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霞
古詩詞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是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我們在常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漸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古詩詞教學五步法”,即讀、品、想、悟、比,現(xiàn)結(jié)合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課《古詩兩首》的教學加以說明。
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日(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一、教學流程
(一)用詩一樣的語言引入
暖暖的,春風撫摸著你的臉,
癢癢的,柳絲梳弄著你的秀發(fā),
春天,總在你不經(jīng)意間,
來到你的身邊!
吸一吸甜潤的空氣,
嘗一嘗清涼的甘泉,
春天,總在你留意間
離你而去!
同學們,我們今天追尋詩人的足跡,去感受春天的美麗,一起學習《古詩兩首》。
(二)讀——感悟詩歌的音樂美
過渡語:一首優(yōu)美的詩歌就是一曲精美的樂章,每一個文字都是跳動的音符,讓我們反復吟唱,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1.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節(jié)奏、停頓、重音等。
2.學生自由朗讀,邊讀邊畫出節(jié)奏,標出重音。
3.學生朗誦,師生評價。
(三)品——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過渡語:詩歌語言凝練,短短28個字就包含了無限風光,無盡的韻味。因此,需要我們細細咀嚼,對重點詞句反復琢磨,不斷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1.結(jié)合注釋,邊讀邊理解每句話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學生讀書、理解,然后交流(只要說出大體意思即可)。
3.你認為詩中哪個詞句用得好,為什么?
4.學生思考、交流。
(四)想——感受詩歌的圖畫美
過渡語:詩歌是讀不盡的,詩中有畫,我們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走進畫中,才能感受到詩歌的圖畫美。
1.再讀這兩首詩,結(jié)合插圖,用自己的語言將頭腦中呈現(xiàn)的畫面描述出來,也可用彩筆畫出來。
2.學生讀后作畫、交流(鼓勵學生走出詩句,想象更大的空間)。
(五)悟——感受詩歌的情感美
過渡語:詩言情,每首詩都是詩人情感的積淀,你從這兩首詩感受到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1.思考、交流。
2.用自己的聲音把你的理解讀出來。
(六)比——感受詩歌的空間美
過渡語:學習古詩,不能僅僅局限于眼前的這一兩則,還要拓展開來,尋求與之相類似的詩篇,從而感受詩歌的空間美。
1.收集有關(guān)描寫春天的詩句。
2.展示與春天有關(guān)的詩詞。
二、總結(jié)反思
(一)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我們說詩歌是文字跳動的音符,而欣賞詩歌正是將這一個個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華麗樂章。我們只有反復的吟唱才能體會出其意境、感悟出其哲理,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自己的語感。讀時要根據(jù)意境,或緩或急、或高亢或低沉,全憑讀者去感悟。如李白的《行路難(其一)》,一開始詩人心緒茫然,然后失意悲憤,最后心懷希望,感情可謂一波三折,朗讀時也要由低沉緩慢再到高亢激昂,詩人那種悲憤之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復雜感情會隨著你的讀聲傳遞給每一位聽眾的。我們通過一遍遍地朗讀體會,也就不斷加深了對詩詞的理解。
(二)品——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詩中的感情往往隱藏在字里行間,需要我們抓住關(guān)鍵的字、詞、句“細嚼慢咽”,品出其味。如陶淵明《飲酒(其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其“悠然”一詞,就將詩人會心于南山,物我兩契,陶然自樂之情寫出來。另有像“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的“寄”字、“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瘦”字等都是詩人反復錘煉、集結(jié)心血而成。我們只有細細琢磨,才能獲益匪淺。
(三)想——感受詩歌的圖畫美
詩歌是讀不盡的,它還需要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去那美麗的畫面中飛翔。詩中有畫,很多抒情詩都具有這個特點。我們不妨拿起畫筆,去勾勒詩中美好的畫面,或在頭腦中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繪了一幅意境雄渾、視野開闊的邊塞奇景;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比喻新奇、想象奇特,為寒冷的邊塞增添了無限的春意;白居易的“足蒸暑土氣,背灼炎無光”不禁使人想起父母在烈日炎炎之下辛勤勞作的畫面。
(四)悟——感受詩歌的情感美
每首詩詞都是詩人精神情感的寄托,或憤世嫉俗、或憂國憂民、或超然脫俗、或胸懷大志。我們讀詩,就是與詩人對話,走進詩人的心靈深處,與詩人一道憂、一道喜,接受一次情感的洗禮。讀完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誰不為詩人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情懷所感動?讀完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誰不為詩人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所鼓舞?讀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誰不羨慕“海內(nèi)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的深厚友誼呢?
(五)比——感受詩歌的空間美
讀完一首詩,我們還需要將同一主題或表達同一感情的詩句加以歸納比較,找出其異同,進行比較閱讀。如我們學完了《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之后,還可以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風雪送春歸)以及南宋詩人盧梅坡的《雪梅》加以比較,既擴大了閱讀面,也提高了欣賞品位。
在完成以上五個步驟后,我們相信學生一定會對古詩詞有更深更透的理解,其獲益絕非一兩首詩詞所能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