刊》合并的時候就意識到讓這個迅捷的網站繼承周刊國際化的足跡是一件非常吸引人的事。周刊已經有80年歷史,在世界很多地方它仍然是人們談論的話題。現在出版形式變了,它的魅力卻沒有變。我們以獨到的封面故事加上我們在臉書和推特上的擁躉使周刊在網上重生,為的是讓它的魅力繼續(xù)得到下一代人的認可。”
布朗堅信去紙化不是Newsweek的個人故事,而是整個新聞行業(yè)的大勢所趨?!拔蚁嘈旁谖磥淼膬傻饺?,你就會看到大部分出版機構走上我們今天這條路,印刷的高成本和廣告商向網上轉移將使大部分人意識到印刷版已經不能維持。Newsweek從來都是領路先鋒,我們如今全面數字化是符合這本雜志的精神本質的。”
但對于去紙化是不是新聞行業(yè)的唯一出路,業(yè)界卻尚未達成共識,各種統(tǒng)計數字也傳達出模棱兩可的信息。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美國新聞業(yè)年度報告,2011年各大新聞網站的讀者量平均比上年增加了17%,與2010年的漲幅大體相當。但對于雜志業(yè),網站廣告收入平均只占全部收入的5%。這一年雜志發(fā)行總量比上年下降1%,雖然仍然在降,卻是2008年以后的最小跌幅。在Newsweek發(fā)行量比上年下降3.4%的同時,《時代周刊》《經濟學人》《紐約客》等發(fā)行量均有上漲。
一些網站收入占到總收入近半的佼佼者,比如《紐約》雜志、《大西洋月刊》和《Wired》,在網絡版紅紅火火的同時,印刷版也仍然堅守著半邊天?!拔覀冋J為我們不只是在出版一份雜志,而是在通過不同的產品表達我們的聲音和看世界的方法。其中一些要通過印刷的形式傳遞,另一些要通過電子版?zhèn)鬟f?!薄都~約》雜志主編亞當·摩斯在2012年9月網站廣告收入沖上40%之后接受《廣告年代》采訪時說。與此同時由媒體大王默多克創(chuàng)辦的第一份iPad雜志《The Daily》卻因為技術投資巨大而讀者量不足無法維系,在問世不到兩年后宣告關閉。
“人們以為有了電影廣播就死了,有了電視電影就死了,有了新媒體傳統(tǒng)媒體就死了,但事實并非如此?!备鐐惐葋喆髮W新聞學院雜志新聞中心主任、《國家》雜志榮譽出版人和主編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熬W絡媒體無法脫離印刷媒體而存在。雖然廣告正在向網絡轉移,但網絡媒體廣告價格比紙媒低很多正說明了廣告商仍然相信紙媒的價值遠遠高于網絡媒體?!?/p>
紐約市立大學教授、《Harpers》雜志兼職編輯弗萊德·考夫曼認為,美國新聞行業(yè)在網絡沖擊下被迫進行的大洗牌到現在已經基本完成了,“今后10年最多是多幾家少幾家的不同,行業(yè)結構不會有太大改變了,印刷在當今的世界仍然是老大?!笨挤蚵鼘Α吨袊侣勚芸氛f,“Newsweek的問題不在于網絡的沖擊,而在于以周刊的形式做新聞是一種陳舊的模式,在網絡出現之前,這種模式就已經開始死亡了,做月刊就會好得多?!?/p>
而對于斯卓瑟而言,無論包裝和形式如何推陳出新,新聞永遠都會是媒體安身立命之本?!拔彝獾倌取げ祭仕f,媒體早晚都得去紙化,但新聞是不會死的?!彼棺可f,傳統(tǒng)媒體擁抱網絡給年輕人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我的很多學生現在一畢業(yè)就進了《紐約時報》這樣名聲顯赫的公司去做網站和多媒體。我讀新聞學院那個年代,剛畢業(yè)就給《紐約時報》投簡歷簡直是浪費郵票。如今的媒體業(y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蓬勃興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