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東南邊陲炎陵縣縣城解放路側(cè)有一座莊嚴肅穆的紅色建筑,占地面積1572平方米,建筑面積3892平方米,這就是全國唯一的一家以收藏和陳列紅軍標語為主題的紅軍標語博物館。此館收藏和陳列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工農(nóng)紅軍書寫的宣傳標語,計有339條,4826個字。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面對滄桑不改、浩氣凜然的“紅色印記”無不肅然起敬,都想聽一聽發(fā)生在紅軍標語背后的一些故事。
拆屋后用墻上標語迎賓
乍一聽這個題目就令人費解,怎么會有這種奇異的迎賓儀式呢?你也許不相信吧?但它確實是真實發(fā)生了。
全國解放后,1951年8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革命根據(jù)地訪問團到湘東南各縣開展慰問活動。慰問團成員劉樂揚、孟慶德率酃縣(今炎陵)慰問小分隊到石洲、大院、策源、十都等地進行為期12天的走訪慰問。
“中央慰問團到老蘇區(qū)來慰問啦! ”消息傳到了策源鄉(xiāng)良橋村黃花垅一個叫劉山春老人的耳朵里。他聽到這個信息后,找來村里的幾個后生幫他拆屋,有人問他,好好的一間土磚屋拆掉干什么?他說有件“禮物”藏在里面,現(xiàn)在要亮出來讓中央慰問團的親人看一看。
大家七手八腳把劉山春老人的一間土磚屋拆掉,只見屋的側(cè)墻上,籮筐大的6個字“工農(nóng)紅軍萬歲”赫然呈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再近前一看,落款是“酃縣赤衛(wèi)大隊”。
劉山春老人上前用顫抖的雙手撫摸著墻壁,兩眼淚水潸然而下,那難忘的歲月又閃現(xiàn)在他的眼前……
為了打退敵人對井岡山的第三次“會剿”,1929年1月4日召開的柏露會議決定,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實行“圍魏救趙”的戰(zhàn)術(shù),留下彭德懷紅五軍、紅四軍王佐三十二團和井岡山根據(jù)地所屬各縣赤衛(wèi)大隊堅守井岡山。酃縣赤衛(wèi)大隊奉命協(xié)守雙馬石哨口,上山前夕赤衛(wèi)大隊在劉山春家的側(cè)墻上寫下了這幅標語。
誰知敵人在寧岡收買了一個地痞,從人跡罕至的絕壁上爬上黃洋界后側(cè),攻占了井岡山。紅軍守山失利,彭德懷率部突圍,酃縣赤衛(wèi)大隊負責斷后。任務完成后,遭敵追擊,退到壙田澎溪時,酃縣赤衛(wèi)大隊僅剩兩人回到黃挪潭三區(qū)赤衛(wèi)隊。劉山春老人的族叔和堂弟就是在這次戰(zhàn)斗中犧牲的。
緊接著就是一片白色恐怖,劉山春老人為了保護好這幅紅軍標語就請人挨墻砌了一間土磚屋,把紅軍標語遮蓋得嚴嚴實實。這次若不是劉山春老人主動拆屋,誰也不知道這里還保存如此完好的一幅1929年留下的紅軍標語。
給標語穿上“白褂子”
客家人把夏天穿在外面的白色單衣稱之為白褂子??赡懵犝f過紅軍標語穿白褂子的故事嗎?
在石洲鄉(xiāng)板下樓有一個叫黃海古的房子墻壁上留下了兩幅標語。大門屋檐下左邊是紅七軍書寫的“擁護蘇維埃政府”,右邊是酃縣蘇維埃政府書寫的“推翻國民黨統(tǒng)治”。為什么一面墻卻有兩個單位書寫了標語呢?
原來是在1931年2月,張云逸率領紅七軍五十八團和軍直屬隊一路奔波從廣東樂昌進入湘南,正好在春節(jié)期間到達酃縣蘇區(qū),受到酃縣縣委、酃縣蘇維埃政府以及蘇區(qū)軍民的熱情接待。在酃期間,紅七軍為保衛(wèi)酃縣蘇區(qū)與敵人進行了多次戰(zhàn)斗。上述兩條標語就是紅七軍與縣蘇維埃政府當年并肩戰(zhàn)斗時書寫的兩條宣傳標語。
1934年10月,紅軍北上之后,白色恐怖籠罩整個蘇區(qū)。黃海古的家就在大路旁邊,兩條紅軍標語的字寫得大,非常顯眼。地方團總告訴他,限6天內(nèi)把標語刮掉,否則拆屋。黃海古左右為難,不刮吧,白軍肯定會來拆屋。刮掉吧,他心底里又不愿意。怎么辦呢?這時他妻子拿來一件褂子要他穿上,免得著涼。黃海古披上褂子,抬頭望了望紅軍標語,心想我何不給紅軍標語也穿上一件褂子呢!
