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持續(xù)、穩(wěn)定的經費投入是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和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保障。文章在對歐盟FP7計劃中教育信息化領域項目的研究內容和投入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梳理了歐盟FP7在教育信息技術項目經費投入、課題布局、研究領域、實施策略等方面的特點,最后通過分析歐盟FP7計劃中教育信息技術項目設置,給出了結論和啟示,以期為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教育信息技術; 項目投入; 歐盟FP7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吳砥(1978—),男,湖北洪湖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教育信息技術標準、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國際比較和績效評估等方向研究。E-Mail:mr.wudi@163.com。
一、 引 言
教育信息化作為推進教育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動力,在全球范圍內受到廣泛重視。美國政府于2010年11月發(fā)布了題為“變革美國教育:技術給力學習”的《2010年國家教育技術規(guī)劃》(NETP 2010)[1],從學習方式變革、評估方式變革、教學方式變革、基礎設施升級和應用系統(tǒng)重構等方面全面規(guī)劃了美國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思路。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和國家信息化戰(zhàn)略委員會于2011年6月頒布了“智能教育推進戰(zhàn)略”的國家教育政策,提出2015年在全國中小學全部使用電子課本,引入云服務,依托平板電腦學習。印度早在2004年就發(fā)射世界首枚專用教育衛(wèi)星,為偏遠地區(qū)提供遠程教育服務。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校校通”工程、“農遠”工程等基礎教育信息化項目取得了預期的成果。[2]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已經成為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3]在我國教育發(fā)展中,教育信息化是縮小數(shù)字鴻溝,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發(fā)展學生信息化學習能力,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手段。[4]
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教育信息化投入不斷增加,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持續(xù)推進。美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投入從20世紀90年代的每年20億美元增加到目前每年60億美元,[5]美國教育部主導的“技術提升教育(EETT)”項目,在2002—2010年投入約37.65億美元。自1999年以來,英國政府的教育信息化投入超過100億英鎊,大部分英國教師都在使用信息和通信技術(ICT)支持教學和學習活動。[6]近年來,中國教育行業(yè)信息化的投入也呈持續(xù)增長態(tài)勢,預計2012年中國教育行業(yè)IT投資總規(guī)模將達到439.1億元,同比增長率達到20.9%。[7]
歐盟對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建設也非常重視。20世紀末至今,歐盟先后實施了以終身教育整體行動計劃、伊拉斯謨世界計劃、瑪麗·居里行動計劃、蘇格拉底二期行動計劃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推進項目,涵蓋了從研究開發(fā)、應用推廣到績效評估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敖K身教育整體行動計劃”建立在歐盟以往各種教育計劃的基礎之上,是歐盟未來教育發(fā)展的風向標,也被認為是歐盟教育的中遠期發(fā)展計劃。[8]“伊拉斯謨世界計劃”為歐盟各國之間以及歐盟成員國與其他非歐盟國家之間開展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提供了平臺,使歐洲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不斷加速。