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武
〔關鍵詞〕 多種藝術;繪畫;音樂;
戲??;電影;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
05—0057—01
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除了挖掘和探討語文教學內部的“興奮點”,引進多種藝術輔助教學也是一條有效途徑。因為語文教學以語言文字、文學作品表現(xiàn)美和性情,而美術以線條、明暗、色彩、造型等表現(xiàn)美和性情,音樂以旋律、舞蹈等表現(xiàn)美和性情,戲劇和電視電影以動畫和故事情節(jié)表現(xiàn)美和性情,它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相通的。
筆者經常嘗試以下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引入繪畫藝術,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給課文配圖,學生能從中獲得美的愉悅和思想啟迪,既鍛煉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又使學生受到課文內在美的教育。因為配圖過程包含了學生的個性氣質與文化修養(yǎng),最能體現(xiàn)學生的審美情趣。
筆者除了自己給課文配圖作示范,更多地鼓勵學生給課文配圖,這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繪畫能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初步體會作者的感情,到引起感情的滲透,再到感情共鳴的深化,逐步進入情景并顯現(xiàn)于筆端。筆者經常要求學生,把古典詩歌中的描寫的山、水、人、物,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用線條、色彩等表現(xiàn)出來。在學習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筆者和幾位學生合作作畫,把理解語言文字與認識事物巧妙結合,加強了協(xié)作,對提高語文課堂吸引力很有作用。
二、引入音樂藝術,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自古以來,文學與音樂就有著不解之緣。在語文中引進音樂,符合心理學中的暗示原理,使音樂成為課文內容的一部分,將音樂、語言、感情等諸多因素融為一體。配樂朗讀是筆者在教詩歌、散文時常用的方法。這種方法超脫于一般的語文教學,陶冶情操,美化心靈,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輕聲跟讀,在吟誦、體驗、品味、欣賞中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與記憶。
筆者在講《孔雀東南飛》中有選擇地插入《梁?!菲?,讓學生進入課文,身臨其境,讓其喜、怒、哀、樂與文章的節(jié)奏相應和。在上《琵琶行》一課時,首先提供了一段優(yōu)美而凄婉的琵琶曲,然后在琵琶曲的伴奏下,深情地朗誦這流傳千古的名篇,當讀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時,許多學生都表情沉重,憂從中來;當讀到最后“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時,琵琶哀婉的旋律與詩人悲人自悲的詩句融為一體,很多學生淚水潸然,真真切切地領悟到了白居易、琵琶女那種淪落天涯的感傷。
三、引入戲劇藝術,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根據(jù)課文情節(jié),模仿人物神態(tài)、語言、動作分別扮演課文中的角色,排成課本劇表演。這樣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都進入課文內容的理解之中,這比單純由教師講解活潑多了,學生喜聞樂見,效果良好。
課文中戲劇篇目如《竇娥冤》《長亭送別》《陳毅市長》等,都可以讓學生自編、改編、自演,不僅使課文富于立體感,更重要的是學生直接參與,得到親身體會。在排演中,學生要對人物性格、故事情節(jié)反復研讀,分析揣摩,不斷接近人物形象的內心和思想感情,還要思考如何用身體語言表現(xiàn)出來,而且表現(xiàn)得更好,這些都需要一番磨練。實踐證明,學生通過表演,產生了強烈的情感變化,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還感受到了各種情感對心靈的撞擊;通過表演,把緊張的學習與輕松的娛樂融為一體,把厭煩的心理轉化為愉悅而積極的動力。
四、引入電視電影藝術,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隨著電化教學和網絡技術的普及和推廣,教師可充分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幻燈、錄像等),把聲像俱全、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帶入課堂,讓語文課堂能突破時空,擴大容量,增強教材的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使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形,讓教學對象活起來。
筆者在上《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播放電視劇《紅樓夢》相關片斷,引導學生從人物、情節(jié)、服飾、美術等多方面賞析,對文學藝術進行再創(chuàng)造,領略其中的愉悅;在學習經典大片《泰坦尼克號》時,給他們講解蒙太奇的手法、倒敘在影片中的運用、人文精神的凸現(xiàn)、人類情懷的關注等等,從而培養(yǎng)他們愛看大片、會欣賞大片的習慣,提高審美情趣,從中受到感性與思想的教育。
總之,語文課本包羅了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電視等方面的藝術,但語言屬于第二信號系統(tǒng),不具有直觀性,引入其他藝術形式,可以更好地彌補這一局限,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提高了語文教育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