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方
民謠,往往在某種程度上表達著人民群眾的心聲。這里有對光明的頌揚,更常常蘊含著對社會陰暗面的鞭撻。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官府一次宴,百姓一年汗”。這是在封建社會,進步詩人和勞苦人民諷喻封建貴族和貪官污吏揮霍無度、吃喝玩樂所流傳的“歌謠”。
如今,在我們這個社會主義的國度里,絕大多數(shù)的為官者都能修身潔行,以儉養(yǎng)德。然而,“嘴饞胃大,嗜吃貪杯”者,卻也不乏其人。因此,有時群眾為其編上幾句妙言趣語之類的“順口溜”和“吃喝謠”也就在所難免了。
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zāi)害”時期,少數(shù)基層干部把群眾生命當兒戲,私下克扣黨和政府下發(fā)給災(zāi)民的扶貧款和救濟糧來吃吃喝喝。當時,群眾氣道:“人平吃半斤(指每日每人平均口糧),餓不倒社主任,人平吃四兩,餓不倒大隊長”;“干部酒肉穿腸,社員肚里斷糧”。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吃喝風開始盛行。有些干部,“嘴上沒油,往下轉(zhuǎn)悠”,名為工作督查,實則到處吃喝。群眾詼諧地說:“干部下鄉(xiāng),公雞遭殃”;“小車一響,鄉(xiāng)長心慌”。慌什么?因為大凡來者,他們的“代號”不少是“7829”(七八兩酒)。
最近十多年來,吃喝風又有了新的特點,少數(shù)干部動用公款,巧立名目,大吃大喝。于是乎,“東西南北中,無處不吃公”;“要想解解饞,組織檢查團”;“要想換口味,多開各種會”……此情此景,群眾心疼地說:“村干部一年‘喝頭大水牛,鄉(xiāng)干部一年‘喝臺大鐵牛,縣干部一年‘喝座小洋樓……”
時下,公款吃喝風簡直到了愈演愈烈的“發(fā)瘋”地步。你瞧:一項工程竣工要喝,一個產(chǎn)品獲獎要喝;一個經(jīng)營部門開張要喝,一個單位解散要喝;一個干部提升要喝,一個干部調(diào)出或調(diào)入還要喝……毫不夸張地說,有些干部幾乎一日三餐都是在吆三喝四的酗酒聲中度過的。于是,一則新的“吃喝謠”又在民間流傳開了:“革命小酒天天醉,喝紅了眼睛喝壞了胃,喝得單位沒經(jīng)費……”
“吃喝風,影響壞,人民怨,黨風敗”。聽到這許許多多耐人尋味的“吃喝謠”,著實令人憂憤不已。這張“早吃晚也吃,有客陪著吃,無客自己吃,有錢大膽吃,沒錢賒著吃”的貪婪大嘴,就像一個又黑又大的“無底洞”,它既吞噬了國家大量的資財,又敗壞了我黨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tǒng)。
有道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國地少人多,經(jīng)濟落后,“家底”貧乏,迄今,全國仍有一億五千萬人口沒有擺脫貧困,在適齡入學兒童中,每年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有一百多萬人。此外,這些年來,水災(zāi)、旱災(zāi)、冰災(zāi)和震災(zāi)不斷發(fā)生,一些災(zāi)民處境十分艱難。為官者,理當與民“有鹽同咸,無鹽同淡”;改善民生,勤儉持家。豈能“一朝權(quán)在手,便把錢財花,不吃白不吃,不喝白不喝”?
“舌尖上的浪費”,“餐桌上的腐敗”,廣大民眾深惡痛絕。繼黨中央“八項規(guī)定”出臺后,習近平總書記又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嚴格落實各項節(jié)約措施,堅決杜絕公款浪費現(xiàn)象”。黨中央的決策,深得黨心,順乎民意、舉國同應(yīng)。
民諺源于生活,歌謠折射民心。期望在“構(gòu)建節(jié)約型社會”和倡揚清廉新風中,廣大黨員干部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帶頭狠剎“吃喝風”;更愿聽到群眾贊揚公仆的“清正曲”和“廉潔歌”。
題圖 / 哪“肥”去哪 / 張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