[9]“瑪麗·居里行動計劃”旨在激勵研究人員的職業(yè)發(fā)展和合作計劃中的人員交流,在歐盟培訓、人員流動和職業(yè)發(fā)展方面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0]“蘇格拉底二期行動計劃”旨在提升歐洲人民終生學習的品質,并建立一個知識構造為終極目標,使歐盟公民打開知識學習的便捷之門,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受年齡與區(qū)域限制。[11]在歐盟所實施的一系列信息化相關項目和計劃中,“研究、技術開發(fā)及示范框架計劃”(簡稱“框架計劃”,F(xiàn)P)影響最大,支持范圍最廣,持續(xù)時間最長,是全球投資和資助規(guī)模最大的官方科技計劃之一,由歐盟成員國和相關國家共同參與。自1984年實施以來,目前已順利實施完成了6個框架計劃并取得了顯著成果。教育信息化是歐盟FP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在FP投入體系中占據(jù)重要地位。
二、 歐盟教育信息技術項目整體情況
(一) 歐盟第七框架計劃
歐盟第七框架計劃(簡稱“FP7”)實施時間為2007至2013年。該計劃以促進歐洲經濟增長和提高歐洲競爭力為主要目標,由4個專項計劃(合作計劃、原始創(chuàng)新計劃、人力資源計劃、研究能力建設計劃)和1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計劃組成,總經費達505.21億歐元,其中合作計劃整體預算為324.13億歐元,在FP7計劃投入金額中占比為64.16%,[12]是目前最大的專項行動計劃,其目標是通過工業(yè)界和研究院所的合作保障歐洲在關鍵領域的領先地位。相對前期實施的6個FP計劃,F(xiàn)P7持續(xù)時間更長,每期執(zhí)行時間由5年增長到7年,經費投放幅度大幅增加,總預算額度近乎FP6經費投入的3倍。[13]FP7在啟動實施后,就不斷調整自身的戰(zhàn)略,根據(jù)自身需求及全球性的問題,進行戰(zhàn)略規(guī)劃實現(xiàn)“領域”導向,有效避免重復研究,更富有連貫性。[14]
FP7非常重視信息通訊技術項目的設立和實施,在合作計劃下專設10大研究主題,其中重點支持ICT、健康、交通、納米科學技術和材料等領域。歐盟委員會通過了91億歐元的預算用于支持FP7中的ICT項目發(fā)展,在合作計劃整體預算中占比最高(28.08%)。歐盟大力推動ICT項目旨在鞏固歐盟在信息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保證其領域內的領導力,同時希望借助ICT推動思想創(chuàng)新和產品創(chuàng)造,并驅動制造和服務業(yè)的發(fā)展。為使ICT項目的成果能夠迅速轉化成歐洲公民、商業(yè)、工業(yè)和政府發(fā)展的推動力,F(xiàn)P7中的相關項目都以應用為重點,并在項目結構中設計專門面向技術實施和推廣的專項計劃。
(二) 教育信息技術項目在FP7中的位置
FP7中的ICT項目發(fā)展計劃到目前為止共實施了3期,2007—2008年為第1期,2009—2010年為第2期,2011—2012年為第3期。在第3期工作計劃中共設立了8項研究主題:(1)泛在與可靠的網絡與基礎服務設施;(2)認知系統(tǒng)與機器人;(3)組件與系統(tǒng)的替代技術;(4)面向數(shù)字資源與語言的ICT;(5)應對健康、老齡化、包容與治理的ICT;(6)適應低碳經濟的ICT;(7)服務企業(yè)和制造業(yè)的ICT;(8)提升創(chuàng)造力和教育的ICT。[15]這8項研究主題分別應對歐盟在當前ICT領域面臨的8項最新挑戰(zhàn)。
在最新一期的ICT項目發(fā)展計劃中,首次將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提升到研究主題的高度,設立了專門面向教育技術的研究主題,同時還在“面向文化和多語言的信息技術”研究主題中設立了面向教育的信息技術應用研究項目。在這一階段中,教育信息技術項目的整體目標是:推動教育、培訓和文化傳承的發(fā)展,推動信息技術在學習和文化資源獲取過程中的帶動作用,滿足信息和知識的個性化需求,并最終提升歐盟教育和文化發(fā)展水平。在FP7前兩期計劃中,教育信息技術相關研究項目包含在“數(shù)字圖書館及資源”這一研究主題之中。
表1 FP7教育信息技術項目實施歷程
表2 FP7教育信息技術項目匯總
FP7計劃中的教育信息技術研究主題中主要包括兩類技術研究項目,一類以推動文化傳承為主,另一類以提升學習者學習能力為主,其具體實施項目在FP7計劃實施的各個階段分屬于不同研究主題,見表1。
從FP7在教育信息技術相關項目的研究方向和資金投入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歐盟面向教育的ICT項目在各個時期的關注點不盡相同,這充分反映了歐盟FP7應對新一輪信息技術浪潮的決心和能力,從最新設立的研究項目中可以跟蹤教育信息技術的最新發(fā)展方向。同時,為突出研究項目服務歐盟教育文化發(fā)展的目標,F(xiàn)P7對教育信息技術項目還進行了特別限定,明確此類項目除了滿足FP7的相關條件外,同時還必須遵循歐盟數(shù)字議程的發(fā)展路線,對項目設立邊界進行了明確劃分,同時也為項目的研究成果服務從頂層設計層面上提供了一定的機制保障。
三、 FP7計劃中教育信息技術項目主要內容
