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30日,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對我國進行了為期四天的國事訪問。與以往韓國總統(tǒng)訪華所不同的是,此次訪問前后,樸槿惠的“中國情結”受到兩國媒體的廣泛關注。
樸槿惠多次談到對中國文化和哲學的喜愛,其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史》”。在另一篇文章中她又說:“這本書把深藏已久的東方遺產挖掘并擦亮,教我們如何堅定地走過這花花世界。對我來說,遇見這本書,是無比珍貴的緣分?!薄吨袊軐W史》也由此在韓國家喻戶曉。
深受儒家文化影響
樸槿惠的“中國文化情結”絕非偶然。歷史上,韓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特別是在朝鮮王朝統(tǒng)治時期,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為治國理念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統(tǒng)治階級更是極力推崇“漢文化”,他們把習漢文、練漢文書法、作漢文詩和讀儒家經典作為統(tǒng)治精英的必備條件。如此幾百年的熏陶下,儒家文化對韓國人的影響根深蒂固,尤其是對樸正熙夫婦這種從傳統(tǒng)時代走出來的知識分子而言,影響頗深。
樸槿惠在自傳《絕望鍛煉了我》中對家庭生活的回憶反映了這種濃厚的儒家文化氣息。她寫道:“父親認為不能讓下一代也過這種貧窮的日子,大家必須咬緊牙關,用一致的信念快速突破這個國家的貧困期,這樣的意志也成就了父親致力于經濟增長的堅定信念。平日父親就是勤儉節(jié)約的楷模,無論天氣有多熱,只要沒有客人來訪,他的辦公室就不會開冷氣?!闭劦侥赣H時她寫到:“平時的母親雖然很慈祥,但孩子們一旦犯錯誤就會毫不留情,她總是強調責任感和謹慎。‘成績好壞沒關系,重要的是每時每刻都要心術正直’?!?/p>
樸槿惠從小就生長在儒家文化氛圍濃厚的家庭環(huán)境中,由此便不難理解,在父母相繼遇害的艱難日子里,她為什么會選擇通過閱讀大量的中國古典書籍以求心靈的安慰。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她開始學習漢語,“每天收看EBS教育電視臺的中文教學節(jié)目,隨身攜帶卡帶,一有空就會反復練習”。
“會說漢語,酷愛中國哲學”的樸槿惠多次訪問中國,與中國的領導人建立了友好關系。2005年5月訪問中國時,在人民大會堂當她以苦學的中文向胡主席打招呼時,胡主席驚訝地睜大了雙眼并露出親切的笑容。2011年11月她作為大國家黨前黨首應邀訪華,在晚宴上,她在沒有發(fā)言稿的情況下用漢語流暢致辭三分鐘,此舉一下帶動了友好的氣氛。而在中國決定推動新農村建設時,她兩度訪華傳授韓國“新農村運動”經驗,每次都精心準備相關資料轉交給中方。
“心信之旅”中,大展“文化外交”
樸槿惠受儒家“信義”影響,多次談到其最看重的外交原則是“互信”。也因此將此次訪華定義為“心信之旅”,意在尋求真誠溝通和增進互信。為了更好地增加互信,樸槿惠煞費苦心,訪華前夕她三天沒有安排其他活動,專心做好訪華的相關準備。
果然,訪華期間樸槿惠展現(xiàn)出了深厚功底,在一些重要的場合,她總能恰如其分地利用中國古典名句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為“中韓商務論壇”致詞時,她用“日日新,又日新”來表達對中韓經濟交流快速發(fā)展的期待;在談到過去二十年兩國經貿關系的輝煌歷程時,她用“先做朋友,后做生意”來強調“互信”對經貿關系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清華大學的演講中,樸槿惠淋漓盡致地發(fā)揮了自己的“實力”,并贏得了觀眾的喝彩。
在清華大學近20分鐘的演講中,樸槿惠用“字正腔圓”的漢語做了近三分鐘的開場白和半分鐘的結束語。她將中國古語信手拈來:講到清華大學的學子時,她用《管子》中的“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來形容;在談到東北亞國家間的關系時,引用《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一句,認為國家間也需要增進互信,共渡難關。她強調“通過文化形成共鳴,才能真正拉近心與心的距離,成為朋友,中韓兩國擁有根深蒂固的文化緣分,這樣的共鳴值得珍惜”。
另外,加強中韓人文交流也是樸槿惠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為此她選擇了西安作為第二個訪問地。在參觀兵馬俑后,她在留言簿中寫到“我在兵馬俑,親身感覺到了中國文化的精髓”。韓媒普遍認為,樸槿惠此舉表示了對中國文化的尊重,也為加強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信賴關系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