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電力公司檢驗人員從福島第一核電站港灣內的大瀧六線魚體內,檢測出放射性銫濃度達到每千克樣本51萬貝克勒爾,相當于日本政府制定的一般食品放射性標準值(每千克100貝克勒爾)的5 100倍。也就是說,食用1千克這樣的大瀧六線魚,相當于接受7~15次X光胸部透視。東京電力公司在事故核電站港灣入口處、水深約10米的海底設置了高約2米的漁網,以阻止受放射性污染的魚游到港灣外。
點評:問題是東海以及太平洋的魚怎么樣了?
馬肉風波促使英國政府
加大監(jiān)管力度
在英國屠宰、含有止痛類藥物寶泰松成分的部分馬肉進入市場,“馬肉丑聞”亦波及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瑞典等在內的16個國家和地區(qū)。
英國政府和歐盟啟動快速預警系統(tǒng),召開緊急會議,加大監(jiān)管。措施包括發(fā)出預警或警告信息,對肉制品進行DNA隨機監(jiān)測,通過溯源機制鎖定問題企業(yè),要求被污染肉類下架,對相關涉事企業(yè)進行嚴懲等。根據英國食品標準局的最新檢測,對3 634份肉制品的檢測結果顯示:約1%的產品含有馬肉成分。
點評:這個案件主要問題在于誠信,如果肉的種類作假,那么其檢驗檢疫含有的物質,豈不都是未知之數呢?
美國魚類產品多
“冒名頂替”
近日,總部位于美國的世界海洋保護組織的一項報告稱,美國魚類市場1/3產品“冒名頂替”,令不少消費者上當受騙。
該組織共檢測了1 215份魚類產品樣本,1/3魚種類與標簽標示不符。其中,金槍魚是被冒牌最多的魚種之一。120份標示為“紅鯛魚”的樣本中,僅有7份為真紅鯛魚。此外,還有一些養(yǎng)殖魚標稱為“野生魚”,例如鯰屬魚標為“石斑魚”,羅非魚標為“紅鯛魚”,鮭魚標為“王鮭魚”或“野生鮭魚”。接受調查的魚類零售商中,44%有冒名頂替現象,飯館和雜貨店則分別為38%和18%。
點評:天蒼蒼,野茫茫,風吹商標都奸商!看來,什么“龍鱈魚”(油魚冒充鱈魚的慣用稱呼)也不是稀奇事。
塞爾維亞毒奶下架
近日,塞爾維亞一名官員證實,政府要求全國店鋪下架可能含有致癌物黃曲霉素的多個品牌奶制品。塞爾維亞動物檢疫部門主管薩尼亞·切拉比查寧指出,這一指令涉及50類產品,幾乎涉及塞爾維亞全部奶商。
一些專業(yè)人士推斷,塞爾維亞去年夏天氣候干燥,易于有毒霉菌在用于動物飼料的谷物中生長,導致奶中含有致癌物質黃曲霉素。不過,消費者每天喝超過3升含這種物質的奶且持續(xù)多年,才會有罹患癌癥的可能。
點評:又見“致癌”、“有毒”恐慌!其實只是常見的霉菌毒素,容易發(fā)生,也可以預防及消除影響。再重復一句:只要劑量足,萬物皆有毒;反之,劑量不足,那就不足為懼!
世衛(wèi)組織建議每天食鹽
攝取量由6克減為5克
中國人食鹽攝入量居全球之首,人均每天攝入12~15克,比中國膳食指南建議的“6克”高出2倍多。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新指南稱,全球多數人都存在鈉元素攝取過量、鉀元素攝取不足的問題。指南建議,成人每天鹽攝取量應由原來的6克減為5克,同時建議人們每天至少應攝取3.51毫克鉀元素。
只有在鉀和鈉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更有效地保持體內水分平衡,協(xié)助維持穩(wěn)定的血壓及神經活動的傳導。平時可以多吃豆類、堅果、菠菜、卷心菜、西芹、香蕉、木瓜等富含鉀元素的食物。
點評:人吃鹽過多會生病,人不快樂也會生病。放棄我們一向喜愛的酸菜、醬瓜、咸魚、蘿卜干,以及又咸又鮮的醬油,你還快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