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娃
〔關鍵詞〕 感恩教育;教材資源;教學活動;課外實踐;
知恩;報恩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05—0087—01
感恩教育屬于德育的范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感恩教育就是教人學會感謝他人的付出,并自覺地回報他人和社會。感恩教育也叫感激教育,包括愛心教育、生活教育、勞動教育以及為人處事教育。
一、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進行感恩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感恩教育資源,感恩教育內容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等。要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實現(xiàn)德育目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尋找感恩教育的切入點,使學生在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培養(yǎng)自身的感恩之心,提高道德素養(yǎng)。
感恩教育,必須要讓學生知恩,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獲取信息,懂得知恩。表現(xiàn)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寫景的記敘文或說明文,教材中有許多挖掘大自然之美的佳作。如《自然之道》告訴我們不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寫人記事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特點或事件的意義,感知父母之恩、社會之恩、祖國之恩。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中親情的力量會使人堅定和勇敢,親情的力量會使人產生信任和期望;《江總書記來我家》和《小珊迪》兩篇課文,通過對比,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不均、人情冷落,而社會主義社會的總書記竟能頂風冒雨親切慰問災區(qū)的群眾。生活在這樣的社會里,學生的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二、充分利用教學活動進行感恩教育
語文課程豐富的內涵體現(xiàn)在文質兼美的課文當中,因此對課文內涵的挖掘是進行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每一篇課文蘊涵的感恩內容不同,結合每一篇課文施行的感恩教育也會不同。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要根據(jù)課文的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感恩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在教學《平分生命》時,讓學生分角色體驗,在贊賞中感受給予的快樂。在教學《鳥兒的偵察報告》時,要抓重點句感悟語言文字所蘊涵的那一份保護生命、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震撼和感動,激起學生對生命的珍愛。
感恩教育的課文適宜在朗讀中體會感激之情,在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的重點放在直接抒發(fā)感恩情感的語段和突出人物特點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段,在朗讀中體會人物的崇高。景物描寫細致的語段,要在反復的朗讀中深入意境,體驗大自然的美,激發(fā)敬畏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如《山雨》要抓住描寫山雨的語段反復朗讀,體會大自然的神奇,愉悅自己的情感。此外,要騰出時間讓學生朗讀全文,鼓勵學生課外多讀全文,把對課文的感悟記錄下來。
三、充分利用課外實踐進行感恩教育
從文本入手,學生已經知恩、感恩,但還要做適當?shù)耐卣?。在課外實踐或家庭作業(yè)中,結合課文內容布置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活動實踐中,真正懂得感激父母、感激學校、感激社會、感激祖國和感激大自然,這樣也能使新課標“語文教學生活化”的要求落到實處。
1.開展“小練筆”活動。讓學生通過表達心聲,把情感升華到報恩和施恩的層面。如學習了《西湖的“綠”》,以“我為西湖的‘綠做貢獻”為話題,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
2.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感恩之情。學習了《爸爸和書》和《可貴的沉默》兩篇課文,學生感受到了文中的父母為子女的成長付出的代價,在請學生談體會時,學生紛紛表示要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以“回報父母”為主題的感恩活動,以家庭作業(yè)的形式布置給學生,讓學生付諸于行動,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愛,或回家給父母端一杯水,或幫助父母打掃一次房間,或為父母洗衣服等。通過點點滴滴的小事,學生真正體會到家長、老師以及社會的關愛,懂得對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對身邊人負責。
感恩既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涵,也是提高學生品德修養(yǎng),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學內容。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感恩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知恩、感恩和報恩,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在抓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使學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樂生活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