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標題
看人先看頭,賞析詩詞先賞題。讀一首詩,第一就是讀好詩題。因為詩題中富含諸多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以及詩歌的類型等。所以我們在鑒賞詩歌時應注意從題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幫助我們解讀詩詞,而且有不少詩歌考題的設置和題目有關,研讀詩歌的題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如,唐代詩人李華《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保念}目可以看出以下信息:1.“春行”寫的是春天外出時所看到景物。2.“即行”抒發(fā)的是對眼前所見到的春天的感觸,這里有兩種可能,要么是贊春,要么是傷春。通過這樣看題目后,我們按照這個思路去把握詩歌的內(nèi)容與情感,就不會出現(xiàn)偏差了。
二、看作者
鑒賞詩歌最好要“知人論詩”,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體驗,有不同的志趣與追求,而詩歌是詩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詩人就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藝術風格,表現(xiàn)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調(diào)。如杜甫的詩沉郁頓挫的基調(diào)居多,憂國憂民的思想是他的主旋律;而“豪放飄逸”則是李白不變的氣度,憤世嫉俗是他人生的觀照;“建功報國”是陸游的永恒的主題;“恬淡優(yōu)美,含蓄生動”是王維的特質(zhì);“清麗俊逸”是李商隱的詩風;“蒼涼雄健”是“三曹”的共性;李清照的詞則大致以宋室南遷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于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后期主要是抒發(fā)傷時念舊和懷鄉(xiāng)悼亡的情感,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哀愁、孤獨、惆悵。如果我們把握了詩人的風格,熟悉詩人的人生感悟,就很容易解讀他的詩歌了。
所以我們在解答這類題目時,一定要看看作者,要借助頭腦里已儲存的有關該詩人的信息來幫助解讀詩歌,這樣可以大大降低鑒賞的難度。
三、看注解
有些詩歌在詩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對詩中的有關意象作解釋,或是介紹詩人的寫作背景,對此我們要緊扣有關信息去解讀,決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視無睹,特別是介紹背景的注解,我們一定不要放過,并把詩歌放到注解中所提示的相應的背景中去揣度,要分析詩人在此背景下會是怎樣的情感,在詩中可能會流露出怎樣的思想。如,2011陜西中考試題的“古詩閱讀”中的閱讀材料是元稹的《西歸絕句》:“五年江上損容顏,今日春風到武關。兩紙京書臨水讀,小桃花樹滿商山。”并給出了以下注釋:一是對題目注釋為“本詩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從被貶地奉召還京途中”;二是對詩句中的“書”注釋為:“書:信。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復言和白居易的書信?!?/p>
從這兩條注釋里,我們可以讀出詩人獲召回京,這是喜訊。自然會想到喜之前與喜之時或喜之后的情形,想到這些便有了創(chuàng)作的沖動,而這“思前想后”的情景便成了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爽”的“情語”必將會通過自己眼里獨到的“景語”來表達出來,所以才有最后一句“小桃花樹滿商山”,以寫景結(jié)情,別有一種獨特的風致和情韻。這桃花,是開在山上,更是開在詩人心田。而在此之前,因得罪權貴而被貶江陵長達五年,這期間的風風雨雨,使他身心交瘁,不由得發(fā)出“五年江上損容顏”的慨嘆。
四、看考題
這里所說的“看考題”是指我們要學會從具體考題的題干中挖掘一定的信息以幫助解讀詩歌的能力。其實,在許多試題中,題干本身就為學生鑒賞詩歌提供了許多顯性或隱性的信息,我們應注意挖掘把握,讓它為我所用。
有這樣一道考題,閱讀材料選自王昌齡的《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彼念}干是這樣設計的:“‘琵琶起舞換新聲’與‘邊愁’是否矛盾?為什么?”這一題干就明顯暗示詩歌的情感是寫“邊愁”,這就有助我們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我們只需分析詩人是怎樣表現(xiàn)這種情感就可以,而對考生來說最難的是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把握了情感去分析其表現(xiàn)方法應該是更容易的。所以說在解答賞析古代詩歌試題時,看好題干也是個不可小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