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失敗時都會感到暫時的無助:有的人可能被心理的旋風擊倒,覺得悲哀,前途一片黯淡,無法積極地去做好任何事情;而有的人可以立刻從跌倒中再爬起來,所有無助的癥狀在短時間內就消失了;有的人幾個禮拜甚至幾個月還是垂頭喪氣的。這是暫時喪志和長期沮喪的最重要差別。因為人際關系問題、學習壓力問題和就業(yè)問題,導致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存在心理障礙如焦慮、自卑、自我評價低等,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地解決,最后可能會演變成嚴重的心理問題,如神經癥和抑郁癥。神經癥和抑郁癥重在預防,如果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大學生的焦慮、自卑情緒,消除大學生的消極心理,培養(yǎng)他們的積極心理,那么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抑郁癥和神經癥的發(fā)生。
不同解釋風格分析
解釋風格理論 當面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不好的事情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有對原因的習慣性看法,稱為個人特有的解釋風格。永久性和暫時性、普遍性與特殊性、人格化和非人格化是用來解釋為何某一件好的或者壞的事情會發(fā)生的三個重要方面,通常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是將壞事情發(fā)生的原因解釋為永久性的、普遍性的、人格化的為悲觀者,一是將壞事情發(fā)生的原因解釋為暫時性的、特殊性的、非人格化的為樂觀者。
第一,永久性和暫時性。最容易患抑郁癥的人認為,壞事情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原因是會永久存在的,既然永久存在,壞事情就會不停地發(fā)生。悲觀者將他們的失敗,遭到拒絕以及遇到的所有他們認為不好的事情都理解為“永遠”或是“從不”。他們相信,造成事情的原因會繼續(xù)下去。永久性的原因會影響它對時間的影響作用。相反,從挫折中爬起來和抗抑郁者則相信,壞事情發(fā)生的原因只是暫時的。他們將失敗的原因限定在一定的范圍,比如“有時候”“最近”“暫時”,相信造成事情的原因是可以改變的或是過渡性的。
第二,普遍性和特殊性。悲觀者相信造成失敗的原因是普遍的,相信一件事情的失敗會影響生活中的其他事件。將困難災難化,當他們僅在一方面失敗時,就會完全放棄。普遍性的維度會預測事情對他們一生中的其他許多事情的影響。而樂觀者認為造成的原因只會影響特定情況。
第三,人格化和非人格化。解釋風格還有第三個維度,那就是人格化,即決定是誰的錯。當失敗時,可能是自己的錯(人格化),也可能是其他人或是環(huán)境(非人格化)。當壞事情發(fā)生時,經常習慣性地責怪自己的人,對自己的評價比較低,容易自卑、焦慮。而當壞事情發(fā)生時,怪罪他人或者環(huán)境的人,對自己的評價比較高,比較自信,當然更喜歡自己。
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同解釋風格的結果 1998年,馬丁·塞利格曼等人認為悲觀和樂觀的不同在于解釋風格,并把解釋風格分為兩種:樂觀解釋風格和悲觀解釋風格。樂觀解釋風格將消極事件歸因于外部的、暫時的、具體的因素,將積極事件歸因于內部的、穩(wěn)定的、普遍的因素;悲觀解釋風格將積極事件歸因于外部的、暫時的、具體的因素,將消極事件歸因于內部的、穩(wěn)定的、普遍的因素等。
當遇到不好的事情,比如當遇到考試失敗的時候,悲觀者會認為是自己太笨造成的。這是人格化的歸因。因為“笨”屬于智力問題,而智力是受遺傳控制的,是沒有辦法去改變的,是永久性的;而且太笨不僅會造成考試失敗,也會造成人際交往、就業(yè)方面的失敗,是普遍性的。容易抑郁的人找到的原因是最可怕的,他們把注意力集中于問題的最永久性的、最人格化的、最普遍的一個因素上。長期這樣就會造成悲觀者沒有價值感、自我評價低、自卑、焦慮、無助。他們認為,不論自己怎么努力,都不會改變現(xiàn)實的情況。當悲觀者真正相信沒有任何事情會轉好時,就會放棄,不再繼續(xù)嘗試,失望就會繼續(xù)。但是,樂觀者對上述問題卻可以正確歸因,進而可以采取行動來改善事情的進展。當遇到考試失敗的時候,樂觀者通常解釋為這次題目太難或者是運氣不好,他們容易責怪別人、壞境、運氣,而不會責怪自己,因此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很高。很自信的人更容易發(fā)揮出自己的潛能,比悲觀者更容易成功。
