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歷史細節(jié)是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對一些較重要歷史人物、情境、文化作品等進行較系統(tǒng)生動的描述。本文從對當前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思考入手,嘗試探討不同類型歷史細節(jié)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的特點和實際操作,并探討在運用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力求通過歷史細節(jié)激發(fā)興趣,使學生能主動進入歷史課堂,加深理解教材,升華情感。
[關鍵詞] 歷史細節(jié);歷史人物;歷史情境;文化作品
一、歷史人物細節(jié)
1、歷史人物細節(jié)的特點
歷史人物細節(jié)就是通過對重要的歷史人物典型事跡或品貌特征的刻畫,揭示其心理、性格特點。人物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和演繹者,事實證明一般人對歷史“人”的興趣遠大于對歷史“事”的興趣,而一般人對“人”的興趣往往關注于“人”的品貌個性。我們經(jīng)常嘲笑小孩看電影電視時會問“這個是好人還是壞人”,其實這個問題說明提問者非常關注對該人物的價值判斷,而且他想要的是一個最直觀的答案。我們在課堂上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當課件中打出一個比較清晰人物的形象時,下面馬上一片驚嘆“真帥”,而不管該人物是否是真帥。這些都說明在知識相對朦朧時期的青年學生無論是從認知還是感官上最希望得到是直觀明確的信息,就是對人物形象信息的獲得,因此在歷史課堂中運用歷史人物細節(jié)最為素材時應該力求簡單明了而且直指心性。
在學習《一代雄獅拿破侖》一課時,教材中那拿破侖那張肖像畫肯定繞不過學生的注意力的,所以在教學中不妨就拿拿破侖的肖像做一個話題,對拿破侖的長相品頭論足一番。學生們往往會在“小個子”“發(fā)型亂”“目光犀利”等外貌感觀基礎上得出拿破侖“倔強”“狡詐”“性格孤僻”“狂放不羈”等性格特征,而這些直觀的認識無疑對于學生帶著興趣進入課堂,并加深對拿破侖行為軌跡理解有著不小的幫助。
2、歷史人物細節(jié)的具體運用
歷史人物細節(jié)在《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這一模塊的的適用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其他內容的學習過程中也有巨大的運用空間。記得早在新課程改革之前,在舊的歷史教材教學過程中我就發(fā)現(xiàn)了歷史人物細節(jié)在教學中的重大功能。在中國古代史部分的學習中學到北宋“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正好教材中有范仲淹和王安石兩人的畫像,我便請學生仔細觀察兩人從相貌上看有什么區(qū)別。古人的畫像用筆簡略,尤其兩人服飾相近,粗一看相差不太多。但經(jīng)過我的提示學生還是從兩人的臉型眉目上看出區(qū)別,覺得范仲淹臉型圓潤眼神柔和王安石臉帶棱角目光嚴峻。再接下來學生看書分析兩次改革內容特點,很容易就得出王安石變法更加直指弊端且雷厲風行。所以以主導歷史的人物細節(jié)演繹作為歷史學習的突破點非常有助于提領歷史主干知識。
新課程更加注重對學生從感性到理性過程的培養(yǎng),新教材中豐富的圖片資料和較多情感性的敘述更是提供了更多人物細節(jié)運用的空間。在實際的運用中,素材的選擇也不用專注于歷史主導人物,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展現(xiàn)獨特人格魅力的人物也應該是關注的對象。例如在學習《外交的突破》一課時教材上喬冠華在聯(lián)大通過恢復我國在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后開懷大笑的照片經(jīng)常會被在課堂上挖掘,這也是一個非常有魅力的一個歷史細節(jié)。但在發(fā)掘這個事件細節(jié)的時候,學生們往往會對喬冠華這個人也產生興趣,“喬冠華是誰?”“表情怎么這么夸張?”這樣的問題是很自然出現(xiàn)的。這個時候介紹一下喬冠華“喬老爺”學生是很愿意聽的。喬冠華才華橫溢,個性張揚,一生經(jīng)歷豐富傳奇,在聯(lián)合國大會上豪氣沖天的一笑既是他個性的彰顯也是當時中國外交恢弘突破的寫照。在這個案例中,本來教學內容是一個事件的過程性描述,一些結論性的語言,相對來說是枯燥的。用人物細節(jié)來刻畫特定的場景和對象,非常類似于電影電視劇中的“特寫鏡頭”。抓住了喬冠華這個有著豐沛人格魅力的歷史人物,以情感打動學生,帶他們走進了歷史,為在接下來的課堂中歷史能向他們展示其的豐富精彩奠定基礎。同樣的案例在我們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層出不窮,如“乒乓外交”的莊則棟、“新文化運動”中的辜鴻銘。
二、歷史情境細節(jié)
1、歷史情境細節(jié)的特點
歷史情境細節(jié)是指教師“再現(xiàn)”和“復原”具體歷史場合的情形、景象。歷史情境的細節(jié)可以通過語言描述情景、圖像“再現(xiàn)”情景、實物演示情景、想象進入情景、表演體驗情景、生活情景聯(lián)系歷史情景等等來體現(xiàn)。在歷史課堂中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對教師的設問學生或者無所適從,或者偏離主題。這主要是學生與歷史有距離感,學生沒有感悟到歷史。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是被動地接受的。根據(jù)多元智能理論所揭示的那樣:過于抽象、客觀、理性的史實陳述顯然不能達成以中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目的,而用生動具象的情境細節(jié)讓學生“入境”則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心智技能,形成一種自主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心態(tài),讓歷史課更具親和力。歷史教師可以精心挑選一些歷史細節(jié)知識,利用歷史細節(jié)來創(chuàng)設情境,喚醒學生的情感、思維的主動參與,培養(yǎng)探究能力。
2、歷史情境細節(jié)的具體運用
