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一放寒假,初一學生家長王寧就已經(jīng)“扔”出了小一萬元,“唉,還不是為了孩子。”“數(shù)學班、英語班都是小班授課,收費都不便宜。”這還不夠,王寧盤算著過兩天再給孩子報個語文輔導班。在他眼里,為了不給孩子留下什么遺憾,“投資”再多也得投。 但他有一肚子的抱怨:“原本可以在課堂上學透的知識,非逼著你在收費的課外機構(gòu)反復學、超前學,這不是一種浪費嗎?”(據(jù)《光明日報》報道)
補課是當前中小學一個揮之不去的魔咒,每年到寒暑假期間,總要被媒體拿出來炒作一番,教育行政部門也是每年習慣性地發(fā)發(fā)文件,學校和教師還是老一套——文件歸文件,課照補不誤。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不能全怪學校和教師,因為作為教育一線人員,上面的評價標準放在那里,如果不補,學生的考試成績比不過其他學校時,校長以及教師就會受到“牽連”——職務得不到晉升,待遇得不到提高,也得不到“社會的認可”。
應試教育下的評價體系和社會大眾盲目而功利的學習觀,滋養(yǎng)著“補課”這顆大樹日益枝繁葉茂,在這顆大樹下乘涼的人也是越來越多。為了不讓學生輸在起跑線上,為了讓孩子多學一門藝術,為了讓學生提前學習課程……在這些亂七八糟為孩子好的美麗借口下,補課成為學生和家長必須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