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整體下滑的大勢下,當代藝術板塊也未能幸免。不同的是,當代藝術不斷走低的勢頭已經(jīng)持續(xù)經(jīng)年,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當代藝術便一蹶不振。除了在2011年中國拍賣市場整體走高的情況下,當代藝術板塊稍有喘息外,其余時間幾乎都在下跌中度過,扎扎實實地進行著調整,并且迄今為止仍然在深入下滑,似乎看不到重新起航的希望。
低谷 頹勢明顯
2012年10月7日,在香港蘇富比秋拍“當代亞洲藝術”專場中,出現(xiàn)了一幕頗為尷尬的景象,不僅僅是現(xiàn)場氣氛冷淡,入場買家很少,而且就是這極少的觀望者,也在拍賣進行尚未過半的時候紛紛離場,留下空蕩蕩的場子獨自落寞。
在這場拍賣中,很多名家精品都以極低的價位成交,更出現(xiàn)不斷有拍品流標的現(xiàn)象,令人心灰。其中,張曉剛1993年作《天安門1號》以2082萬港元在估價內成交,拔得全場頭籌。這幅作品是張曉剛于1993年創(chuàng)作的天安門系列中的第一張作品,也是惟一一張城樓是黃色的作品,由此顯得特別珍貴。除此之外,僅有劉煒1992年作《革命家庭系列:晚宴》以過1000萬港元的1746萬港元成交。而其他當代藝術名家中,曾梵志2007年作《火》獲價842萬港元,方力鈞2001年作《2001.2.1》以290萬港元成交,劉野《阮玉玲2號》競得254萬港元,周春芽的《綠狗》拍到218萬港元。
最終,上拍的153件作品成交111件,成交總額為1.17億元港元。雖然對于市場走勢早有預估,此次專場拍品整體估價較低,但成交率依然僅為72.55%,不甚樂觀。
這樣的成績,與前些年當代藝術市場極盡風光的時候自然無法相比,即便與半年之前的春拍相較,依然頹勢明顯。2012年北京保利春拍中曾上拍一件劉野的《周璇》,其風格、尺寸與2012年蘇富比秋拍中的《阮玉玲2號》十分相近,然而后者成交價卻只相當于前者404.5萬元的一半,不禁令人唏噓。
在2012年中國嘉德秋拍中國油畫及雕塑專場拍賣會上,四個專場總上拍量為224件,成交147件,成交率為65.63%,成交總額為1.24億元,比2012年春拍減少了23%,環(huán)比2012年秋拍更是減少了55.34%。
幻滅 從火爆到下滑
自2005年開始起步,到2012年以低谷結束,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經(jīng)歷了“過山車”似的成長與顛簸。這期間有過令全球矚目的光環(huán),也有過讓藏家拋售猶恐不及的尷尬。無論從哪個層面上來說,當代藝術都可謂本世紀初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最熱門的話題。
中國當代藝術在經(jīng)過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20余年的沉默后,終于從2005年開始發(fā)力,王廣義、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的作品在這一年度的拍賣場上成交記錄都突破了100萬元,由此所謂中國當代藝術F4初步形成。在2006年春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張曉剛的《同志120號》以97.92萬美元成交,一炮走紅全球,并隨之帶動了這一板塊的整體上揚。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當代中國油畫的價格在2005年至2006年里增長了41%,如此迅猛的態(tài)勢令人咋舌。2007年11月6日,在香港佳士得2007年秋季拍賣會上,蔡國強的《APEC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2002年作)》以7425萬港元的天價創(chuàng)下當時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拍賣的最高記錄,其火爆勢頭一時無兩。2008年4月8日,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曾梵志1996年的作品《面具系列No.6》以7536.75萬港元成交,張曉剛、岳敏君等人的作品也屢屢突破1000萬元。自此之后,除了中國當代藝術F4各領風騷外,劉野、夏俊娜、劉煒、石沖、尹朝陽、向京、高瑀等一大批更加年輕的藝術家也逐漸嶄露頭角。
