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蒙古族文學(xué)家哈斯寶對《紅樓夢》一書愛不釋手,以至于每次讀《紅樓夢》之前,都要在案頭燒上一炷高香、沏上一杯清茶才開始讀,他解釋說:“點高香,是為報答作者寫出這部如錦似繡的文章,留給我輩賞心悅目;沏清茶,是要洗滌我輩幾天積下的愚心濁腸,賞心悅目,讀此錦繡文章。”言行中滿是敬畏之情。
梁啟超先生是大學(xué)者,書法也非常好,他存世的遺墨非常多,大約有三萬多件,而且個個是珍品,沒有一件是“茍且落筆”的,令人羨慕并佩服。什么原因呢?胡適先生給出了答案,據(jù)胡適說,梁啟超因為成名太早,他知道自己的所有遺墨,哪怕是一片紙,都會有人收藏的,所以,他寫的時候,就特別認真,連一個小紙條也不亂寫。梁啟超的這種態(tài)度,也是一種敬畏之心。
我的一個文友,是寫雜文的,她發(fā)表的文章,都很經(jīng)典,幾乎每篇發(fā)表之后,都能被廣泛轉(zhuǎn)載,但她發(fā)表的文章數(shù)量卻極少,每個月也就四五篇,和那些每月發(fā)表數(shù)量一、二百篇的寫手相比,的確是小巫見大巫。我曾問過她:“你為什么不多寫?那是就會發(fā)表更多啊!”她回答說:“我要對自己的文字負責任,不能因為盲目追求發(fā)表量而亂寫一氣,那樣就把自己毀了。寫作是一件神圣的事,應(yīng)該滿懷敬畏之心!”
詩人葉延濱曾回憶過這么一件事:那是在文革時期,葉延濱當時在讀高中,校園里流行寫大字報,因為自己的父母都是受批判的對象,所以葉延濱本不愿意寫大字報,但“不革命”的壓力又讓他終日惶恐不安,于是,他便寫了一張大字報,揭發(fā)一個姓王的老師,說是有一回自己到這位王姓老師的宿舍送作業(yè),發(fā)現(xiàn)一個女子躲在老師宿舍的門背后,葉延濱以此斷定王老師的行為不端。葉延濱以為這只是生活小節(jié),不是什么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問題,對王老師應(yīng)該沒什么影響,可沒想到,這件生活“緋聞”,卻對王老師造成了極大傷害,葉延濱因此后悔不已?!斑@件事我終生難忘,人常常會因為‘無知’而無畏地做‘無恥’之事。人要有敬畏之心,每想到此,我都提醒自己?!?/p>
古人說:“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規(guī),糾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人一旦沒有了敬畏之心,就會肆無忌憚、為所欲為;而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對自己的言行加以規(guī)范,才能讓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律令,從而得到人們的贊許。常懷敬畏之心,是人生的大智慧。保持敬畏之心,不僅僅是一種處世技巧,也是一種生命品質(zhì)。
選自《中國酒都報》2013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