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梅
郭靖,大俠是這樣煉成的
郭靖,在金庸小說的眾多男性角色中可以說是資質(zhì)最差的一個,他不像張無忌那樣出身武林世家,靠自己的領(lǐng)悟便可練成一身縱橫天下的九陽神功;也不如段譽那般天資聰穎,即使是高深如六脈神劍的武功,也只需要旁人稍加點撥便可小成;連較為愚笨的虛竹,似乎也比他聰明多了。然而正是這么一個四歲才會說話的傻小子,憑著一顆善良樸實的心,贏得了古靈精怪美麗絕倫的黃蓉的愛情,然后不但練成了一身卓絕的武功,還成為受人景仰的一代大俠。在金庸先生的筆下,郭靖是個完美的人,他對父母孝,對國家忠,對愛情貞,對朋友義,對子女愛。郭靖的一生,無論是婚姻還是事業(yè)都經(jīng)營得相當(dāng)成功。他一生為國為民,成為一位以天下為己任的俠之大者,被萬民稱頌。
郭靖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大俠,黃蓉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黃蓉之于郭靖,就像伏特加之于魚子醬,有了其中的一方才能將另一方的特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正是黃蓉的聰明可愛使郭靖墜入情網(wǎng),從而使兩人心意互通,性格互補,這才造就了郭靖的完美人生。二人初次相遇時,黃蓉一身小乞丐打扮,偷肉包子被抓。郭靖不知其乃女兒身,但是同情她的遭遇,“請”她大吃一頓,又以寶馬相贈。這對因父親的冷漠而離家出走的黃蓉來說,對郭靖心生好感是很自然的,因而有了她后來數(shù)次救郭靖于危難之中的舉動。而當(dāng)郭靖第一次看到黃蓉女兒打扮時,“突然身后有人輕輕一笑,郭靖轉(zhuǎn)過頭去,水聲響動,一葉扁舟從樹叢中飄了出來。只見船尾一個女子持槳蕩舟,長發(fā)披肩,全身白衣,頭發(fā)上束了條金帶,白雪一映,更是燦然生光。郭靖見這少女一身裝束猶如仙女一般,不禁看得呆了。那船慢慢蕩近,只見那女子方當(dāng)韶齡,不過十五六歲年紀(jì),肌膚勝雪,嬌美無比,容色絕麗,不可逼視。”金庸不直接描寫她的裝束,而是先從一聲輕笑開始寫起,一個清新脫俗的女子就映入了眼簾,這和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王熙鳳的出場頗為相似——人未到,聲先聞。至于郭靖,他只能結(jié)結(jié)巴巴地說:“好看極啦,真像我們雪山頂上的仙女一般?!钱?dāng)然。蓉兒,我跟你在一起,真是……真是……真是歡喜?!边@幾句話,是一個初次陷入情網(wǎng)的男子的再正常不過的反應(yīng)。用一見鐘情來形容他倆,一點也不為過。自此之后,靖哥哥與他的蓉兒開始了他們美好的愛情之旅,無論何種壓力和險境都沒能將二人的心分隔,直到襄陽城破之日,夫妻雙雙殉國。
說來也怪,一個如此俏麗又如此鬼靈精怪的女子,怎會愣是看上了郭靖這個呆頭呆腦的傻小子呢?那是因為黃蓉深知,很多看似完美的愛情雖然轟轟烈烈,可以令人迷狂眩目于一時,卻很難花開不敗于一世,對方的真情和品行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則都在其次。所以,黃蓉寧可要一個既不風(fēng)流又不倜儻的“呆”女婿,也不要一個甜言蜜語的俏郎君。她只要她的丈夫能夠始終真心相待,并且有一副寬厚堅實的肩膀,可以讓妻子覺得即使天塌下來他也能擔(dān)當(dāng)。