在當時的情況下,雖然很多人都意識到當代藝術拍賣市場的“泡沫”已經(jīng)越吹越大,但大家卻都在“擊鼓傳花”似地享受著這片泡沫所能夠帶來的利益,并且等待著泡沫最終在誰的手里破裂。
2008年的香港蘇富比秋拍,被視作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開始滑坡的一次標志性拍賣。在這場拍賣會中,當代藝術整體遭遇滑鐵盧,在300件中國當代及20世紀藝術作品中,流拍的作品達到了108件,流拍率高達36%,包括方力鈞、岳敏君、曾梵志在內的一線藝術家的5件作品全部遭遇流拍。自此之后,中國當代藝術開始了深入調整的步伐。
弊病 資本炒作 跟風投機
曾經(jīng)火熱的景象令人歡呼,然而歡呼背后卻是這一板塊整體的弊病隨著價格的上漲而凸顯。資本的介入改變了長久以來以純粹的收藏者為主導的市場結構,也改變著這個市場的發(fā)展特點和價格走勢,而資本介入后的第一個著眼點就是當代藝術板塊,因此才有了不斷的“天價”、不斷的喝彩。這種靠資本堆積的、非理性發(fā)展而熱捧起來的勢頭,造就了當代藝術板塊在上升初始的先天不足,包括藏家群體有限、外國資本主導、盲目跟風投機以及藝術家個人的炒作等等弊病。
當代藝術市場神話的幻滅,當然是各方面因素的綜合效應。其中有金融危機的影響,因為相比較于其他傳統(tǒng)收藏門類,當代藝術受資本的影響更大,與全球經(jīng)濟的聯(lián)系也更緊密。其次,當代藝術市場本身的不健康、非理性的價格虛高自然是其必然走向衰敗的根本。就藝術以及藝術史自身看來,中國當代藝術領域大量出現(xiàn)粗制濫造、跟風趨同、他人代筆的作品,實在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雖然在一段時間內迎合了市場,但長期來看,必然弊大于利。另外,中國當代藝術的勃興最初是由于外國藏家和推手的主導,致使這一板塊的整體行情和走向幾乎都得聽從外國收藏大佬,因此尤倫斯的拋售才會在對市場引起巨大的影響。同時,在當代藝術市場最艱辛的時刻,又爆出查稅風波、假拍風波等等事件,對于市場下滑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未來 重歸理性
盡管當前看來,當代藝術拍賣市場一蹶不振,但對于其未來走向,似乎大可不必過于悲觀。對于任何一個市場來說,一味走高都未必是件好事,而適度回調才是另一個積蓄能量的階段,回調是整理、是反思、是回歸理性、是奠定下一輪的基調。
當代藝術代表著這個時代當下的思潮與走勢,代表著這個時代的話語和行為,這正是當代藝術存在的最重要價值。中國當代藝術經(jīng)歷了30余年的萌芽和發(fā)展,雖然還不盡成熟,但也已經(jīng)擁有了屬于中國當代自己的元素與性格。這種特質決定了當代藝術不可能徹底沉寂。從國際藝術市場來看,當代藝術板塊始終是藝術品交易的熱門品種,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日趨國際化,當代藝術的地位只會越來越高。
然而,中國當代藝術要真正崛起,根本還是在于其作為藝術品本身的質量。從長遠來看,藝術品的價格應該與其本身的價值成正比,靠虛抬、吹捧出來的價格,對于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只能起到反作用,而真正的市場行情還是要靠作品本身說話。當然,這就涉及到欣賞者和收藏者的水平。目前中國藏家對于當代藝術的欣賞水平普遍不高,這也是導致當代藝術忽而瘋漲、忽而猛跌的客觀因素之一,健康的市場需要理性的購買者。隨著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教育水平提高以及這一輪調整所造成的影響,新藏家群體的欣賞水平必然會逐步提升,有了新要求的當代藝術也必然將呈現(xiàn)出新的風貌,而經(jīng)過冷卻的當代藝術市場也必將重歸理性、有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