歷史背景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設置歷史情境在一些公開課、展示課中很是常見,教學效果也往往事半功倍。通過用語言描述或者文字、圖像材料想象進入情境,既不過于占用課堂時間客占主位,又能較為容易的喚醒學生的參與意識。如在學習必修一《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一課時中國進入近代史的背景是這一課非常重要的主干知識。為了讓學生直接明了地弄清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歷史背景,我給學生們播放了鴉片戰(zhàn)爭前夕的中國社會狀況以及英國的社會狀況,學生們在看完資料片后很自然地明白了中國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同歐美國家的差異。很自然地得出以下的結論:19世紀上半期歐亞大陸的兩端中英兩國興衰局勢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日趨衰落的國力構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可能性;而英國為了滿足自身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擴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場,這就又決定了英國要對中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必然性;戰(zhàn)爭的結局必然是中國失敗。這樣的情景設置可以說是我們教學過程中最多的,有時甚至下意識的在教學設計中就存在的。
3、歷史情境細節(jié)運用的幾個原則
1.適度性原則。在歷史情境教學中,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學科特點和學生學情來確定情境教學。在情境創(chuàng)設時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必須選擇典型的教學內容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并不是每一節(jié)課都適合進行情境教學;二是情境教學的簡約性,并不是主體情境的設計與運用越多越好,太多的情境設計會嚴重制約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2.真實性原則。真實不僅擁有認知上的價值,而且真實的情境最接近學生的生活體驗,能調動他們全部的感受力和過去生活得來的經(jīng)驗去探討與發(fā)現(xiàn)問題,而只有在真實情境中所提出的問題才具有挑戰(zhàn)性和針對性,對問題的解決也才更能顯出它的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歷史教學中的情境設計必須盡可能地結合歷史學科所具有的獨特性質,充分利用包括文字資料、影視資料、歷史文物、歷史遺址遺跡等在內的多種資源,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地感悟歷史的學習氛圍。
三、文化作品細節(jié)
1、文化作品細節(jié)的特點
文化作品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既有可能是教學內容也有可能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不僅僅是對文化作品的簡單羅列,而是通過對典型文化作品的描述,使學生從作品本身領略隱藏在其背后的歷史文化意義,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文化作品細節(jié)。
誠如我前面所說的,歷史是豐富多彩、有血有肉的,但囿于篇幅的限制,課本往往是高度凝煉、概括的敘述性的語言,文化作品尤其如此。對學生而言,幾乎所有的歷史課本上對文化作品的敘述都是難以留下深刻印象的,通常是一些結論性的語言,學生讀起來形同嚼臘。而文化作品細節(jié)從信息的性質上講,同樣具有一種活的屬性,這在信息傳遞時最容易被接受,又不容易被遺忘。教師要抓住文化作品細節(jié)的這一特性,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它解決在教學中的一些難點問題,使教學得到升華和深化。
2、文化作品細節(jié)的具體運用
文化作品有著豐富的內容和內涵,選取其中精華進行精解分析就是很好的歷史細節(jié)。例如在講授文藝復興時,如何理解人文主義從質樸到高雅的變化呢?我采用了文藝復新時期文學作品對人文主義的不同表現(xiàn)的對比方法。首先出示了薄伽丘《十日談》的兩個故事:《綺思夢達的故事》、《修道院的故事》。通過解讀《十日談》學生理解這時期的人文主義的表現(xiàn)形式是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頌自然的人性。其次出示了電影《哈姆雷特》片段中有哈姆雷特的那段著名的獨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通過解讀學生領悟到《哈姆雷特》歌頌了人間的仁愛和友誼,提升了人性的高尚與尊嚴。同樣是表現(xiàn)人文主義《哈姆雷特》則已經(jīng)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人文主義從質樸到高雅。這說明文藝復興作為一場思想解放運動,經(jīng)歷了從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過程。文藝復興這塊內容最主要的是人文主義的理解,教材只有一些結論性的語言和一些代表性的文藝作品。教師如何帶領學生解讀文藝作品?讓學生在文藝作品的比較、文學朗誦、辯論等方式中感受文藝作品那時時跳躍的時代脈博。顯而易見細節(jié)的作用舉足輕重。
文化作品作為一種教學資源的史料價值也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例如在探討秦亡原因時,我將賈誼的《過秦論》作為歷史素材引用:“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片文章文筆雄厚充沛,滔滔而言,其勢不可犯,其理亦無窮,既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又有很大的歷史價值。賈誼本著“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的思想寫作,通過總結秦不施仁義二世而亡的教訓,來諷諫漢朝統(tǒng)治者。雖然由于歷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和找出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但這篇文章卻為我們學歷史提供了較豐富的歷史資料。?
歷史是豐富多彩的,歷史課堂同樣也變化萬端。歷史教學過程中的細節(jié)類型遠不止我在上面所羅列幾種,我對細節(jié)運用過程中的規(guī)律和問題的直接也很不準確和全面。但我相信通過越來越多的老師在課堂上對歷史細節(jié)運用的重視和實踐,我們的歷史課堂不斷迸發(fā)歷史魅力,讓學生的心靈感受真意與生動、關愛與智慧,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葉小兵.細節(jié)的重要[J].歷史教學.2005年第9期
[2]于友西、葉小兵.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李惠軍.芻議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多元互動”機制[J].歷史教學問題.2005年第4期。
[4]鐘啟泉.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7
作者簡介:沈利劍,杭州市蕭山區(qū)第五高級中學歷史組,研究方向:歷史、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