于是,當(dāng)郭靖驀然出現(xiàn)在黃蓉的生命中時,她便幾乎在一瞬間認(rèn)定了這個騎著一匹小紅馬的傻大個就是上蒼為自己送來的另一半,是獨一無二的屬于她自己的“‘紅馬王子”!為了這份愛,黃蓉為郭靖做了所有她能夠做的事——她以獨步天下的美味菜肴作為交換,請洪七公傳授郭靖“降龍十八掌”;她在牛家村的密室為郭靖療傷;她陪伴郭靖冒險盜取《武穆遺書》;她幫助郭靖在成吉思汗軍中立下赫赫軍功;她無怨無悔地襄助郭靖死守襄陽……可以這么說,郭靖之所以能從一介武功低微、名不見經(jīng)傳的傻小子成長為一名武學(xué)造詣高深、為民造大福的大俠士,是因為他幸運地得到了黃蓉的愛和不遺余力的幫助。
正因為得到了黃蓉的愛和不遺余力的幫助,郭靖本身所具備的與他表現(xiàn)在外的傻、土、笨拙和木訥相對應(yīng)的另一面——善良、豁達(dá)和樸實以及他的勤奮和對感情的專一,有了更好的價值體現(xiàn)。他以一個男人應(yīng)有的博大胸襟、責(zé)任感和原則性去契合“為國為民”的實際行動。聰明的黃蓉不會看不到郭靖身上的這些閃光點,同時,也必須看到,郭靖身上的這些品質(zhì),也對黃蓉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在郭黃二人為了阻止完顏洪烈一行人盜取《武穆遺書》而身負(fù)重傷躲入牛家村傻姑家中的密室療傷時,黃蓉怕傻姑露了口風(fēng)便起意要殺傻姑。但想到“靖哥哥不答應(yīng),即使他嘴上不說,我也難受”,于是罷手。這一細(xì)節(jié)體現(xiàn)了郭靖是“郭黃生命共同體”的價值守護神。難道他們不明白兩人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比傻姑有價值嗎?為什么要如此頑固地堅持尊重一個毫不相干的生命的價值呢?黃蓉是“小妖女”,自幼受父親影響,什么仁義道德、正邪是非全不當(dāng)作一回事,如果覺得有人威脅到她靖哥哥的性命,就是十個傻姑她也殺了。但自從與郭靖在一起之后,她就只會起這種念頭,卻斷然不會這么去做了。她知道郭靖不會為了自己去傷害其他人的性命,這是郭靖做人的準(zhǔn)則,是他人生價值的體現(xiàn),而黃蓉為了郭靖心甘情愿地改變了自己本來的價值觀。這種改變本身就是美好的,和世間斑雜的欲念相比,更是高貴的。所以,可以這么說,郭靖的人生因為黃蓉而完美,黃蓉的性格和品行也是因為有了郭靖而豐滿,他們兩個完全是天造地設(shè)的一對,是完美愛情的典范。
郭靖的價值觀不僅體現(xiàn)在他對黃蓉的愛情和他對黃蓉行動的潛移默化上,同時也體現(xiàn)在郭靖對自己存在的意義的深刻的思考上。在《射雕》結(jié)尾處,作為一個武林中人,郭靖發(fā)出了“練武殺人,該是不該?”的自我質(zhì)問。他百思不得其解,抗拒使用武功。他在客店里被人痛毆,在華山腳下被丘處機教導(dǎo),在懸崖邊被梁子翁偷襲,險些送了性命,這些都不能消除他的疑問。甚至當(dāng)最后黃蓉愚弄發(fā)了瘋的歐陽鋒的時候,郭靖竟然也跟著歐陽鋒一起自言自語:“我是誰?”這是一代大俠發(fā)人深省的捫心自問。郭靖是金庸筆下一個真正的英雄,他超越了那些所謂的武林大俠的情與義,有了他自己對人生的嚴(yán)肅思考,并把生活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境界。郭靖后來在洪七公與裘千仞一戰(zhàn)中領(lǐng)悟了善惡的含義,對于善惡,終于有了一個明確的界定。更重要的是,這一切成為郭靖最后死守襄陽的原因所在——他認(rèn)定,天下蒼生的性命比自己的更重百倍,應(yīng)以家國興亡為己任。郭靖有了如此深遠(yuǎn)的領(lǐng)悟,自當(dāng)無愧于一代大俠,一代俠之大者!
