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騎,萬 凱
電路分析實驗是高校電類專業(yè)的基礎教學實驗和理科類通識基礎實驗,對于學生掌握電路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起到了積極作用。作為基礎實驗,電路分析實驗內(nèi)容比較簡單,多年來實驗設置基本不變,難于滿足新世紀對人才的更高要求。這一問題已引起了眾多電路理論和實驗研究者的重視[1-6]。經(jīng)過多年研究和實踐,我們將電路分析實驗拓展為研究性實驗[7],曾報道了對偶原理研究[8]和沖激響應研究[9]2個研究性自主性實驗,本文將介紹疊加定理研究、密勒定理研究和非線性三相電路研究3個研究性自主性實驗的設計思想以及一些實驗方法的改進。
用功率因數(shù)表測量相位應注意3點,一是所測得的功率角按定義是負載端電壓與電流之間的相位差,即以電流初相位為基準的電壓初相位,如上例原邊線圈的功率角顯示值為+60.3°,即原邊電壓˙U1超前電流的角度為60.3°,若取電源電壓初相位為基準,則的初相位應為-60.3°。二是若測量電壓相量,須通過電流過渡。比如,設圖1的功率因數(shù)表W1和W2所測功率角為正的φ1、φ2,以為基準,則三是功率因數(shù)表的電壓、電流端口可以不接于同一負載,這時所測得的角度仍是該電壓與電流的相位差。
圖1 工頻交流電路相量的測量
二階電路實驗方波激勵的設計不太理想,因為方波正(負)半周激勵給出的是以負(正)半周幅值為初值的全響應,實驗波形與理論教材[10]著重講解的零輸入、零狀態(tài)響應波形對應不夠,學生往往只是一知半解。有研究者注意到這一問題,提出如圖2(a)所示的改進方法[11],但此法仍有不足,因為二極管導通時仍有0.7V的端電壓,方波es(t)“零半周”激勵的響應實際是以-0.7V為初值的全響應,并不是零輸入響應。我們提出如圖2(b)所示的改進方法,取直流電壓源電壓等于方波幅值,用直流電壓源電壓抵消方波的負半周而得到真正的方波“零半周”。故方波正半周對于零狀態(tài)響應、零半周對應零輸入響應,波形與理論教材完全相同。如果要得到已知初值的全響應也很容易,只要增大直流電壓源的電壓使方波的低電平提升為初值(一般來說初值取正)。當然必須注意,直流電壓源電壓不能小于方波幅值,不然直流電壓源將處于吸收功率狀態(tài),這是不允許的。
圖2 二階電路實驗方波激勵的改進
現(xiàn)有三相電路實驗只能測量線和相的電流、電壓的有效值,不能全面反映三相電路的特點,故意義不大。采用本文介紹的相量測量方法,既能了解單一Y/△形負載線和相的電流、電壓的對稱與不對稱情況,又能對多種負載、不同制式的三相電路的相量關(guān)系進行研究。如對三相三線制各有一個對稱或不對稱Y、△形負載的電路,就可研究總線電流與各負載線電流的相量關(guān)系,以證明復雜三相電路中的KCL(基爾霍夫定流定律)成立。此法對于三相電路分析非常重要,因為不對稱三相電路直接求解總線電流比較困難,而求解各負載的線電流相對簡單;而且三相電路是實用電路,各負載是并聯(lián)關(guān)系,故采用KCL要容易得多。此點理論教材介紹不夠,恰好可通過實驗驗證給予強調(diào)。
作為普通驗證性實驗,現(xiàn)有疊加定理的實驗設置比較完善。但我們注意到,由二極管構(gòu)成的非線性電路,在實驗中有時會出現(xiàn)有的支路滿足、有的支路不滿足疊加定理的情況,由此直接得出非線性電路不滿足疊加定理的說服力不夠。為了使學生能夠關(guān)注實驗的嚴謹性和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我們引導學生著重對幾種非線性電路進行自主研究,將疊加定理實驗拓展為研究性實驗。理論分析和實驗表明,由二極管構(gòu)成的非線性電阻電路,當雙電源激勵的方向和大小設計不當時,有可能在疊加過程中使二極管均處于導通(或斷開)狀態(tài),非線性元件的作用不明顯,故需對實驗電路進行精心設計。采用白熾燈作為非線性元件更好。根據(jù)白熾燈的伏安特性曲線,當端電壓小于5V時可很好地近似為線性元件,當電壓較大時則為非線性元件。采用白熾燈的最大優(yōu)點是可根據(jù)工作點區(qū)分線性電路和非線性電路,而且均可等效為合適阻值的電阻,避免了二極管要么短路、要么開路的弊端,如25W白熾燈在端電壓為4V時的電阻為200Ω,15V時為410Ω,這對實驗電路的設計是很有利的。根據(jù)工作區(qū)來確定非線性電路的實際屬性非常重要,往往為學生所忽視,應作為實驗重點予以強調(diào)。此外實驗涉及非線性電路的理論計算,需要由學生自行采用圖解法或解析法進行設計。