消解心理障礙的策略
學習ABC理論,認知自我 艾伯特·埃利斯與阿倫·貝克共同建立了認知療法,發(fā)展了ABC模式,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不好的事可能是任何負面的事件,例如:不愉快的假期,與要好的朋友吵架,心愛的人離去等。C(consequences)代表后果,不愉快的事件之后的感覺和行為。時常,看起來好像不愉快的事情立即且自動產生的后果,但是埃利斯認為想法B(beliefs),即對不幸事件的看法與解釋,才會引起某種特殊的后果。因此,要改變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最根本的就是要改變自己的想法;要學習ABC理論,認知自我,學會正確地評價自我,給自己一個健康心理的歸因技巧。
捕捉負面的自動思維,改變解釋風格 既然難過、沮喪這些負面情緒不是由于不好的事情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人們對這些事情的解釋造成的,那么當他們悲傷、難過的時候,就要停下來想一想剛才腦子里閃過的想法,通常這些想法是依據(jù)他們的思維習慣產生的,而且不太能被感知到。但正是因為這些想法,才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情緒和行為。這些想法,就是所謂的自動思維(如B):
A(不好的事情):朋友沒有回我的電話。
B(想法):他們討厭我了,別人肯定會感覺我特煩。
C(后果):我的心情變得非常糟糕。
其中,沮喪、難過的心情,不是因為“朋友沒有回我電話”這件事情,而是因為對這件事情所做的解釋“他們討厭我了,別人肯定會感覺我特煩”。如果人們要改變自己的情緒,那么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錯誤的解釋風格。
對自動思維進行評估 自動思維在大部分情況下都不一定就是正確的,只不過因為這些想法是自己對自己說的話,就會認為它是正確的。
A(不好的事情):一個好朋友沖我發(fā)火,并說討厭我。
B(想法):是我不好,以后我再也交不到朋友了,我做任何事情永遠都是失敗的。
C(后果):我非常沮喪。
在這個例子中,解釋是永久性的:以后再也交不到朋友了。解釋是普遍性:我做任何事情都是失敗的。解釋是人格化的:這是我的錯,而不是別人的錯。
通常情況下,造成失敗的原因是復雜的,但是多半情況下,悲觀者把錯誤的原因只歸結到自己的身上,這樣使他們感覺自己沒有價值。所以,應該引導悲觀者去想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造成失敗的其他原因。因此,大學生要根據(jù)解釋風格的三個方面對B(想法)進行評估,可以從三方面對這個想法進行正確評估:(1)此想法是永久性的還是短暫性的?(2)此想法是普遍性的還是特殊性的?(3)此想法是人格化的還是非人格化的?
反駁自己的自動思維,學會找出更正確的解釋 解釋風格三個維度中的每一項解釋,不是永久的就是暫時的,不是普遍的就是特殊的,不是人格化的就是非人格化的。既然悲觀者找到的原因是永久的、普遍的、人格化的,那他們也可以學著去看待引起不好的事情發(fā)生是暫時的、特殊的、非人格化的原因。當他們用暫時的、特殊的、非人格化的解釋風格去代替永久的、人格化的、普遍的解釋風格的時候,他們的情緒就會改善;很多不好的事情不會影響他們的心情,或者即使不好的事情影響他們的心情,他們沮喪、難過的時間也會在很大程度上縮短。
如對于考試失利的問題:如果把原因解釋為自己太笨,就會放棄努力,不再嘗試;如果解釋為自己努力不夠、學習時間太少,就會越挫越勇,更加有信心去準備考試。悲觀的學生要反駁自己的自動思維,找出暫時的、外在的、非人格化的原因:一般影響考試失利的因素有很多,這次考試失利可能是自己努力不夠、復習時間太少導致的,是可以通過增加學習時間來改變的,這樣就有信心地去迎接下一次考試并爭取勝利。
用解釋風格理論的三個維度來分析大學生對失敗和挫折的詮釋,對消解大學生心理障礙是大有益處的。為什么有的人失敗一次就會放棄努力,為什么有的人越挫越勇,主要的原因就是解釋風格的不同。只要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心理某些障礙是認知有錯誤,就是一個比較好的開始。教師要針對學生不同的心理問題,根據(jù)解釋風格理論,提出消除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對策,幫助學生學會捕捉自己負面的自動思維,對自動思維進行評估,反駁自己的自動思維,找出更正確的解釋,從而消解大學生產生的消極心理,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