諸葛亮與襄陽
襄陽第二次被圍的一天夜里,郭靖帶著楊過出城視察防務(wù),楊過問道:"郭伯伯,你說襄陽守得住嗎?"郭靖沉吟良久,手指西方郁郁蒼蒼的丘陵樹木,說道:"襄陽古往今來最了不起的人物,自然是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當(dāng)年耕田隱居的地方。"諸葛亮,這位“多智而近妖”的一代名相,年輕時就在襄陽隱居長達(dá)十年之久。
說到諸葛亮,人們首先會想到就是這位“千古第一名相”手拿鵝毛扇,身披八卦衣,談笑間,便可令對方“檣櫓灰飛煙滅”。諸葛亮的八卦衣、鵝毛扇便是在隆中隱居時所得:諸葛亮曾在司馬徽處求學(xué),那司馬先生平日以雞叫為時下課,諸葛亮為了多學(xué)點東西便在雞快鳴叫之前喂雞食物,雞便延時鳴叫。不想后來司馬先生得知實情,認(rèn)為他“小小年紀(jì),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shù)欺蒙老師。這是心術(shù)不正,此人不可大就?!睂⑺臅鵁龤Р蛔屗倌?。司馬夫人反復(fù)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jì),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xué)點東西,并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后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xù)讀書??蓻]有書怎么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xué),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而后諸葛亮又作八陣圖,壘陣于奉節(jié)縣永安宮南的長江沙灘上,抵得十萬精兵,將東吳名將陸遜困于其中,若不是諸葛亮的老丈人黃承彥搭救,陸遜必定亡于陣中。而那桃花島上的千株桃花樹便是按照當(dāng)年諸葛亮《八陣圖》遺法所栽,外人不得其要領(lǐng)而入其內(nèi)就如當(dāng)年陸遜般難尋出路,難免困死于其中。
而這鵝毛扇,和諸葛亮的夫人黃月英有關(guān)?!逗鬂h書》載:
亮有妻黃氏,為淝南耆士黃承彥女,發(fā)黃面黑,才德獨優(yōu),亮不嫌丑陋,竟納為婦。南陽人有謠言云:“莫作孔明擇婦,止得阿承丑女。”
而在襄陽民間流傳是另一個版本則是這樣的: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不僅不丑陋,而且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xué)于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并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孔明先生諸葛亮。洞房花燭之夜,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酌饕曺Z毛扇如掌上明珠,每天形影不離。他這樣做不僅表現(xiàn)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便于熟練運用扇上的謀略。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zhàn)月三分鼎,石黯陰云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zhí)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扇不離手的原因。