FP7計劃中教育信息技術項目的設立目的有二,一是提升學習能力,主要是為了借助ICT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公民數(shù)字文化資源和科學知識等的掌握水平,并最終通過相關技術的廣泛推廣滿足社會在教育和文化領域的發(fā)展需求;二是促進人才培養(yǎng),為社會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具有一定文化底蘊和交流能力的社會公民,培養(yǎng)滿足經濟發(fā)展需求的個人和學習組織,提升就業(yè)者的信息技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
教育信息技術項目主要包括兩個計劃,信息技術推動文化傳承計劃和信息技術提升學習能力計劃,相關的研究方向和支撐項目見表2。
在信息技術推動文化傳承研究計劃中,主要資助通過ICT保存和獲得文化遺產,研究提高文化和科技資源的用戶體驗,研究數(shù)字資源的應用創(chuàng)新。
在信息技術提升學習能力計劃中,歐盟資助項目主要用于研究信息化學習,研究如何通過信息技術支持學習和教學過程,提高信息技術能力在學生能力發(fā)展和整個職業(yè)生涯中的積極作用。
(一) 信息技術提升學習能力計劃項目
在ICT工作計劃中,提升學習能力相關項目包括以下主要研究內容。
1. 學習系統(tǒng)的研究
主要研究信息技術學習能力提升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可為學習者提供學習指導,部分擔當學習導師的角色。學習系統(tǒng)能夠了解學習者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和存在的學習難點,并通過用戶和系統(tǒng)間良好的互動能力提供較好的學習指導。同時,系統(tǒng)還能通過了解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制定個性化的學習策略,切實提升學習者的認知學習能力。建立具有良好交互功能的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可以為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配置適當?shù)沫h(huán)境,智能跟蹤學習者的學習進度,自主判斷學習者的學習要求;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習者的獨立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并為學習者和教師提供合理的建議。
2. 學習工具的研究
(1) 研究教育技術在科學、技術和數(shù)學學習中的運用。利用信息技術作為學科工具,一方面通過各種學習工具增強學生對具體學科知識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構建對科學、技術以及數(shù)學的理性認知,啟發(fā)學生對學習的好奇心,提升其知識掌握應用的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在歐盟境內建造的遠程實驗室、虛擬實驗室,實現(xiàn)遠程的學習和教學。特別是通過研究具體教學情境的交互技術,增強網絡實驗室對復雜創(chuàng)作和可用性實驗的支持。
(2) 研究對教學具有革命性影響的學習工具和娛樂工具,提升此類學習工具的認知輔導能力,促進學習者對知識的認知和加工能力。
(3) 研究新趨勢下的學科網絡,通過正規(guī)的游戲學習和移動學習,在優(yōu)勢學科和重點學習實驗室之間建立連接等方式,建立學科之間的交叉培育的機制。
(4) 研究計算工具對學習者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通過在學習過程中使用相關的計算工具,培養(yǎng)學習者的創(chuàng)造力,特別是鼓勵創(chuàng)造性思維解決問題,鼓勵在使用計算工具的過程中探索和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想法和理念,促進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已有知識形成新的聯(lián)想。
3. 整體解決方案的研究
通過快速靈活的信息化解決方案,為廣大的學?;蚪M織提供先進的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解決方案,為個人提供快速和靈活的學習環(huán)境。這對于滿足中小企業(yè)員工的學習和培訓尤為重要,市場前景也非常良好。這個項目要求研究更加便捷、更加穩(wěn)定的實時專家系統(tǒng),并且具有較高的投入產出比。幫助用戶僅需要通過較低成本的投入就可以保持較高的教育教學質量。這個項目同時還支持研究面向企業(yè)的新型培訓模式,研究在聯(lián)盟框架下采用較為先進和成熟的信息技術突破實體組織、網絡組織和個人之間在學習過程中的阻隔。在研究和實施過程中,中小企業(yè)既是使用這一解決方案的最終用戶,同時也是項目的參與方,特別是在相關問題的理論論證和可用性實驗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4. 學習環(huán)境研究
