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影視翻譯研究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對于文化因素的譯法學術界有著截然不同的呼聲。本文通過對四部歐美經(jīng)典影片雙語字幕翻譯進行研究,描述并總結(jié)了影片中常見文化詞的譯法,進而從文化交流、譯者、譯文和受眾四個方面分析異化策略的優(yōu)越性,并且認為由于影視語言的綜合性,異化翻譯策略在影視翻譯中應該有用武之地。
關鍵詞:影視翻譯;文化詞;異化;歸化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5-0218-02
一、引言
1896年在上海出現(xiàn)的叫做“西洋影視”的影像節(jié)目是最早進駐我國的外語影片。然而真正意義上的電影譯制卻是以1949年東北電影譯制廠(長春電影制片廠的前身)譯制的前蘇聯(lián)電影《普通一兵》為標志的。至今,我國影視譯制事業(yè)的歷史已逾半個世紀,所引進的外國優(yōu)秀影片和電視劇不計其數(shù)。與歷代翻譯工作者積攢下的豐富的影視翻譯經(jīng)驗相比,理論研究方面的探索顯得相形見絀。1998年張春柏教授率先在《中國翻譯》上刊登《影視翻譯初探》一文。此后,錢紹昌和李運興教授分別在2000年和2001年刊登了《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和《字幕翻譯的策略》,引起了學術界的普遍重視。三位都在文中都分析了影視語言的特點并提出了相應的翻譯策略,為廣大電影譯制人員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指導。然而細讀之下不難發(fā)現(xiàn)在影視文化因素的翻譯上,三者有著不同的考慮。錢認為,翻譯的“信、達、雅”三項原則中“達”最為重要;張認為,影視翻譯的方法應以意譯為主;李則認為,影視翻譯應采用“縮、簡、直”的翻譯策略。由此,我們基本上可以把錢和張的觀點看做是歸化翻譯,李為異化翻譯。而無論是從影視翻譯實踐還是理論研究來看,李的觀點如今均處于少數(shù)派的位置。那么異化翻譯法在影視翻譯中的應用狀況是怎樣的?異化譯法在影視翻譯中有沒有用武之地呢?
二、探索適合影視文化因素翻譯研究的理論框架
(一)兩種涉及異化與歸化翻譯策略的理論
在1958年,維內(nèi)(Vinay)和達貝爾內(nèi)(Dabelnet)就在其合著的《法英比較文體學:翻譯方法論》中提出了兩種翻譯策略七種翻譯方法,涉及到了翻譯中的文化層面。這兩種策略分別是直接翻譯(direct translation)和間接翻譯(oblique translation),大致相當于后來所說的異化和歸化。具體的異化策略有三種:借詞(borrowing)——原語詞匯直接轉(zhuǎn)換到目的語中;仿造詞語(calque)——原語的表達法或結(jié)構(gòu)以直譯方式轉(zhuǎn)變;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即字對字的翻譯。
1996年西班牙翻譯工作者哈維·佛朗哥·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lxela)則提出了文化專有項翻譯策略分類法?;趯γ绹骷疫_希爾·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的偵探小說《馬耳他獵鷹》(The Maltese Falcon)的三個西班牙語譯本的研究,列出了十一項翻譯策略:(1)重復——即照抄原文;(2)轉(zhuǎn)換拼寫法——即轉(zhuǎn)換字母系統(tǒng)或譯音;(3)語言(非文化)翻譯——即盡量保留原文的指示意義;(4)文外解釋——例如腳注、尾注、文內(nèi)注、評論文字等等;(5)文內(nèi)解釋——把解釋放在正文里面,以免打擾讀者;(6)使用同義詞;(7)有限世界化;(8)絕對世界化;(9)同化;(10)刪除;(11)自創(chuàng)。十一項策略中,前五種類似異化策略,后六種可看做歸化策略。
(二)影視語言的特點及對異化策略的制約
目前,影視翻譯研究領域?qū)τ耙曊Z言特點的權威性闡述源于錢紹昌教授的《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一文。文中總結(jié)了影視語言的五個特性:聆聽性、綜合性、瞬間性、通俗性和無注性。
影視語言的特點制約了翻譯策略的選擇,比如像文內(nèi)解釋和文外解釋都不可能出現(xiàn)在影視翻譯中。此外,由于漢語和英語在語言組織結(jié)構(gòu)上的明顯差別,影視翻譯過程中不可能出現(xiàn)依照原文詞匯形式而衍生的譯文文本,這樣的變形不符合譯入語表達習慣。因此影視翻譯中可采用的異化策略也就局限在了以下三種:借詞、直譯、音譯。
三、結(jié)合影片研究文化詞的翻譯策略
(一)研究準備階段
較之于國產(chǎn)電影,歐美影片譯介并引進國內(nèi)的時間較早。對不同時期歐美影片中文化信息的具體處理策略的研究有利于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的文化詞的具體譯法,而且有利于發(fā)現(xiàn)在長時間的翻譯實踐中翻譯策略呈現(xiàn)的變化。本文研究材料主要為四部經(jīng)典歐美影片:《雨人》(1988)、《勇敢的心》(1995)、《加勒比海盜1》(2003)、《當幸福來敲門》(2006)。四部優(yōu)秀影片跨越時間長,滿足本文的研究需求。
通過逐行對照中英字幕,對不同種類的文化詞語分類進行記錄,描述所采用的具體翻譯策略。廖七一教授曾對文化詞做了明確定義:“文化負載詞是“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或短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北疚陌言谟耙曋薪?jīng)常出現(xiàn)的文化詞語概括為四類:人名地名,商品,組織團體,熟語方言。
(二)研究結(jié)果展示
1.人名地名的翻譯。雖然早期影片采用的具體翻譯策略不固定,但均采用異化譯法。借詞、直譯和音譯這三種異化策略全出現(xiàn)在影片翻譯字幕中。而當前的影片采取的翻譯策略統(tǒng)一,廣泛采用音譯法。
Eg: Columbia Parkway →哥倫比亞公園
Palm Springs→Palm Springs
Memorial Hospital→紀念醫(yī)院
Noe Valley →諾亞谷
2.商品的翻譯。此處的商品包括物質(zhì)商品和文化商品。在長期的翻譯實踐中,音譯和直譯這兩種異化法得到了廣泛應用。
Eg: Lamborghini → 藍寶捷尼
The People's Court→“人民法庭”(電視節(jié)目名)
3.組織團體的翻譯。采用異化翻譯法,具體策略為音譯、直譯和音譯+直譯。
Eg: Babbitt Collectibles→Babbitt收藏汽車公司
Morgan Stanley→摩根斯坦利公司
Sanko Oil→新科石油
4.熟語方言的翻譯。熟語方言承載了最多的文化特質(zhì),因而是最值得關注的翻譯對象。然而目前熟語方言的翻譯大多是采用歸化翻譯法,異化翻譯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極少。比如:
A:原文:My business is going down the toilet.