這兩個典故看來已是頗為有趣,不想在襄陽游玩時聽到另一關(guān)于諸葛亮的典故更有意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guī)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籽不能帶走。據(jù)說這條“規(guī)矩”也是當(dāng)年請葛亮留下來的。相傳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因此凡來隆中做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于是周圍的老農(nóng)都來向他學(xué)習(xí)種瓜的經(jīng)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施肥要用麻餅或香油腳子。更多人來向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籽,所以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眼看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諸葛亮就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籽留下?!彼堰@些瓜籽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nóng)?,F(xiàn)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甜,而那些地方也還遵守那條“吃瓜留籽”的老規(guī)矩??磥磉@諸葛丞相在千余年前就有“優(yōu)生優(yōu)育”,“保護地方特色產(chǎn)品”的觀念和如此先進的“專利”意識,所作所為也確非常人之能為。
在隆中躬耕的十年,是諸葛亮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平靜地躬耕于隴畝之間,蓄勢待發(fā),等待一鳴驚人的機會。無疑,他是心懷大志之人,身處逆境卻有凌云壯志,雖自比管仲、樂毅而懷才不遇,故躬耕田畝;又因躬耕茍活,故不求聞達(dá)于諸侯。他的出仕,并不違反他當(dāng)初“不求聞達(dá)”的初衷,有道是有大志之人,雖能耐寂寞卻不會一輩子默默無聞,其中所蘊含的智慧,便是庸者無法感悟的。
襄陽是一座鐘靈毓秀的城市,于是,金庸先生煞費苦心地安排一位女諸葛亂世中在這里居住數(shù)十年,與三國時的孔明先生遙相呼應(yīng)。這位女諸葛就是黃蓉。那日黃蓉在絕情谷中從處于癲狂狀態(tài)的慈恩(即當(dāng)年的裘千仞)手中智奪被搶去的小郭襄時,一燈大師就不住地連聲贊嘆:“蓉兒,蓉兒,真乃女中諸葛也!”對其聰明、膽識的評價極高。
諸葛亮一生為保全劉備父子的江山耗盡了心血,黃蓉則用她的智慧無怨無悔地輔助丈夫駐守襄陽;諸葛亮精通奇門遁甲之術(shù),黃蓉也從她父親黃藥師那里學(xué)來一身精算陰陽五行的本領(lǐng);諸葛亮七擒孟獲,黃蓉三次用計制服歐陽峰;諸葛亮發(fā)明了木牛流馬,黃蓉巧用羊梯和革傘助郭靖攻破撒麻爾罕城;諸葛亮以空城計智退司馬懿,黃蓉如法炮制阻止了以拖雷為統(tǒng)帥的幾十萬蒙古大軍......在我看來,黃蓉簡直還略勝諸葛亮一籌--諸葛亮好像只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正史野史都沒提到他會武功吧?而黃蓉呢,不敢說她是當(dāng)世頂尖高手,至少也算得上武功卓絕。她家傳的蘭花拂穴手可以輕易雕刻一碰就碎的豆腐;她的落英神劍掌出招極隱蔽,以郭靖這樣的武學(xué)造詣也很難阻止她的掌法;她的打狗棒法也是絕技,即使身懷六甲的時候照樣把蒙古王子霍都絆得連摔好幾交。唯一遺憾的是,黃蓉沒把女兒教育好,刁蠻任性的郭大小姐發(fā)起脾氣來竟然砍掉了楊過的手臂。不過人總是有缺陷的,犯了常人最容易犯的溺愛孩子錯誤的黃蓉仍不失為一個極其成功的女人。
襄陽婚俗
