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心見性是一種平易、自在、包容、自在的禪境,明自家本心,見自家本性,“應無所往,而生其心”。以“明心見性”為核心,禪宗強調“自心即佛”,世人皆可明心見性;強調通過不修之修,無得之得,頓悟成佛而明心見性;強調即世間出世間,物我同一,一切皆無的真正自在的明心見性的美好禪境。
關鍵詞:禪宗;明心見性;禪境
中圖分類號:B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265-02
“禪”或“禪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譯,有凈慮、思維修、定等多層含義,主要包括定慧兩方面,按照宗密的說法,叫作“悟之名慧,修之名定”。禪宗,又稱“心宗”,是隋唐時期的大乘佛教八大派之一,大乘佛教指一切法空,不同于小乘佛教的我空法有。傳說禪宗肇始于齊梁,由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師達摩把釋迦“拈花正宗”傳入中國,但真正的開山祖師應是六祖慧能。
禪宗可分為印度禪和中國禪。印度禪的始源即“拈花一笑”的故事,也是禪“教外別傳”教義的傳說:佛陀一日在靈山會上,拈金婆羅花示眾,盡莫能解,唯弟子大迦葉破顏微笑,佛陀見此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空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狈鹪谶@里拈了一下花,迦葉在那邊笑了一笑而已,此即“印心”:以心印心,以我的心,印你的心,輕松自在,什么也沒有,而無上妙法,就這樣代代相傳。中國禪的初祖即印度禪的二十八祖,此后印度禪在印度消失,而在中國得以繁盛,禪與道、儒合一,形成了中國禪,在六祖慧能時期鼎盛,其后一花開五葉,形成五家七派,即臨濟(又分為楊岐、黃龍二派)、曹洞、溈仰、云門、法眼五家。
禪宗的宗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綜合這十六字宗旨,禪宗的終極關懷、精髓要義就是明心見性,強調不離禪定修證的功夫,以期達到明心見性成圣成佛的極果。明心見性就是禪宗所說的禪境,即(《壇經·頓漸品》所記載的“見性之人……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這是一種禪定狀態(tài),是“心不起心,色不起色,心色俱離,達到身心不起,常守真心”的超穩(wěn)定狀態(tài)。這種禪境是相當平易的,它從生活中來,因而非常自然;它包容萬象世態(tài),因為活潑通脫;同時它又掙脫了世俗凡情的糾葛,因而圓融澄澈,了無芥蒂,好不自在!
六祖慧能由聽《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悟道,這個“心”是禪的關鍵,雖然禪的最高目標是見性成佛,但必須由心去見性。《壇經》開宗明義指出:“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因此,心是禪修的起點、關鍵。禪宗所說的心包括有四種心:第一,肉團心,即物質的心,對應到物質腦;第二,緣慮心,具有思考作用的心,也就是視、聽、嗅、味、觸、意之六識;第三,集起心,積集種子生起現行的第七識,也稱末那識,對應到潛意識;第四,如來心,即眾生乃至宇宙萬物中具有真實本性的真心,也稱阿賴耶識,對應到神經動力系統(tǒng)的不動點,超穩(wěn)定狀態(tài)。明心見性的“心”主要是指“一念”,即對境生起來的思想和念頭,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心是一個流動的過程,包含了善與惡、舍與執(zhí)、迷與悟、菩提與煩惱。世人之心既是真心、清凈、覺悟,又是妄心、染污、煩惱,無明煩惱與真如佛性同時先天具有。我們本來沒有心(思想和念頭),而是由于有色等境在,才從各別的境緣上領受它的形象,產生認識,分別它的同異,安立名字,發(fā)生愛嗔、取舍、造作,才生出種種心念。這心是和環(huán)境集合起來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單獨生起的。
明心見性所見的“性”就是禪宗所說的“本來面目”,即一念未生前的生命狀態(tài),即六祖慧能所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這么時,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通常,我們都處在思維狀態(tài)中,一念接著一念。當思維尚未形成,念頭尚未產生時,心是什么狀態(tài)?禪宗所要追尋的,就是心的源頭——性。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現代學說認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動力。沒有它,對境生不起心來。我們之所以能對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無形無相的,所以眼不能見,但它能起種種作用,故確實是有,所謂“只因眾生迷而不覺,不知有此妙體,無始以來,只與生滅和合,變?yōu)橥摹?。見性就是指徹見自心之佛性,見自性本自清凈,見性是達到一種狀態(tài):“自性常清凈。日月常明,只為云復蓋,上明下暗,不能了見日月星辰。忽然惠風吹散卷盡云霧,萬象森羅,一時皆現。”
佛經稱性是體,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自性(本性)是心的本體,心是自性的作用。從現象的“自心”入手,達到本質的“自性”(真如佛性)領悟。因此,心性是一物,心即性,性即心。六祖談心性本元說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币虼?,明心見性的意義就在于“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師、佛?!泵餍奶撏豢傻?,息下狂心見真性也;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體而起;從用見體,從流得源也;明心本無,見性本有也;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明心性無住,一物不立,歸無所得也。