譯文:我的生意已經(jīng)在馬桶里沖掉了。
B:原文:You reel them in...We'll cook the fish.
譯文:你們?nèi)メ烎~,公司來烹調(diào)。
(三)分析及看法
在長期實踐中,影視譯制人員對文化詞逐漸采取了固定的翻譯策略,間接體現(xiàn)了從業(yè)人員職業(yè)素質(zhì)的提高。然而熟語方言的翻譯在策略上幾乎沒有多大改變,大多采用歸化法。推究其原因,不難發(fā)現(xiàn)多數(shù)人認為影視傳播的是大眾文化,自然要服務大眾并為大眾接受。這種服務理念或者說是以觀眾為中心的理念促使從業(yè)人員將接收的原文信息改組,改造成符合譯入語文化規(guī)范的信息。這種說法自然有其精辟之處,但帶來的負面效果也不容忽視。對于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這種做法無疑是一塊絆腳石。歸化翻譯之后的文本,文化異質(zhì)性消失殆盡。一部外語影片在觀眾眼里看起來跟國產(chǎn)影片沒了差別,就連方言、俚語等也通通帶上了本國色彩。難道觀眾們選擇外語影片僅僅是為了一睹不一樣的面孔嗎?他們感興趣的還有所謂的異域風情。如果說歸化譯法是為了服務觀眾,它又是怎樣服務于觀眾的那份求異心理呢?從譯制人員角度來講,幕后工作并不意味著時時刻刻都保持隱形。如今翻譯界不是正在提高譯者的主體性認識嗎?為什么不適當突顯出譯者的存在感呢?從譯文來講,歸化譯法只能讓譯文繼續(xù)保持透明,絲毫沒有翻譯過的痕跡,譯文看上去就是原文。這樣一來譯文永遠是原作的派生品,無論是從質(zhì)量上還是重要性上來看,永遠都低原文一等。不由得想起鳩摩羅什那句妙語:“但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穢也?!?/p>
其實由于影視中畫面語言和人物語言并存,并不存在觀眾完全不明白文化信息的情況。長期以來對商品采取的異化譯法似乎并不存在異議。比如,Rain Man中“Lamborghini”譯成“藍寶捷尼”。當時這種名車對于大多數(shù)國人來說不能算是熟悉,但這也并不妨礙觀眾理解。但如果把畫面抹去只留有字幕,觀眾可能就會是云里霧里了。舉此例的目的在于強調(diào)影視語言不同于書面文本,畫面語言會或多或少地進行文化傳遞,因此不會有絕對的文化障礙。總之,原汁原味的譯文并不會妨礙對影視的欣賞和理解。比如《阿甘正傳》里的“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原譯為“我們倆形影不離”。即便是將原文直譯為“我們就像豌豆和胡蘿卜丁一樣”,也不會影響觀眾理解。這樣的譯法反而會催生觀眾的求知欲,進而了解到豌豆和胡蘿卜丁作為主食的點綴總是同時出現(xiàn)在美國烹飪中。此外“She lived in a house that was as old as Alabama”異化翻譯為“她的家和亞拉巴馬州一樣古老”。這樣的翻譯不僅不損害觀眾的理解,同時觀眾至少還了解到亞拉巴拉州有著久遠的歷史。不得不說,異化策略是一枚打開異國文化大門的寶貴鑰匙。
四、結(jié)語
本文分類列出文化詞的譯法,描述了在長期實踐過程翻譯策略上發(fā)生的變化。然而對于熟語方言的翻譯,譯制人員出于對觀眾認知的考慮一直采取以歸化策略為主的翻譯方式。但基于其他類型文化詞的異化翻譯來看,這種策略不會妨礙觀眾的理解。此外,異化翻譯對于文化傳遞、譯者、譯文和受眾都有莫大的益處。文化上,有利于各國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從譯者方面來看,有利于提高譯者的主體性認識;譯文上,譯文的地位得到提升;從受眾方面來講,求異心理能得到滿足。因此,本文認為異化策略在影視翻譯中應該享有用武之地。
參考文獻:
〔1〕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杰里米·蒙代.翻譯研究入門: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3〕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4〕樸哲浩.影視翻譯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
〔5〕張南峰.艾克西拉的文化專有項翻譯策略評介[J].中國翻譯,2004(1).
(責任編輯 張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