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為了要看一塊為一頭騾子立的碑,才上白石山的。在中國的諸多名山中,也只有白石山才有這樣一塊騾碑?!扒Ы鹨还撬滥酥?,生前誰解惜良苦”。最早開發(fā)白石山時,一個聰明人趕著一頭騾子上山,騾子憑著它的天性自會找到一條安全而近便的上山之道。就這樣由一頭騾子踩踏出了第一條登山的路。騾子既然為人類踩出了一條路,也就活該它受累,要修筑這條路所需的石材、水泥、木料、鐵件等,都要靠它馱上山去。而且無需人牽著,人在山下給它背上加滿載,或千斤,或八百,然后將它領到上山的小路上,騾知人意,便自會負重上山。到山上有人將它背上的東西卸下來,它又自己返回,馱上東西再上山……
老祖宗在創(chuàng)造這個“騾”字的時候,似乎就決定了騾子的性格和命運,或者老祖宗是根據(jù)騾子的性格和命運才創(chuàng)造了“騾”這個字,它就是受“累”的馬,自然要干比馬和驢更累的活兒。如此不斷地往返,它只要背上馱了東西就不停地走,蹄如踣鐵,憨走哧哧,不知道歇腳,不知道偷懶,直到活活地累死。開山的人感念這頭騾子,就在它累死的地方為它修了座墳,立了這塊碑。
我之所以對這個碑感興趣,是因為我對騾子也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當年我家就有一頭大青騾子,小小年紀我也能感覺得出父親和大哥對那頭騾子的鐘愛,每天下地或要干重活前,大哥總會給騾子加小灶,抓一把黑豆放到它嘴邊,看著它香甜地咀嚼,輕撫它的臉,梳理著它光滑的皮毛,駕轅或馱重東西,都是大青騾子的事……當華北戰(zhàn)事混亂時,騾子被當兵的強行征走,父親險些氣瘋了。
于是大半生來,凡聽到有人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便甚不以為然,你本事大盡可自我炫耀,但不要糟踐騾子。馬和騾子各有所長,“遛遛”也要看怎么個遛法?倘是負重、履險、長途跋涉,再好的馬也沒法跟騾子比?!吨袊蟀倏迫珪愤@樣解釋騾子:“耳長,頸短,腰部堅實有力。”“生命力和抗病力強,飼料利用率高,體質結實,肢體強健,富持久力,易于駕馭,主供使役,役用價值高于馬、驢?!?/p>
騾子是那種忍辱負重,忠心耿耿,“堪托生死”的動物。葉劍英曾寫過一首贊頌騾子的詩:“一匹復一匹,過橋真費力。感謝牽騾人,驅馱赴前敵?!倍鴬蕵窌r代、享樂社會,最缺少的就是騾子的品行。人們都希望當“白馬”,即便是驢,因名吃“驢肉燒餅”也頗受人們青睞??烧l能擔保不會有那么一天,人們又開始需要騾子、懷念騾子呢?
選自《新民晚報》2013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