婚嫁是家族延續(xù)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古人十分重視,襄陽地區(qū)也不例外。襄陽民間傳統(tǒng)的婚嫁禮俗,以封建禮教諸俗為基礎(chǔ),大多顯得繁文縟節(jié)。儒家經(jīng)典《禮記·昏儀》說:“夫權(quán),始于冠,本于昏(婚),重于喪祭,專于朝聘,和于射鄉(xiāng)。此禮之大體也?!瑁ɑ椋┒Y者,禮之本也?!笨梢娙寮宜枷胫惺滞浦鼗橐龆Y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重視儒家思想,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五彩繽紛、禮制頗多的婚俗文化。襄陽的傳統(tǒng)婚俗,大致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一個地方的具體表現(xiàn)。
古時襄陽婚俗也有“六禮”,民國時期便簡化為四個步驟。首先是傳庚,俗稱“拿八字”,即由紅爺(媒人)將女方庚貼送交男方,但須先按生辰八字推算,若雙方八字合得來,才可訂親,如果相犯,即退還庚貼。訂了親,男方每年給女方送一次禮物,叫“填庚”,到結(jié)婚為止。經(jīng)過一段時間,男方家長請紅爺?shù)脚郊抑姓髑蠼Y(jié)婚的意見,并商定婚期。女方家長向紅爺提出聘禮的要求(首飾、服裝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讓紅爺轉(zhuǎn)告男方家。男方若同意,即各自辦理結(jié)婚事宜。結(jié)婚的前一天設(shè)宴待客,男方叫“暖郎席”,女方叫“梳頭酒”。結(jié)婚之日,新郎衣冠齊楚,端坐官橋,領(lǐng)著花轎迎親,一路上鼓樂喧天,鞭炮齊鳴。到了女家,祭拜女家祖先,以表示愿作該家女婿。新娘頭戴鳳冠,身穿紅襖,腰系羅裙,拜別祖先后,由哥哥背上花轎,兄弟或侄輩相送,這叫“發(fā)親”。新郎官轎前導(dǎo),新娘花轎及嫁妝后隨,在鼓樂鞭炮聲中行進。新娘到了男家門口,由“牽親娘”攙扶下轎升堂,和新郎一起拜天地,拜高堂。禮畢,新郎、新娘入洞房,喝“交杯酒”,并把兩人鞋子套在一起,以表示相親相愛,偕(鞋)老一世。為了增加喜慶氣氛,其表兄弟和青年客人可進入洞房與新娘戲謔,名為“鬧房”。有的伯公、叔公也參加“鬧房”,所謂“三天不分大少”。次日晨,新娘給尊長上茶,即一人一杯糖水泡米花,再加上兩個近似月餅的特制點心。每個飲茶者均要賞給茶錢。第三天,新娘由其弟妹或侄兒接回娘家,新郎帶上禮品同往做客,名為“吃回門酒”。酒飯后,新娘隨新郎返回,這是因為恪守“三天不空房”的規(guī)矩。
不知郭靖迎娶黃蓉那日是何等場面,想來在那桃花島上自是不會按照此般俗間的繁瑣禮儀來進行——有黃老邪在怎會使自己女兒的終身大事落入此世間俗?!那必是特立獨行,非比尋常的。倘若郭靖與黃蓉在襄陽成婚,則估計會按此般繁瑣禮儀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娶親之日,郭靖必定衣冠齊楚,披紅掛彩,騎在汗血寶馬之上,領(lǐng)著花轎,一路上鞭炮鑼鼓聲不斷,讓全城百姓好好瞻仰一番這位力保襄陽于大難之中的少年英雄是何等模樣,又有武林群豪輪番前來恭賀,敬酒。只恐怕郭黃二人不懼蒙古軍來犯,卻也被這等陣勢給嚇住了。
或許金大俠認(rèn)為郭靖與黃蓉的婚禮水到渠成,順理成章,沒什么可以寫的——但凡寫入小說的婚禮情節(jié)肯定是異峰突起,一波三折,還得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比如楊過和小龍女的婚禮,居然在重陽宮中王重陽的畫像前拜堂,楊過還挾持了孫不二當(dāng)見證人,可以說驚世駭俗到了極點,也體現(xiàn)了楊過桀驁不馴的叛逆性格。而他們的洞房花燭之夜卻又是如此凄涼,夫婦二人淚流滿面還要強顏歡笑,預(yù)示著他們的婚姻注定要經(jīng)歷無數(shù)磨難。再比如張無忌與周芷若的婚禮,本來一對新人正要拜天地,沒想到趙敏會來攪局。二女爭夫,血濺華堂,新娘子頭遮紅巾,而以神奇之極的武功毀傷情敵,但新郎倌居然跟著趙敏走了,一場喜慶大事被趙敏這么一鬧,轉(zhuǎn)眼間風(fēng)流云散。張無忌親眼目睹了周芷若的邪門武功,才開始相信趙敏不是奪屠龍刀殺蛛兒的兇手......郭黃的婚禮在小說中付之缺如應(yīng)該是作者的有意安排,是金大俠想讓讀者充分發(fā)揮想象吧。