主意已定,黃海古馬上備料請來幫工,不到6天時間就把房屋的前墻刷了個雪白。紅軍標語不見了,也保住了自己的房子。
風風雨雨熬過了15年,終于迎來了革命的勝利。1951年春節(jié),已是農(nóng)村干部的黃海古準備張貼春聯(lián)時,突然想起被石灰層掩蓋了的紅軍標語。于是他搬來梯子,從墻邊上用刀子撬開石灰層,然后一塊一塊掰豆餅一樣,一會兒功夫石灰層就完全剝脫了,那兩幅紅軍標語又見到了久違的太陽。
為什么紅軍標語沒有遭到剝蝕,還完好無損呢?原來黃海古當年在粉刷墻壁時留了一手,他在粉墻的石灰中適當篩粗了一點,而且在粉刷前也沒給老墻噴水,所以石灰層與老墻結(jié)合不緊,正好似穿上了一件白褂子,這樣一來反而為紅軍標語起到了保護作用。當黃海古為紅軍標語脫下罩在外面的“白褂子”后,紅軍標語就完好如初地顯露出來了。
換柱偷柱保護楹聯(lián)
成語偷梁換柱是比喻暗中使用手法,用假的代替真的,而筆者所講的卻是換柱偷柱的故事。在十都墟有個木匠劉師傅就是用換柱偷柱的手法保護了紅軍當年書寫的一幅楹聯(lián)。
十都墟的東側(cè)有個舊式建筑叫鄧家祠,祠堂正廳前面有兩個桶粗的頂梁柱,甚為壯觀。因為十都與江西大垅毗鄰,大革命時期紅軍隊伍經(jīng)常在這一帶開展革命活動。祠堂很大平時沒人住,所以紅軍一到十都便有隊伍分駐到這里。1927年10月,住到鄧家祠的紅軍刨掉柱子上面的油漆,寫上了革命標語。
紅軍撤走后,鄧家祠堂管事人生怕引起事端,與族人商量后,請人刨掉紅軍標語重新刷上油漆。紅軍再次來后又刮掉油漆寫上紅軍標語。待紅軍撤走后,鄧家祠又找人刨掉重新油漆。就這樣寫了又刨,刨了又寫,反反復復經(jīng)歷10余次,到了1934年,兩個桶粗的柱子被刨得越來越小了。鄧家祠堂管事人見狀,感到如果不換柱子,祠堂將會倒塌。于是請了一個木匠劉師傅來換柱子。
劉師傅動手那天,見柱子上寫有一幅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想當年剝削勞苦工農(nóng)利中生利好是好;下聯(lián)是:看今日斬殺土豪劣紳刀上加刀痛不痛。落款是:紅獨四團政制。
劉師傅笑了笑,便開工了。后來劉師傅把換下來的寫有紅軍對聯(lián)的兩根柱子要徒弟乘傍晚收工時扛回他家里藏了起來。鄧家祠管事人曾追問換下來的柱子放在哪里了,劉師傅搪塞說是劈成柴火燒開水了。
1953年,政府決定將鄧家祠改造成國家糧食倉庫,正巧又是請到劉師傅為頭的那套木工班子,劉師傅這才想起藏在他家的老柱子。于是他帶著徒弟把寫有紅軍標語的老柱子送到了鄉(xiāng)政府。
給標語改字變臉
在酃縣縣城城南有位居民叫孫豐新。在他家的外墻上有兩條標語,一條是紅軍寫的,一條是白軍寫的,沒有喬裝打扮,只改動3個字,反而兩條標語都堂而皇之地保存下來了。這其中是什么緣故呢?
1930年11月,新組建的工農(nóng)紅軍湘東獨立師在師長劉沛云、政委譚思聰?shù)穆暑I下攻克了酃縣縣城。紅軍宣傳隊在孫豐新家的外墻上寫下了一條標語“優(yōu)待投誠的白匪士兵”。接著湘東獨立師往水口方向開拔。
白軍返回縣城后看見了這條標語很有鼓動性,就將標語中的“白”字用石灰水改成“赤”字,標語變成了“優(yōu)待投誠的赤匪士兵”,這樣一來把紅軍標語就變成了白軍標語。白軍還在旁邊加寫了一條標語“只殺赤匪匪首,不殺赤匪士兵”。
紅軍再次攻占酃縣縣城后,看到改動后的紅軍標語,于是也用土紅將兩條標語中的3個“赤”字又改為“白”字,兩條標語又變成了紅軍標語。就這樣,標語中的3個字不斷地改來改去,最后還是以紅軍標語的口氣保存下來了。
衣柜背面的標語
衣柜就是存放衣服的大木柜子,每個家庭尋常可見,它能有什么秘密,你不知道吧,而且這個動人的秘密還隱藏了幾十年的時間哩。
1931年酃縣八都區(qū)東坑鄉(xiāng)有個婦女委員姚玉蓮,從區(qū)上參加擴紅動員會議回來,便來到其未婚夫黃林盛家。因為他們的婚期已經(jīng)確定,男方家里也是窮人家,但黃林盛的父親堅持還是要在兒子新婚的房間里添置幾件新家具。這不,他們家正乒乒乓乓地在趕制結(jié)婚用的床鋪、衣柜呢。
姚玉蓮把黃林盛喊到屋背柑子樹邊說:“區(qū)上開會啦,是擴紅的事,我想與你商量一下,結(jié)婚后你就參加紅軍去,要得不?”
