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忠
2012年歲末的最后一天,中央政治局會議集體謀劃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正告全黨必須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責任意識,以反腐倡廉實際成效推進廉潔政治建設;強調各級黨委、政府和紀檢監(jiān)察機關務必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向“縱深發(fā)展”。
伴隨著人類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現(xiàn)代化建設,在既定的權力結構下,雖然懲治反腐的強度不斷加大,機構力量不斷壯大,但是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不同步所拉開的縫隙,致使腐敗得以滋生蔓延并易發(fā)多發(fā),由此形成天怨人怒的巨大腐敗存量和呆賬,反腐陷入困境。
日益刷新紀錄的貪腐問題不斷突破中共和政府設定的“紅線”以及民眾的承受底線,權力的高能量、腐敗的高收益與監(jiān)督的低效能、反腐敗的高成本問題日益凸顯,反腐形勢依然嚴峻,制度反腐之路的探索依然艱巨。
執(zhí)政74年的蘇共,因長期守成“議行監(jiān)合一”的權力結構和等級授職制的用人體制而腐敗蛻變,亡黨亡國。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在經濟體制上告別了蘇聯(lián)模式,而在政治體制上仍然帶有明顯的蘇聯(lián)模式特征。舊有的權力架構和封建落后的用人體制,不僅是蘇共亡黨的兩大根本性原因,也是中國“文革”和重慶事件發(fā)生的“總病根”。
可見,權力結構到了不得不改革的關口,兩極分化到了不得不解決的關口,反腐敗到了不得不突破的關口。
解決30多年因政治體制改革嚴重滯后所形成的上述三大難題,有三條路徑:一是繼續(xù)這些年的權力反腐,但實踐已經證明,效果很差;二是重啟運動反腐,文革的悲劇,將會重演;三是推進制度反腐,把改革權力結構作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核心。制度反腐,既是最大的生產力,也是最好的軟實力。制度反腐,成為中共十八大后政治體制改革的試金石,成為走出反腐困境的最佳路徑選擇。
推進制度反腐,必須注重以下五點:
首先,在改革“過分集中”的權力結構上要有共識和行動。32年前,總設計師鄧小平就判定改革中共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時機和條件已經成熟,并頂層設計了改革的原則和線路圖。必須徹底破除蘇聯(lián)權力結構模式,著眼于黨委特別是“一把手”“權力過分集中”的“總病根”,推進以權力結構改革為核心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實行黨內分權——黨政分工——黨政分開三步走戰(zhàn)略,逐步厘清黨國、黨政、黨法、黨群的權力邊界和法律關系,實現(xiàn)還權于黨員、還權于政府、還權于人民,形成長效反腐體制機制。
第二,在改革用人體制上要有共識和行動。必須把整頓吏治腐敗作為“純潔性建設”的突破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權為民所賦”原則。走向競選制、差額選舉制、直接選舉制,進而到普選制,既有效解決權力的合法性和道德性問題,又著力破解“李約瑟之謎”和“錢學森之問”。
第三,在積極穩(wěn)妥地化解腐敗呆賬上要有共識和行動。處理腐敗呆賬,既檢驗民眾智慧,更考驗執(zhí)政能力。因此,可借鑒上世紀70年代香港以特赦化解腐敗呆賬的成功經驗,在不斷加大對腐敗的壓力下,通過全國人大特別立法,積極穩(wěn)妥地解決腐敗存量,化解阻力,換取動力。
第四,在動員和組織群眾參與反腐上要有共識和行動。必須開辟和建立群眾參與支持反腐的渠道和平臺,落實群眾反腐敗的主體地位,鼓勵群眾舉報包括匿名舉報,發(fā)揮網絡反腐的平臺作用,建立限期查實、公開回應、查實重獎、保護舉報人制度;大力培育反腐敗民間組織,設立反腐敗專家咨詢委員會、反腐敗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委員會等。只有依靠制度反庸的力量,才能實現(xiàn)人人起來監(jiān)督政府,才能真正走出反腐困境。
第五,在設立政治體制改革特區(qū)上要有共識和行動??蓮臇|中西部地區(qū)選擇不同的地方,進行綜合試驗或單項試驗。同時,明確改革權力結構、創(chuàng)新用人體制、推行地方自治、改革反腐敗體制、化解腐敗存量、開辟群眾反庸平臺、建立公務員體面生活保障機制、開展陽光建設等試驗內容,中央則要從理論、政策、人才、經費上提供支撐,給足創(chuàng)新空間。
一定意義上看,一部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就是一部腐敗與反腐敗的博弈史,是一部透過法治與民主控制權力腐敗的制度建設史。腐敗成為社會制度更替、政權興衰的重要變量,制度反腐就是引導變量向好發(fā)展。制度反腐既能引導我們走出30多年易發(fā)多發(fā)的腐敗困境,又能有效控制變量,將腐敗遏制在可能的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