旅游指南
去襄陽,是去吊古,一座襄陽城,古往今來,多少英雄好漢在此廝殺征戰(zhàn),又有多少白骨曝露于這城墻之下。地處戰(zhàn)略要沖的襄陽,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代也都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于襄陽的城防上。因此,去襄陽,城墻是不可不看——襄陽城墻用土層層夯筑,外用大塊青磚壘砌,據(jù)山臨水,古樸厚重,呈游龍之勢,蔚為壯觀。明人李言恭曾以詩贊曰:“樓閣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北以漢水為池,東、南、西三面鑿有城濠,終年水波瀲滟,儼若平湖。人稱“華夏第一城池”。站在襄陽城墻之上放眼望去,北有滔滔漢水作天塹,南面和西南有峴山、真武諸山作屏障,一座鐵打的襄陽城虎踞于此,可謂是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曾經(jīng)橫掃歐亞數(shù)十國,攻掠無數(shù)的蒙古大軍就被擋在這襄陽城下數(shù)十年,難以南下半步。想當(dāng)年蒙古軍攻打襄陽,幾傾全國之力,于這襄陽城下聯(lián)營數(shù)百里,晝夜舉火,日夜強攻不止。而郭靖卻以一己之力,力保襄陽數(shù)十年不破,是何等的英雄豪邁。凝神傾聽,風(fēng)聲中似乎還夾雜著當(dāng)年鏖戰(zhàn)時激越的戰(zhàn)鼓聲和慘烈的廝殺聲;恍惚間,似乎還能看見郭靖在城墻上施展“上天梯"高超輕功的矯健身影。
襄陽西南的峴山上有一廟一碑,頗有來歷。廟名羊太傅廟(又稱羊祜祠),碑名“墮淚碑”,是當(dāng)?shù)匕傩諡榧o(jì)念羊祜而建的。羊祜乃西晉名臣,曾出任都督荊州諸軍事,鎮(zhèn)守襄陽。三國時期,荊襄為兵家必爭之地,連年戰(zhàn)亂不斷,民不聊生。羊祜到襄陽后,安定民心,減輕賦稅,邊境戰(zhàn)事平息,進而督軍墾田,準(zhǔn)備伐吳,然未遂。羊祜死后,百姓感其恩德,在峴山上修建了羊太傅廟,以茲紀(jì)念,并在廟前立一石碑記其功德。眾百姓見到此碑,想起羊祜生平的種種好處,莫不流淚,杜預(yù)因稱此碑為“墮淚碑”。后人更是用望碑墮淚來借喻死者德高望重。廟門口更有一楹聯(lián)——“自有宇宙,便有此山,千年來陵谷變遷,猶想見輕裘綬帶;每一登臨,輒一墮淚,三國中賢才輩出,詎多讓羽扇綸巾。”可見羊祜在襄陽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不遜諸葛孔明之于蜀地百姓。羊祜的一句“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更是為楊過所贊同,也許是因為楊過想到了自己與小龍女十六年的天涯分隔吧。那日小龍女在石崖上留下的“十六年后,在此重會,夫妻情深,勿失信約”十六個字,是楊過十六年漫長等待中唯一的精神支柱。在這十六年中,楊過度日如年地苦苦煎熬著,他的黯然銷魂掌可以清楚地告訴我們,那遙遙無期的等待是何滋味。大概沒有誰比楊過更能體會這句話的意義了。楊過對小龍女的這份癡情,旁人難以感受,只有報以一聲嘆息,而郭襄心中對楊過那份情愫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她對楊過的單相思,是一種無奈的凄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凄美,是比十六年等待還要絕望的期盼。面對令自己黯然終身的楊過,她只能以淚相送。從此俊朗姑娘獨身一人,細(xì)雨騎驢游江湖,最后青燈古佛相伴,終老峨眉。對她說來,不也是“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嗎?!