“我是長子,我走了,家里就……”黃林盛感到有些為難。
“我不是嫁到你家里來了嗎,家里的事我會承擔,你放心?!币τ裆徱婞S林盛還在猶豫不決,繼續(xù)說:“我是鄉(xiāng)里的婦女委員,連你的工作都做不通,我怎么去動員別人?我倆不是在區(qū)里表演過《送郎當紅軍》嗎,還是演唱中那句話:‘你不當紅軍,我不嫁給你’?!?/p>
黃林盛拉著姚玉蓮的手笑著說:“我是試試你,看你是不是當真舍得我去?!币τ裆忬@喜地親了黃林盛一下,轉(zhuǎn)身就跑了。
姚玉蓮把黃林盛參軍的事向區(qū)委作了匯報,區(qū)委決定抓好這個送郎當紅軍的典型。
黃林盛結(jié)婚那天,區(qū)委組織一班人,敲鑼打鼓把姚玉蓮送到黃林盛家,雖然場面不大,倒也非常熱鬧。在婚禮上,區(qū)委書記還要他倆又當眾表演了一次《送郎當紅軍》。
入夜賓客散去,滿臉紅暈的姚玉蓮還在輕聲哼著《送郎當紅軍》的曲調(diào),黃林盛望著姚玉蓮說,我有個想法,想把《送郎當紅軍》的歌詞寫到衣柜背面,也算是我倆結(jié)婚的一個紀念。
“要得,革命勝利后我們再搬過來公布給大家看?!币τ裆徴f。
黃林盛找來筆墨,又移開衣柜,在衣柜背面動手書寫起來:
蓮:送郎當紅軍,勇敢向前進,殺土豪斬劣紳,一個不留情。
盛:阿哥當紅軍,老妹要小心,家中大小事,全靠你擔承。
蓮:軍閥國民黨,工農(nóng)的敵人, 阿哥上前線,家里你放心。
盛:阿哥打勝仗,老妹在后方,革命大勝利,阿哥就回鄉(xiāng)……
寫完,兩人又唱了一遍,然后將衣柜移回原處。正因為衣柜背面緊靠著墻壁,國民黨反動派多次到黃家搜查,也沒有發(fā)現(xiàn)衣柜背后寫有紅軍宣傳標語的秘密。
1934年10月,已經(jīng)是連長的黃林盛隨主力紅軍長征北上抗日,在搶渡湘江時不幸犧牲。姚玉蓮卻不知情,她茹苦含辛帶著兒子阿牛在風風雨雨中等待黃林盛勝利歸來,等啊等,等到1951年,等到的卻是一張《革命烈士證》。
姚玉蓮在悲痛中才記起那陳舊不堪的衣柜背后還留有他們新婚之夜黃林盛親筆書寫的《送郎當紅軍》。她要阿牛叫來幾個年輕人把衣柜鄭重其事地送到了鄉(xiāng)政府。據(jù)說這是酃縣在解放后搜集的紅軍標語中唯一一件寫在衣柜上而且還是以唱詞形式出現(xiàn)的紅軍標語。
牌匾上的標語
牌匾一般是民間饋贈給有身份地位或有善舉的名人,而且都帶有歌功頌德的性質(zhì)。所送牌匾一般是懸掛在祖屋正廳上面,來客都能看得到,按時下的口氣講,就是宣傳面廣影響較大。
1931年3月,酃縣江灣村的江芳成準備將60大壽與討兒媳婦兩套鑼鼓一齊打,兩起喜宴一齊辦,圖個好事成雙,雙喜臨門。
說起這個江芳成,不僅家財豐厚而且兼任民團團總,還是什么縣里的參議,的確是個有錢有勢有身份的人物。他有4個女兒,第5個才是個男兒。這個男孩年正20歲,討媳婦的就是這位少爺。
這個江芳成在江氏家族中還是個族長,對本族中人還會施些小恩小惠,民憤不大,是一個可以爭取利用的統(tǒng)戰(zhàn)對象。但江灣村三面臨水,一面是峭壁,加上江芳成手里還有10多條槍,共產(chǎn)黨領導的赤衛(wèi)大隊有好幾次計劃打進去籌點糧款,都沒有成功。
中共第三區(qū)委得到江芳成準備大擺酒席的消息,準備利用這個時機派人進村去,一來偵察地形,二來敲山震虎。
辦喜事的這一天,江灣村張燈結(jié)彩,鼓樂齊鳴。除雅座外江氏祠堂前坪還擺了60張八仙桌。村前碼頭船來船往賓客云集。