旨在全面提升未來教室的設計;在學習進程中嵌入學習經驗的組織過程,增強個人和組織之間的學習聯(lián)系和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型組織學習系統(tǒng),囊括了人才、知識、工作流程、協(xié)同創(chuàng)新能力管理等內容;構建具有情感預知和情感表達能力的新型系統(tǒng),系統(tǒng)中包括學習成果評估、對學習者和教師的學習反饋和指導等功能。研究個性化學習環(huán)境。研究信息化環(huán)境下適應性更強的學習系統(tǒng),同時融入完善的業(yè)務流程和人力資源管理系統(tǒng)。研究互動式學習和合作式學習的學習系統(tǒng),激勵、啟發(fā)和引導學習者開展學習活動。研究滿足特殊學習需求和學習內容的個性化學習系統(tǒng)。研究推動個人和組織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永久有價值的知識資產的學習模式。
5. 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在歐盟教育信息技術領域,加強對研究成果的知識管理;探索和勾畫對未來教育具有學習形式變革的發(fā)展路線圖;鑒定教育信息技術面臨的挑戰(zhàn);注重對實施項目進行社會經濟價值的評價;建立一個連接和管理泛歐洲體系下所有學校學習活動的認證和展示平臺。
支持新型教育信息技術探索。研究通過ICT推動學習的全新的學習模式;建立連接所有學校學習活動的歐洲一體化互聯(lián)網絡,讓所有學校的學習活動都能通過網絡進行。
(二) 信息技術推動文化傳承計劃項目
在ICT主題計劃中,文化傳承相關項目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內容。
1. 文化資源數(shù)字保存技術研究
減少文化資源數(shù)字化保存過程中的信息丟失,研究更好的恢復和修復技術,研究文化資源數(shù)字保存過程中信息丟失或損害的原因,加強資源數(shù)字化轉化和保存能力。建立文化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機制,提高資源易獲性和可用性。提高資源數(shù)字保存方案選取的效率和資源保存的效率,為資源保存選擇更為適當?shù)谋4孢^程和方法,采用更合適的保存技術。
2. 數(shù)字文化資源推廣研究
研究能夠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交互系統(tǒng)。建設開放、可擴展的平臺,利用文化資源服務推動研究和教育的發(fā)展。研究能夠同用戶實現(xiàn)無縫鏈接、適用廣泛和定制訪問技術的資源平臺。對特殊形式的數(shù)字化文化資源進行升級改造。設立相關研究成果推廣計劃。
3. 數(shù)字文化資源交互技術研究
提高用戶對文化資源建設和積累的參與度,通過具有講解、游戲與學習功能的智能感知系統(tǒng),增加數(shù)字文化資源同用戶的交互水平。通過豐富的虛擬替代技術對原始文化資源進行轉換并載入新的內涵。通過相關實施計劃還顯著提高人們對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成果使用價值的認知水平。
4. 數(shù)字文化資源服務能力研究
顯著提升數(shù)字圖書館系統(tǒng)提供個性化服務的能力,滿足自定義訪問科學和文化資源的服務要求,改善用戶使用、體驗和理解水平。增強數(shù)字資源保存和組織的能力,通過績效管理的辦法,確保相關數(shù)字資源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顯著減少不可替代信息在保存過程中的損失,提高相關資源重復使用的能力,推動知識的生產。通過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產生相應的杠桿效應。
5. 數(shù)字文化資源基礎建設
通過建立大量的歐洲數(shù)字圖書館,保存豐富的科學資源和文化資源,形成多形式、多資源的館藏格局,并在此基礎上協(xié)助共同體國家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多語種和多學科的各類資源。其中起支撐作用的技術是:強大的可擴展資源存儲環(huán)境,高性價比的數(shù)字化進程,語義檢索設施,數(shù)字內容保存工具,海量動態(tài)數(shù)字資源,資源完整性、真實性和可達性的保障,資源演化和使用的動態(tài)跟蹤,資源自主運行和自我保護。
四、 FP7項目計劃投入特點
為了分析FP7教育信息技術項目投入特點,需要針對其中各相關項目在教育信息化要素模型中的位置,整體了解項目投入資金分布。在此參照教育信息化的六要素模型[16]進行對比分析。模型主要涉及六個方面的要素:(1)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2)教育信息資源建設;(3)信息資源的利用與信息技術的應用;(4)信息化人才的培養(yǎng)與培訓;(5)教育信息產業(yè);(6)信息化政策、法規(guī)和標準建設。歐盟開展了大量的教育培訓計劃,限于篇幅,本文未將人才培育和培訓納入研究范圍,在表3中僅列出了FP7教育信息技術項目在信息網絡、信息資源、技術及資源應用、信息化政策和標準、信息技術產業(yè)等五大要素的分類情況,從中可以清晰看出其項目分布和投入的特點。
(一) 項目經費投入較大
