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從高職化學教學方法改革的過程中,去探討怎樣將化學這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教學融合于生活中,通過設置生活問題,從實踐的角度闡述怎樣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同時也能夠讓學生養(yǎng)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去適應現(xiàn)代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從人與環(huán)境,人與人的關系角度去闡述學習的目的。
關鍵詞:高職化學教學 任務型教學 社會生活素質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3(b)-0-02
高職學生的培養(yǎng)具有職業(yè)性、技能性和崗位性的特點,其知識結構、專業(yè)特性及學習能力都是為以后走向社會工作與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除了培養(yǎng)高職生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化學知識與相關器具藥品來解決實際問題,這也是當今社會生活所必需的一項素質。
1 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通過幾年的高職化學教學,發(fā)現(xiàn)剛進校學生的共同點是化學基礎薄弱,少數(shù)學生甚至連分子符號都不會寫。以前在中學里根本沒有好好學習化學等理科課程,可以說在他們的頭腦里還未形成鮮明的學習方法。由于化學這門課程中的基本概念多,散見于各個章節(jié)中,因此不少同學會越學越覺得化學知識內容繁雜,掌握起來有相當?shù)碾y度,陷入了非常被動的局面。常見的問題主要如下。
1.1 學習無目的,僅滿足于通過考試
應該說,這一類型的學生是占大多數(shù)的,為什么?對來高職校的學生來講,他們學習的目的僅僅是學習一門技能,好早點走上社會工作崗位,而化學是基礎課,是他們畢業(yè)獲取學分的必修課,因此抱著得過且過的心理來學習,只要能通過考試,拿到相應的學分,則萬事大吉。
1.2 課后不整理,僅滿足于課堂聽講
有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認真聽講,形神專注,同時也能很好的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解決隨堂練習,但是課后根本不注意整理知識點,認為自己已經都明白了,不需要再去復習了。在單元測驗中往往會出現(xiàn)有的題目很眼熟,一看就會,但是做出來常錯或不全對。
1.3 提問不主動,僅滿足于課堂復習
教師也是過來人,知道的所教課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學生在理解上可能有困難,這在所有的課程教學里也是非常常見的,所以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會通過提問或練習的形式把這些問題提出并詳細解答。但是有些學生也許出于害羞、面子薄等原因,不愿意當堂發(fā)問,課后也不去整理解決,時間長了當然也就忘了。
1.4 思路不清晰,僅滿足于字面記憶
例如化學中的一些概念、定義、公式等,在語言上有些比較拗口,如果學生不靠理解去記憶,而僅僅是字面背誦,那么在考試中往往會將知識點用錯地方,牛頭對了馬嘴。此現(xiàn)象還體現(xiàn)在課外作業(yè)的抄襲現(xiàn)象嚴重這個問題,學生們不是主動思考解決問題,養(yǎng)成了這種不良習慣。
造成以上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初級中學的教育模式,僅僅為了考試而學習的教育方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知識的實際應用,只能圍繞著試題進行反復的記憶與練習。對此,本人覺得在高職院?;瘜W教育中,要在教育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氛圍,最重要的一點是學有所用。
2 生活場景(生活任務)導引下的化學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
生活場景引導下的化學教學模式,也就是強調了在做中學的一種過程。教師提出任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任務進行整理與分析,并通過相關實驗進行推論與驗證,在獨自或協(xié)作中完成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
2.1 教學任務的設計
(1)任務目標明確
在設計任務過程中要明確主線,那就是本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作為教師,設計任務或提出生活實際問題要包含這些內容,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進入任務操作角色,同時學習并掌握相關知識點,為他們進一步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2)過程注重互動
在生活場景任務中學習,是以完成任務來達到學習目的的一種行為,在操作中,學生會與教師進行互動,在溝通交流中教師起到引導的作用,同時,學生與學生之間也進行互動,在協(xié)作交流中達到資源共享與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的作用。
(3)設計題材適當
教師在分析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后,選取教材中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內容,在符合大多數(shù)學生所具有的知識水平和實現(xiàn)任務能力的前提下,設計學生可獨立或協(xié)作操作,難易程度適當,安全無危害的任務,這樣可以使學生通過思考和努力順利完成。
2.2 教學任務的實施
(1)設定教學任務
在教學任務設定的過程中,不僅要有明確的主題,能活躍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要結合一定的生活情境,把任務和需要達到的目標展示出來。這個步驟非常重要,一方面要讓學生感到身臨其境,在實踐中啟發(fā)思維,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理解。
(2)指導準備任務
學生所需要操作的任務也是平時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的真實任務,在這里面包含有學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的知識點,教師不再是主導者,而是協(xié)助者,在任務實行中指出知識要點,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操作,從而獲取相關的知識信息與動手
能力。
(3)互動協(xié)作任務
在學生實行教學任務過程中,要能夠體現(xiàn)出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精神。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在討論、分析交流、協(xié)助等形式對教學資料及方法進行修正,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吸收和利用,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獲取、處理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4)總結評價任務
