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3-0221-01
有效的體育教學才是課堂的核心,有效教學就是指通過教師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學生的收獲與進步較為明顯,進步越明顯,有效性則會越高。教學的有效性是從學生的學習收獲上看出來的,不能單方面地看老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者說教得是否認真,當然老師的教學是一個方面,但主要還是看學生學到了什么,學會的效果好不好。如果老師在教學時,學生不想學,或者沒有學會,即使老師教學如何認真與辛苦,也是無效的。從學生的層面來看,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而收獲卻很少,這樣的教學也是無效的。所以,從學生的方面來評價有效教學才是最客觀的,也是評價有效教學的唯一標準。就初中的體育與健康課來說,上完體育課之后是否有效就是看學生在體育學習之后,他們的身體健康情況、參與情況、運動技能情況,還有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這四個方面是否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了提高,或者是否有了一定的進步。所以,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保證教學質量,進行有效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那么,提高體育教學有效性的做法就成為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意圖,我們采取了一系列的辦法來提高教學有效性。
一、在課程的準備階段提高有效性策略
體育課的一開始讓學生做準備活動是課的準備階段,也叫課的開始部分,主要是指在上課前所做的一系列活動,為課的主教材學習做好準備,主要是指課前處理問題的行為,目的是讓學生迅速進行學習狀態(tài),以飽滿的熱情進入學習狀態(tài),做好身體、心理等各方面的準備。而課的開始前也要做好準備,那就是我們所說的備課,寫教學設計。這是實現(xiàn)教學設計的一個開始,只有做好了準備,才能順利進行接下來的教學設計。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所以教學設計同樣也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的,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把教材內容整合進來,把課程目標進行細化,成為單元教學目標進而成為課時目標。備課時,我們要寫出教學方案,也叫教案。注意,我們在備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學生原有的基礎不同,他們的學習方式不同,興趣、愛好也不同,所以要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備課,這就是所說的備學生。第二,體育教學活動中,每個學生要有不同的目標,他們的認知、情感水平不同,學習態(tài)度不同,學習心理傾向不同,但是,在課的結束一定要達成一定的目標,形成一定的狀態(tài),根據(jù)這一目標,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包括時間、順序、加工等。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制定合理的解決問題的對策。
二、在課堂教學時的策略
做好上課準備之后接下來就是上課,而在上課過程中提高有效性是核心,在這一階段,老師要做好一系列的教學行為,運用合理的教學策略來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在這一階段,體育老師進行有效教學行為主要有以下策略:
1.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一直以來,我們的體育教學都是以老師的教為主,學生只是被動的學,被動的接受,學生沒有自由表達的機會,老師教什么學生就跟在后面學什么,不想學也得在壓迫下學,這樣的教學,學生沒有興趣可言,完全是不自由的,學生學習積極性極低,甚至不配合,課堂氣氛死氣沉沉,隨之產生學生的厭學心理,學生的個性被統(tǒng)一起來,得不到張揚,學生的參與意識得不到培養(yǎng),學習能力得不到提高,上完一節(jié)課,學生沒有一點點收獲,這樣的體育課談不上什么有效,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的體育課。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提倡的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主要目標的體育課。我們要進行以學生參與、學生身體活動為主的體育課,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是一個引導者、組織者,努力做到老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相結合,為學生更好地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比如,在進行小足球教學時,技術的學習較為枯燥,所以我們要避免枯燥的學習技術,而是在讓學生了解的基礎上,多進行自由組合的小組比賽。這樣,學生的參與是主動的,從而產生對足球運動的深厚興趣。再如,耐久跑學習中,除了讓學生學會跑的技術,還要學會跑的用力分配,如何克服“極點”,跑后的放松與營養(yǎng)補充等,這對于他們的終身體育極為有利的。
2.老師要以自己的熱情感染學生。課堂氣氛的帶動者主要是老師,所以老師的熱情是有效教學的表現(xiàn)之一,富有熱情的老師,學生都會喜歡,這樣的老師愛自己的職業(yè),愛自己的學生,他們的知識面廣,喜歡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教學,學生也會因此而學習起來無拘無束,學習時熱情也會高漲,常常為學習而達到忘我的境界。相比較那種毫無生機的體育課堂而言,老師的熱情更為課堂增添了氣氛。
三、對學生表現(xiàn)評價策略
新的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評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不能單方面地評價學生的體驗與知識技術的掌握,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這里面既包括身體的,與包括心理的評價。所以,評價時不光是定量的,還得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傳統(tǒng)的評價只注重結果,而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不關注,其實,因學生個體不同,他們的學習結果不能統(tǒng)一標準,結果差的學生,過程并不一定差,體能差的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可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參與、學習的態(tài)度可能會更好。所以學生的成績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只在學生在原來基礎上有所進步就是好的,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積極就是好的。在評價的操作時,要以老師的評價為主,還要傾聽學生、家長、其他任課老師的評價,實現(xiàn)評價的多元化。
總之,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效性是我們課程改革中必須要做到的,只有這樣,才能落實改革,提高教學質量,要求我們體育教師在對體育新課程理念和課堂教學有效性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全面實施,整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鄧國良. 新課程背景下體育有效教學的理念與策略[J]. 教育與職業(yè). 2005(33)
[2]陶明芬. 合理評價初中生的體育學習[J]. 消費導刊. 2009(17)
[3]朱藝. 淺談如何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 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 2010(09)
[4]王群.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實施有效教學[J]. 少年體育訓練.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