一方面,教育信息技術總體投入不斷加大,且持續(xù)性強。投入總量大是FP7教育信息技術項目投入的顯著特點,在FP7計劃實施的第三階段已投入2.61億歐元用于支持教育信息技術項目的研究和成果推廣,累計投入6.52億歐元,年均投入超過1.08億歐元。從FP7計劃中研發(fā)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可以看到,歐盟視科技投入為科技發(fā)展的根本保障,也視增加科技投入為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手段。[17]目前,教育信息技術投入已經成為歐盟科技投入的重要領域。在FP7中,教育信息技術相關項目單體投入額度較大,如表1所列的五類項目中單項金額超千萬歐元的項目數(shù)即達18項,而且教育信息技術項目的投入越來越傾向于系統(tǒng)性解決方案研發(fā)和政策標準的研究,不僅僅限于單個技術環(huán)節(jié)。同時,長期穩(wěn)定的項目投入支持也讓相關技術和研究團隊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持續(xù)增強,有利于持續(xù)培育技術運用和實踐能力,從而更好服務于歐盟教育發(fā)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信息技術提升學習能力計劃的專項投入增多。自2007年度以來,對信息技術促進學習的相關計劃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從第二階段開始就專門設立了技術增強學習的專項計劃,并從0.49億歐元增長到第三階段的0.6億歐元,增長率達22.4%。從目前教育信息技術項目的大范圍實施并且日益受到各國政府重視的程度來看,歐盟在今后幾年這部分投資力度仍然會保持大幅度上升的趨勢。
(二) 項目布局合理
在重視信息網絡等傳統(tǒng)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F(xiàn)P7對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信息化政策和標準制定,以及教育信息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也給予了高度關注。FP7計劃中ICT工作計劃是一個動態(tài)的實施過程,具體支持的項目研究主題會根據(jù)每一階段信息技術發(fā)展的最新趨勢和緊迫任務進行動態(tài)變化。這一變化一方面反映了信息技術自身發(fā)展的趨勢,推動教育信息技術在不同教育種類中的應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歐盟社會自身發(fā)展的需求,滿足歐盟各項戰(zhàn)略計劃和條約的長期目標和短期任務。正是這一特性要求FP7支持的教育信息技術項目必須涵蓋基礎研究、實踐推廣、應用評價等多個方面,相同關鍵技術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支持項目充分保證了研究成果最終能夠廣泛滿足社會教育發(fā)展的需求。
(三) 重視新興領域
FP7計劃重視對關鍵信息技術研究的長期支持。教育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的開發(fā)和研究、大型學習網絡的搭建都得到了長期資助。此外,在相關的項目設計中還專門設立了前沿研究課題,聚焦最新的教育信息技術,資助高級研究人員從事自主選擇的前沿研究;設立教育信息技術發(fā)展趨勢分析,研究成果分析、傳播、影響力評價,提供科技政策方面的決策支持等方面的研究。其中,新興領域的支持項目主要分為兩類,一類屬于試點項目,確保最新的信息技術能夠在教育和文化領域得到使用,另一類屬于競爭力提升項目,主要用于加強歐盟數(shù)字技術競爭力,擴大歐洲在未來教育信息關鍵技術領域的話語權。
(四) 重視企業(yè)參與
FP7計劃十分關注中小企業(yè)的參與。一方面,邀請中小企業(yè)參與項目實施和驗證過程,另一方面將中小企業(yè)確立為科技成果的主要實踐服務對象之一。在確定各領域項目時關注市場導向,主要通過兩個手段來落實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一是吸納企業(yè)參與項目的設立和資助,使企業(yè)贊助實施的項目能夠真正解決企業(yè)面臨的企業(yè)教育的難題;二是在項目框架中設立相關的推廣計劃,推動最新的研究成果被廣泛使用到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中,注重成果轉化,大幅提升中小企業(yè)的員工教育研究水平。
五、 總 結
通過對歐盟FP7計劃中教育信息技術項目投入的分析,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一是對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起支撐作用的重點項目的持續(xù)資助。通過持續(xù)資助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技術研究水平,推動教育信息化技術向更高階段發(fā)展。
二是注重對未來教育信息化技術發(fā)展趨勢的研究。結合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現(xiàn)狀和未來實際需求,著手規(guī)劃有自主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路徑。
三是重視社會力量在教育信息化項目立項和實施過程中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建設項目的實施既需要大量的企業(yè)參與研究和立項,同時也要將最新的教育信息化成果轉化成為生產力,滿足全社會的教育需要。