到了襄陽,不妨按著當(dāng)日夜里郭靖帶領(lǐng)楊過視察防務(wù)的路線游覽——出城往西,只見有一條小溪橫出山下,就是劉皇叔躍馬過檀溪的地方。郭靖就的盧寶馬發(fā)表的議論值得我們深思,他說:“其實世人也均與這的盧馬一般,為善即善,為惡即惡,好人惡人又那有一定的?分別只在心中一念之差而已?!痹偻熬褪翘拼笤娙硕鸥Φ墓世锪耍朵P(guān)吏》中“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馀。借問潼關(guān)吏,修關(guān)還備胡。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連云列戰(zhàn)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fù)憂西都。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等句子郭靖極為欣賞。杜甫與郭靖雖然文武不同,但是憂國憂民之心是一致的,所以郭靖才會對這幾句詩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襄陽以西二十里便是諸葛亮曾經(jīng)隱居的隆中。因為蒙古兵半夜來襲,郭靖便沒有機會帶楊過前去參觀一番,而我們當(dāng)然不能不去一游。
有古語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密?!闭f的就是這隆中。而我認(rèn)為用另一語來贊似乎更能體現(xiàn)這古隆中的神采——“山不在高,有龍則名”。正是有了諸葛孔明這條于此隱臥十年的“臥龍”才使得這隆中之地的山鄉(xiāng)秀色更添一份神韻。
進入古隆中山,必經(jīng)一座三門石坊,正面正中雕刻著“古隆中”三個大字,背面寫著“三代下一人”,意思是說,諸葛亮為夏、商、周以后的近千年來唯一了不起的人物。兩邊除鐫刻著杜甫“三顧頻煩天下事,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詩句外,還有摘自諸葛亮《誡子書》一文的“澹泊明志,寧靜致遠(yuǎn)”八個大字。隆山中的東山梁上,有一座武侯祠。世人皆知四川成都有一武侯祠,卻少有人知這隆中也有武侯祠,而更鮮為人知的是全國現(xiàn)存有九個武侯祠。在這些武侯祠中以成都的為首。這隆中武侯祠雖在規(guī)模、名氣上與成都武侯祠不可相媲,卻也自有它的獨特之處。它依山而建,共分四層院,一層高于一層。正殿有諸葛亮的塑像,陳列有銅鼓及一些石刻物等。兩側(cè)設(shè)有配殿,西配殿名“三義殿”,內(nèi)塑有劉備、關(guān)羽和張飛像,取劉、關(guān)、張?zhí)覉@三結(jié)義之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樹,據(jù)說為明末時植,每年盛花季節(jié)清香撲鼻。隆中武侯祠地方雖小,也無多少名人留題,卻也合諸葛亮的不喜張揚的個性。在武侯祠西邊不遠(yuǎn),是諸葛草廬——當(dāng)年諸葛亮隱居攻讀之地,竹籬草屋,古樸美觀。也正是于此,面對三顧茅廬的劉備,時年二十七歲的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勢,提出鼎足三分,聯(lián)孫抗曹,進而統(tǒng)一天下之大計,即著名的“隆中對”。游覽于隆中這塊臥龍之地,看似平平淡淡處卻可體會出那一份三國神韻。想來這“多智而近妖”的諸葛孔明在群雄逐鹿之時看中這一方山水,自有他的道理,當(dāng)然,為表示對前賢的充分尊重,我們后人只可細(xì)細(xì)意會,不宜言之過多。
從隆中回到襄陽城中,正是落日時分,夕陽下的城市一片靜謐。然而,透過歷史,走進小說,我依稀還能看見那些俠士的身影——郭靖堅毅的神情、黃蓉慧黠的微笑、楊過憂郁的雙眸、小龍女飄逸的白衫、郭襄純真的笑靨……一切恩怨是非都緩緩融入了城襄陽的暮靄之中。
【責(zé)任編輯 黃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