禪宗強調主體的自我覺悟,強調心的主觀能動性,并把一己的解脫與整個人類和器物世界聯系起來。這是一種觀照智慧,要求在靜觀對象的同時,自然呈現個體內在的、充實的、自由的生命輝光,強調物我如一的直覺體驗。世人為什么要明心見性或者說為什么能夠明心見性呢?禪宗強調的“自心即佛”就是最好的答案。達摩說:“諸佛法印,非從人得”;六祖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能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弊孕悦苑鸺幢娚孕晕虮娚捶?。因此,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明心見性是一個過程、手段,通過禪修而明心見性,發(fā)現自身本有的佛性,這是一個發(fā)掘、喚醒的過程?!胺鹗亲孕宰鳎蛏硗馇??!?/p>
“自心即佛”強調本自具足,與見聞知學無關。因此,禪修要有自信,放下其他一切,不需要專門的行為,只應當于日常生活中無心而為,毫無滯著,也只有在日用尋常行事中才能有修行的結果。要學會在簡單的日常行為中找到生命的意義,而不必執(zhí)著于修行的形式,以為坐禪、吃齋便是修行,反之便是對佛的不敬,修行應該注重內在而非外在。明心見性的最好修行辦法是不作任何修行,不用功的用功,也就是“不修之修”?!安恍拗蕖辈皇遣蛔鋈魏问?,而是做事以無心,即道家所說“無為”、“無心”。以無心做事,就是自然地做事、生活。做事而不引起任何結果,那么在以前積累的業(yè)消除凈盡之后,就能超脫生死輪回,達到涅槃。義玄便指出不修之修是“道流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這種修行不同于有修之修,那是一種有心的作為,也可能產生某種良好效果,但不能長久??梢哉f一旦不努力了,無心修行,所得的空幻禪境便消失,可謂“因緣若盡,還規(guī)無常”。
禪宗的明心見性體現了“即世間出世間”的思想,“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逼渫黄迫寮业摹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入世思想和道家的“逍遙游”、“乘物以游心”的出世思想,將“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合而為一,既入世又出世,既面對現實又超越現實,在盡責中求滿足、在義務中求心安、在奉獻中求幸福、在無我中求進取、在生活中透禪機。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修行,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達到出世的境界。禪宗認為,成佛的依據和理想境界皆在現實的人世,故“運水搬柴無非妙道”,“饑來吃飯,困來即眠,便是用功?!边@便是“無得之得”。而悟的成就的頂點,是在既悟之后仍要做別的平常事,所做的事是其他平常人所做,但對任何事皆無滯著。圣人的生活,無異于平常人的生活;圣人所做的事,也就是平常人所做的事。禪宗的即世間出世間,是做人世之事,得出世性質,注重社會和人世間之外提高精神修養(yǎng)。
禪宗立宗的特色,就是“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簡而言之就是“直了成佛”。每個人都有菩提自性,這個自性又本自清凈,所以我們就可以“但有此心,直了成佛”。禪宗的中心,是以禪定修行求證的方法為基礎。禪宗的目的,不離升華生死,要求心的出世自在,而作入世救眾生的行徑。修持禪定的功夫與見性悟道的見地,這兩種條件是缺一不可的事實,顯現了禪宗即世間出世間、漸修與頓悟的循序漸進而又自在靈活的性質與目的。禪的境界是事事無礙,即認為大千世界中有情與無情、光明與黑暗等,均是具足相應的緣起法,縱橫交錯,互為緣起又各往自位,展現著和諧統(tǒng)一的生命樣態(tài)。
總之,明心見性即我人于不思善、不思惡,前念已斷,后念未起時,雖空寂無念,而非如木石,驀然回首,薦取此了了靈知即本來面目;既無有亂,亦無有定,隨緣應用,毫無粘滯。這是一種禪境,這是禪之美,這種美使得物我同一,世間一切都至福、透明、純凈。明心見性,如“山水命題”,起初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修行到一定階段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修行再提升,則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種意境,增添了禪宗的神秘美,這是一種意蘊,是精神的不斷提升,心態(tài)的的流轉使入世變得如出世般自在逍遙,又能于世間多種實踐不斷積攢生活的經驗,使得精神境界不斷得到提升。禪之美,正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即世間出世間,自心即佛,頓悟成佛,不修之修,無得之得,明心見性,物我同一。這種“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教哲學,實實在在地強調了注重自在本心,回歸人的自然本性,而非拘泥于文字、打坐等形式,這是一種自我能動性的體現。明心見性,明自家本心,見自家本性,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自我精神境界的提升,并且在紛亂的世間,求得心靈的寧靜和澄明。禪,這一種美,在浮躁的現代社會,能夠使心靈得以保持本真,這是一種自由、自在的美,這是一種共享、平和的美。
參考文獻:
[1] 康震.禪思意蘊與詩性智慧——評“禪學三書”[J].中國圖書評論,2001,(12).
[2] 周昌樂.禪悟的實證[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
[3]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 元音老人.略論明心見性[J].禪,1991,(1).
[5] 尹萍,郭捷.“禪境”與音樂表現[J].社會科學家,2010,(9):161.
[6] 休斯頓·史密斯.人的宗教[M].劉安云,譯.??冢汉D铣霭嫔纾?006.[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