上述幾點在我國發(f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18]中也有所體現(xiàn),但總體而言,歐盟FP7在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的持續(xù)性、前瞻性,以及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投入等方面的一系列舉措具有更為鮮明的特色,值得我國在開展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予以參考和借鑒。
通過對歐盟框架下教育信息技術項目的整體分析和個案剖析可以發(fā)現(xiàn),歐盟在推動教育信息化過程中的整體結構布局和具體策略在實踐中產生了明顯成效,對推動和鞏固歐盟教育水平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歐盟整體推進教育信息化的舉措,對于促進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設立面向教育信息化的重大國家建設項目和科研項目,能夠提供有價值的啟發(fā)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美國教育部. 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 2010[EB/OL]. [2013-05-11]. http://www.ed.gov/technology/netp-2010.
[2] 黃榮懷,胡永斌.信息化領導力與學校信息化建設[J]. 開放教育研究, 2012,(5):13~19.
[3]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術的新高地[J].中國電化教育,2001,(2):5~8.
[4] 余勝泉.推進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2,(5):5~14.
[5] Knowledge Maps: ICTs in Education[DB/OL]. [2012-08-14]. http://www.infodev.org/en/Document.8.pdf.
[6] Becta. Harnessing Technology for Next Generation Learning 2008—2014[DB/OL].[2012-08-01]. http://pub-lications.becta.org.uk/display.cfm?resID=37348.
[7] 2012年中國教育行業(yè)信息化建設與IT應用趨勢研究報告[EB/OL]. [2012-08-01]. http://tech.qq.com/a/20120312/000391.htm.
[8] 劉萬亮.歐盟2007—2013年終身教育整體行動計劃[J].世界教育信息,2005,(12):8~9.
[9] 李素琴,胡麗娜.從“伊拉斯謨項目”到“伊拉斯謨世界項目”:歐盟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fā)展[J].比較教育研究,2010,(4):36~40.
[10]任世平,韓軍. 歐盟第七研發(fā)框架計劃中的“瑪麗·居里行動計劃”[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09,(5):52~56.
[11] 葉宗文.蘇格拉底計書(第二階段)之實施及其對教育文化交流之啟[J].學校行政,2007,(52):143~162.
[12] 王冰,江洪波,常靜.持續(xù)加大科技投入,更加重視原始創(chuàng)新、人力資源、中小企業(yè)和軟實力——歐盟第七框架計劃2011年投資預算計劃的解讀[J].華東科技,2011,(2):60~62.
[13] 崔德剛,黃寧.歐盟第六框架計劃及啟示[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tǒng)——CIMS,2003,(2):163~166.
[14] 陳強,余文璨,李建昌.歐盟第七框架計劃的開放性分析及啟示[J].科學管理研究,2012,(4):118~122.
[15] 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Work Programme 2013[DB/OL].[2013-05-09]. http://cordis.europa.eu/fp7/ict/docs/ict-wp2013-10-7-2013.pdf.
[16] 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專題研究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7] 秦濤.從歐盟第七框架計劃看全球科技投入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05,(5):125~127.
[18]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DB/OL]. [2012-03-13].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