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想知道他的所作所為到底產(chǎn)生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影響,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將這個人從歷史中剔除,再看一看沒有他存在的情況下,歷史會走向哪一方,是更好了,還是更差了,或許這樣才能感受到他的重要與否。如此,我們不妨簡單設想一下沒有道光的中國。
沒有了道光,轟烈一時的禁煙風潮也就不曾存在。沒有那次虎門銷煙,沒有那場鴉片戰(zhàn)爭,煙毒在中國大地的泛濫愈演愈烈,白銀飛速外流,國家和民眾更加積弱不堪。雖然沒有了那場戰(zhàn)爭,但世界的發(fā)展卻沒有停頓,西方諸國依然會向海外擴張,而中國還在為自己是泱泱大國而沾沾自喜,在閉關(guān)自守、自滿自足中固步不前,文人士大夫一貫賴以生存的悠游安逸的空氣行將消失,他們卻渾然不知。
若干年后,英國人還是來了,而雙方實力上的天壤之別也讓戰(zhàn)爭變得簡單了??上攵?,最后的結(jié)局絕不會是幾紙條約、割讓些許“不毛之地”那么簡單了?;蛟S,沒有了道光,中國的現(xiàn)狀至少還是半個世紀前的光景。
道光確實很平凡,資質(zhì)不算出眾,性格上有諸多短處,但至少不是昏聵無能、荒誕不羈之徒,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皇帝。把他放在嘉慶朝、乾隆朝,他或許也會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他無法選擇自己出生的時代,無法避開那條翻越中國歷史分水嶺的道路。公允地說,中國封建王朝的沒落在世界大格局的飛速變化下是必然的,是一種落后的傳統(tǒng)制度的慣性滑落。道光固然有其認識上的局限,但在那個時代的中國,誰又認識得足夠深呢?將傾的大廈絕不是一兩個圣明君主就能匡扶得住的。
從本期策劃中道光的那些故事和他御用的那些器物中,我們不難讀出道光性格中的兩面性,這種兩面性正如時代分水嶺陰陽兩個面。他有過意氣風發(fā)、果敢堅決,也有過猶疑不定、不知所措,或許,在外事紛擾而難有作為的糾結(jié)煎熬中,他只能轉(zhuǎn)而向內(nèi)去尋求心理上的安慰。
他的后宮庭院是靜謐愜意的,在這里可以忘卻外界的凌亂,讓其找到作為一個真實的人的存在感。他對屬于自己的器物也是挑剔的,精巧細膩、格調(diào)高雅、意境清幽,與那個時代的整體氛圍顯得格格不入,這種反差正是他內(nèi)心與那個時代對抗糾結(jié)的一種表現(xiàn)。
歷史沒有如果,如果有,那也只是轉(zhuǎn)向了另一個平行時空,我們不得而知。道光已然存在,我們的今天也都是在無法選擇的情況下承受著他的影響而存在的。每想及此,便總覺得對道光還有再細致品讀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