這時只見一支隊伍,敲鑼打鼓,前面還有兩人抬著一塊蓋著紅綢的牌匾往河岸邊走來。停在樹陰下的一艘大船急忙靠了上來。不一會,船到村頭,鞭炮響,鼓樂鳴,理客的執(zhí)事把這行人引到江氏宗祠前,只見江芳成拱手作禮,來客雙手掀起紅綢,醬底襯托起金黃色的4個大字“江濃芳劌”。4個大字下面還有一些小字,來客大聲念道:“江老善人,濃厚鄉(xiāng)情,芳名傳世,劌琢器成?!迸?,原來是一首嵌名詩,把“江芳成”嵌入詩內(nèi)。從詩的意思上看也是贊揚稱頌的含義。江家大喜,命人懸掛于正廳上面。
誰知一個多月之后,一團丁來到祖屋,抬頭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只見牌匾上只剩下大小4個字“工農(nóng)萬歲”。江芳成趕到一看氣得臉色鐵青,急命人取下當柴火燒。
這件事很快在江灣村傳開了,有人說這是天意,老天爺也在幫助共產(chǎn)黨,要不是天幫忙,那牌匾上為什么會只剩下“工農(nóng)萬歲”這4個字呢?
江芳成也感到納悶,但通過這件事后他認為“有老天相助的共產(chǎn)黨得罪不得”,也開始暗中與共產(chǎn)黨接觸,不僅資助錢糧而且還接納過紅軍傷病員到江灣村療傷。
那牌匾上的字為什么會變化呢?其實很簡單,區(qū)委在請人做牌匾時,4個大字中含有“工農(nóng)萬歲”的筆畫都用雜木雕成,用釘子釘牢,其他筆畫和小字就用泡木刻好再用糨糊粘好,再涂上油漆,表面上并無異樣。但時間一長,泡木膨脹,糨糊回潮,那些泡木筆畫脫落,當然就只剩下用雜木雕的、釘子釘?shù)墓P畫,凸現(xiàn)出“工農(nóng)萬歲”4個字。
這塊會變化的牌匾聽說被人藏了起來,可一直沒找到下落,但這個牌匾變化成紅軍標語的故事卻一直流傳下來了。
夾衣中的標語
全國解放后的1952年春節(jié)前夕,酃縣石洲青石村一位革命烈士遺屬向縣人民政府烈軍屬慰問團的領導拿出一件陳舊襤褸的夾衣。烈士家人用剪刀小心翼翼剪開麻線,把罩在外面的粗布去掉,只見里面已經(jīng)泛黃的白布里子有5個暗紅色的字:“蘇維埃萬歲!”
這又是一個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這件夾衣的主人公是張自興烈士,1929年,已經(jīng)是40歲的中年漢子張自興,毅然離開家庭投身革命。因為他讀過幾年私塾,1930年安排擔任石洲區(qū)政府秘書。1931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擔任石洲區(qū)委書記。這年12月他被選為酃縣蘇維埃政府主席。1932年5月,張自興親自帶領縣政府的干部和赤衛(wèi)中隊去打土豪籌糧餉,在上七都(今策源鄉(xiāng))蒲田村與敵人遭遇。敵眾我寡,張自興決定率一個班阻擊敵人,掩護同志們撤退。在戰(zhàn)斗中張自興的雙腿負重傷昏倒在血泊中,不幸被敵抓獲。
敵人抓獲張自興后,開始企圖誘降,見張不從,就轉(zhuǎn)用酷刑折磨。張自興知道為革命捐軀的時刻到了,但擔心酷刑后過度昏迷,不小心流露黨的秘密,于是毅然咬斷舌頭,并用手指蘸著鮮血在夾衣白布里子上寫下了“蘇維埃萬歲”5個大字,以明心志。
敵人殺害了張自興。黨組織通過關系請群眾代為裝殮和安葬烈士的遺體。就在裝殮之中發(fā)現(xiàn)了夾衣里層用鮮血書寫的紅軍標語。群眾便收了這件夾衣并轉(zhuǎn)交給了烈士的親屬。烈士的親屬秘密收藏20年,終于將這件當年張自興用鮮血書寫的紅軍標語交給了人民政府。
當然,標語背后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由于篇幅有限,筆者只能介紹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