現(xiàn)有負阻變換器和回轉(zhuǎn)器實驗設置比較簡單,如何拓展和深化實驗,雖已引起研究者的重視并設計出一些實驗[11-12],但難度不夠。我們設計了一個研究性自主性實驗:密勒定理研究。若已知圖3(a)中的˙U1、˙U2,并令/= K, 則當圖3(b)中的Z1=Z/(1-1/K)、Z2=Z/(1-K)時兩電路完全等效。要求根據(jù)實驗室現(xiàn)有實驗模塊,自行設計直流電路和交流電路進行研究,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證明原電路和等效電路中的節(jié)點1、2間的支路電壓和電流保持不變(包括幅值和相位)。實驗的難點在于原電路和等效電路的統(tǒng)籌設計,以及阻抗Z1、Z2的處理和相量的測量等。對于直流電路,K為實常數(shù),Z1、Z2之一必為負電阻,可采用負阻變換器加以解決(可否根據(jù)替代定理用直流電源替代)。對于交流電路,Z可選電感或電容,由于K為復常數(shù),Z1、Z2將是電阻(或負電阻)和電容(或電感)的組合。由于實驗室電容、電感的參數(shù)和數(shù)量有限,負阻變換器電流增益和回轉(zhuǎn)器回轉(zhuǎn)常數(shù)也難以調(diào)整,因此Z、Z1和Z2的選定比較困難,需要綜合考慮。除了改變元件參量外,還可調(diào)整激勵的頻率。此外正確接入負阻變換器和回轉(zhuǎn)器也是實驗的難點之一,應予重視。
圖3 密勒定理電路模型
實用三相電路常用白熾燈、鐵心電感(鎮(zhèn)流器)等非線性元件作為負載。由于非線性元件的參數(shù)與工作狀態(tài)有關(guān),三相電路又需要采用相量計算,故復雜三相電路的理論計算非常繁復,原三相電路實驗只是測量,缺少設計性和研究性。我們設計了“非線性不對稱三相電路的相量法研究”作為研究性自主性實驗,要求先對電路總線電流進行理論計算再進行實驗驗證。
對于三相三線制非線性不對稱△形負載電路,由于相(線)電壓對稱,可以分別對每相采用線性或非線性設計方法求出相電流,再疊加為線電流。但對于三相三線制非線性不對稱Y形負載電路(見圖4),由于相電壓不對稱而且未知,需要求出中點電壓˙UNN′,再求出每相的電壓。比如A相負載電壓˙UPA=˙UA-˙UNN′,此式再與白熾燈伏安特性方程聯(lián)立求出A相負載電流。但˙UNN′中含有三相負載,如果其他兩相是線性負載,需要聯(lián)立˙UNN′、˙UPA和伏安特性3個方程,求解繁復且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其他兩相還包含非線性負載,人工計算過于困難,應鼓勵學生采用計算機輔助計算。此外,在電路設計時須注意各元件的功率;實驗驗證時需注意相序,因為實驗臺的相序有可能與理論設計不同,造成理論值與實驗值完全不同。
圖4 非線性復雜三相電路的相量法
電路分析是基礎課程,要設計出多個研究性實驗并形成實驗體系是很困難的。我們經(jīng)過多年努力,終于將電路分析實驗拓展為電路分析研究性實驗。兩種難度的電路分析實驗或可滿足大專院校的不同需要。研究性實驗的設計突出了研究性和自主性,對學生而言具有挑戰(zhàn)性,符合于時代的要求,從多年的教學實踐看教學效果是比較理想的。
(
)
[1]薛來,蔡毅飛.驗證性實驗中融合探究性和實戰(zhàn)性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shù)與管理,2010,27(11):162-164.
[2]王靜,邢冰冰,羅文,等.電路分析實驗教學改革的實施[J].實驗技術(shù)與管理,2009,26(9):131-134.
[3]李敏.設計性實驗的剖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11):165-168.
[4]孫盾,黃樹超,姚櫻英.基于電壓三角形法測量無源一端口等效參數(shù)的實驗方案分析[J].實驗技術(shù)與管理,2011,28(3):45-47.
[5]呂偉鋒.電阻電感RL積分/微分實驗電路及仿真分析[J].實驗技術(shù)與管理,2010,27(1):83-85.
[6]田健仲,袁惠梅,張俊方,等.并聯(lián)諧振電路Q值計算方法與仿真分析[J].實驗技術(shù)與管理,2010,27(10):36-38.
[7]沈一騎,孔令紅.電路與電工原理研究性實驗教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1-144.
[8]沈一騎,王凌輝.對偶原理的研究性實驗設計[J].實驗技術(shù)與管理,2009,26(11):38-40.
[9]沈一騎.沖激響應研究性實驗設計[J].實驗技術(shù)與管理,2012,29(9):29-32.
[10]邱關(guān)源.電路[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8-170.
[11]陳桂真,石超,劉曉文.二階電路中等幅振蕩和增幅振蕩的實現(xiàn)[J].實驗技術(shù)與管理,2009,26(4):29-31.
[12]何善福,張峰.回轉(zhuǎn)器的實驗設計與 Multisim仿真設計[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