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過程防止流于形式
教育為實現“中國夢”助力
強化過程防止流于形式
主持人提示:在中國夢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主題教育如何不流于形式,如何喚醒每個學生的夢想,讓個人夢想和“中國夢”緊密融合?
江蘇省口岸中學副校長周海林:我認為,要改變過去主題教育習慣于轟轟烈烈搞活動的陋習,應該將德育的“鹽”溶于水;而不是因為人需要“鹽”就讓我們的學生“吃鹽”。作為學校校長,應該從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的角度來開展“中國夢”的主題教育,像劉利民副部長所說的那樣,組織好課堂教學,讓中國夢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強化中學生人生規(guī)劃的設計和引領,加強對學生“即時即事”的發(fā)展性指導,著力開發(fā)合乎校情和學情的主題教育校本課程,充分挖掘各學科中的知識點,進行中國夢教育,特別是在政治、品德、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教學過程中,結合政治經濟理論、中華傳統(tǒng)文化、歷史事件、國情狀況、國際競爭等內容,有機滲透“中國夢”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中國夢的內涵、實現“中國夢”的機遇以及每一個國民的素質要求,真正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和民族利益緊密相連。這樣,讓中國夢教育進入學生的生活,進入學生的學習過程,進入學生的心靈。這樣的教育,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之源。
江蘇省江陰市文林中心小學校長華濤:學生們都在忙競賽,不少學生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競賽。這種投入未必出于熱愛,只是因為競賽可以讓他進“四大名校”,可以保送好大學。為什么要學習?孩子們很茫然。為什么要讀書,有學生反問,不讀書干什么?這讓教育工作者有些擔憂。如果我的孩子對生命的理解停留在這樣的層面,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我校經常組織講座、討論,讓每個學生找一找人生的坐標,通過游戲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職業(yè)價值觀,通過職業(yè)測試量表幫助學生進行專業(yè)選擇。理想教育,首先是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存在環(huán)境,設計自己的人生,思考度過怎樣的一生。很多學校都在進行理想教育的探索,但不少還停留在學業(yè)、專業(yè)、職業(yè)選擇的層面。其實,可以看得更遠,研究生命成長的規(guī)律,用真正對孩子有幫助、有觸動的方式,引導孩子從生命的角度去規(guī)劃人生,讓理想教育真正落地。
上海市江寧學校校長吳慶琳: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學校精心設計了“童眼看中國”活動方案。對低年級的學生,在美術課、勞技課中滲透,鼓勵孩子尋找身邊的美;對中年級,開展小型的探究活動;對初中生,則讓每個學生給十年后的自己寫一封信,在預見未來中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理想教育不是開個班會,搞幾次課外活動,要關注每天的8節(jié)課、9節(jié)課中,教師在教些什么。中國夢要融入學習、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觀,滲透進學生成長的每個進程。這就需要教師全員動員,把每個學科的德育資源發(fā)掘出來,融合在一起,傳遞給學生。教材、課程不是缺乏理想教育,而是技術至上、技能第一的傾向,把學科豐富的德育資源湮沒了。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更是情感、價值觀的熏陶。理想教育是所有學科老師的天職。改變“育分不育人”現狀,將學科本身教育人、滋養(yǎng)人的財富挖掘出來,以學科資源為核心,所有學科各司其職,才能培養(yǎng)有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
安徽省宿松縣宿松中學校長高松:很多年輕人甚至少年兒童沒有夢想,因為社會和家長都叫他們不要做夢,只是以總分為唯一挑選和獎勵的標準,沒有鼓勵孩子追求一輩子的幸福和更高的目標。社會對于教育的一些理解也是膚淺的,對教育的預期很狹窄,我們的家庭教育也有問題。很多華人家長把孩子上大學這個關卡變成了其本人作為家長的畢業(yè)節(jié)點,認為孩子只要讀了大學,家長就畢業(yè)了,所以有的家長給孩子定的目標其實很低,沒有鼓勵孩子追求一輩子的幸福和更高的目標。社會和家長的問題,給中小學和大學帶來極大的壓力,在這樣的壓力下,學校進行很多改革都面臨困難。
教育為實現“中國夢”助力
主持人提示:教育具有先導功能、引領功能。教育現代化處于現代化目標的優(yōu)先位置,對全面現代化有引領的作用。