教師在這一階段應發(fā)揮總結歸納學習要點及對學生評價的導向作用,全面的總結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點,而且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總結歸納的方法。而積極的評價對樹立學生學習的自尊心、自信心有更好的促進作用,會使學生產生更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有利于任務更好的完成。
2.3 教學任務的實踐
在高職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特點和教材特點,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學任務,在處理任務所遇到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掌握知識,獲得經驗,達到學有所用的目的。
在教學中,通過分析學生的特點及教材內容的深淺,創(chuàng)設一定情境下的工作任務融合于教學中,在任務準備—指導分析—分工協(xié)作—任務總結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傳授。這里以“堿金屬與鹵素的生活應用”為例分析任務教學法的實踐過程,構建出“堿金屬與鹵素的生活應用”、“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蛋白質”、“最簡單的煉鐵方法”等任務,指導學生完成。
(1)任務設定
高職化學教材中,著重分析了堿金屬與鹵素元素的物理、化學性質,同時舉例一些實際應用方法。通過分析學生與教材特點,提出“常見堿金屬及鹵素與生活的關系”這一學習任務,其目的是能通過元素的性質,找出它們在平時生活過程中常見的地方,并解釋一些相關的問題如鹽的組成、碘與淀粉的顯色等問題,養(yǎng)成學生多觀察,多發(fā)現(xiàn)及樂于合作交流,勤于動手的好習慣。
(2)任務指導
教師在提出問題的同時還要改變傳統(tǒng)思維,改變學生原有的老習慣,要讓他們明白學習是為了解決與生活中實際相關的任務。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每一種元素的特點與性質向學生說明,包括可能在反應過程中產生的現(xiàn)象及危險情況等,從而有利于學生有目的的學習與操作。要求學生在了解元素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通過各種途徑去獲取與完成任務有關的知識信息和材料,達到學習的過程和解決問題的目的。
(3)任務協(xié)作
所謂協(xié)作,需要兩人以上共同完成任務,在教學實踐中,通常將學生分為4人一組,在相互討論、問題分析、資料交流過程中,對獲取的各種材料及觀點進行修正,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到對問題的正確理解與操作過程。
資料來源多見于各類課外書籍,網絡資源庫等,信息量大,種類繁多,良莠不齊,這里要求學生學會在已有的知識基礎及教師的講解下,通過閱讀及上網查詢關于堿金屬與鹵素的知識作息,通過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斷能力和研究能力,將眾多的信息進行提煉,提高知識信息處理能力。
(4)假設與驗證
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多來源于其實驗的過程及現(xiàn)象,所以在教學時要通過實驗讓學生親自對現(xiàn)象進行觀察及驗證物質的性質。在堿金屬與鹵素中,實驗相對集中,可操作性大,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安排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實驗有一定的危險,教師可以在學生操作過程中加以引導,在解釋出現(xiàn)危險的原因時闡述元素的性質,可以起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學生在收集相關資料時,一定會找到與元素化學性質相關的實驗材料,在組織他們動手的過程中,能更好的驗證他們自己總結的問題與實踐過程。
(5)任務總結
學生在通過實驗等手段驗證了任務出現(xiàn)的問題及推斷后,需要對任務材料進行完整的歸納和總結,分析堿金屬及鹵素各元素之間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分析化學反應過程,根據(jù)現(xiàn)象了解反應的本質。在教師點評后,對學生總結的內容進行完善,評價每一位參與的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的優(yōu)缺點,這樣有利于今后的實踐教學及學習興趣的拓展。
(6)知識拓展應用
操作總結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拓展,如堿金屬單質的生產過程、鹵素元素的制法和存儲、鹵素有毒氣體泄漏的處理等,這些內容可以在學生實驗操作后視情況進行講解,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知識拓展,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及操作技能的全面性,由點及面,使化學教學不再呆板,更多的是充滿了好奇心與學習樂趣。
3 化學教學對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生活素質培養(yǎng)的啟示
當今的社會提倡和諧發(fā)展,而和諧是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的本質特征,就是體現(xiàn)在社會中實現(xiàn)人與環(huán)境、人與人的和諧友好關系。而在上述這種化學教學模式下,也正好能體現(xiàn)出對人的培養(yǎng)方法與過程。
3.1 注重探究性學習
在探究性的學習方法下,可以使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研究過程中,以便加深印象和獲得親身體驗。學生可以通過實踐和調查研究,深入地了解化學與自然、社會生活的意義與價值觀,了解環(huán)境的變化,更好地關注人與環(huán)境、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3.2 注重交互性學習
交互性的學習,不僅包含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包含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通過交流,更好地達到信息共享,推進學習進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能更好的達到知識、實踐的傳遞。
在此過程中,能讓學生了解人與人是不可獨立,只有在友好協(xié)作中才能更好的交流與總結,更好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楊劍春.化學教學前沿的智慧[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劉文雄.中學化學教學與素質教育初探[J].科技信息,2008(21):212-213.
[3]樊艷玲.淺談當前高職高專院校化學趣味性教學[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7(6):104-105.
[4]劉春英.中學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初探[J].教學儀器與實驗,2007(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