上海市江寧學校校長吳慶琳: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是經濟發(fā)展、國家繁榮的最好途徑和基礎,尤其是對世界人口大國而言,它還是成為世界強國的基本條件和最好途徑。21世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紀,同時也是中國現代教育發(fā)展、人力資源開發(fā)的黃金時期。我們將加快從世界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世界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只有中國人口不斷現代化,人力資本不斷躍升,創(chuàng)造力不斷釋放,我們才能說“中國人口眾多是一件極大的好事”。人口不再是發(fā)展的沉重包袱,而是發(fā)展的最大源泉;不再是發(fā)展的制約中國的劣勢,而是發(fā)展的最大優(yōu)勢;不再是發(fā)展的負債,而是發(fā)展的最大資產。教育對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都具有支撐作用。
教育具有先導功能、引領功能。教育現代化處于現代化目標的優(yōu)先位置,對全面現代化有引領的作用。對于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而言,教育也是成為世界強國的基本條件。教育對于人才培養(yǎng)的作用具有時間上的延后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人力資本培養(yǎng)基礎的教育必須先行。因此,教育必須始終處于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優(yōu)先發(fā)展的地位。教育優(yōu)先符合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內在客觀規(guī)律。教育需要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和人力資源保障,教育需要為國家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提供根本動力。教育現代化對全面現代化具有引領和支撐的作用,教育現代化是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根本前提。中國目前已經是教育大國,但還不是教育強國,內部發(fā)展還很不均衡,教育質量還有待提高,與發(fā)達國家的教育現代化水平相比仍有相當的差距。
安徽省宿松縣宿松中學校長高松:只有國家、社會、學校鼓勵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每個青少年才能積極地找到愿意做的事情。
學校要接受一定的社會監(jiān)督,比如說,在有理事會、董事會監(jiān)督的情況下,自行確定希望在哪些方面辦出特色,希望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為了這些目標,學校自主決定開哪些課程、怎樣授課、學生怎樣選課。學校學位的名譽、社會認可度,由學校自行掌握。這樣可以在實現學校自主辦學的同時,讓學校師生更有責任心,也可以顯示出國家對學校的信任。
我希望社會能夠真正建立起信任,人們能夠互相尊重。這就意味著,對于社會成員的多樣性,比如從事各種職業(yè)、追求不違法的各種各樣的個人幸福,人們都覺得有趣,都覺得值得推崇,而不是持有單一的價值觀。
我也希望,學校能夠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因為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能在同一個標準下做得最好。如果有多種評判標準、多種出路,能做得好的人就有更多。教育要帶動社會,不要經常抱怨,而是要鼓勵每個人都要樂觀、有信心,希望我們的老師如果發(fā)現學生的弱點,只需要提醒,不需要經常打擊學生,應該鼓勵學生用特長在社會上做出不同于他人的貢獻。
如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把握住自己?廣大學生應該相信自己、尊重自己。不管做什么職業(yè),無論是小學教師、還是工廠的技術員,只要你喜歡,好好地做事,就能夠為社會做貢獻換取你在社會上的立足之地和實現個人價值。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追求你認為的幸福夢想。
孩子本來就是有夢想的。給他們更多接觸社會、體驗生活的時間和空間,激發(fā)孩子的社會責任感,他們的夢才能做得比較大。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什么是好學校,什么是好學生,從觀念到做法都需要一個徹底的改變。夢想教育不能“行政化”“三分熱”,淪為“政績工程”。離開基本的公民教育,離開自主辦學,夢想就是空談。學校管理、建設、課程設置等一系列制度都應轉變。夢想教育需要教育者有感情、有方法,適應各個學段孩子的特點,開門辦學,鼓勵學生接觸自然、社會各個層面,培養(yǎng)文化判斷力。每個教師都是中國夢的參與者和實踐者。校長、教師有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才有滿腔熱情、充沛精力和無窮智慧,創(chuàng)造適合青少年的理想教育方法。這當中,需要教育和教育者做的改變很多。盡管難,但總要一步步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