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華
美術欣賞教學的落腳點就是美術作品中的審美。教師要善于挖掘作品中的美(有形狀、色彩、空間、材質等形式美,有作品中營造的意境美……),利用作品中的美來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實施審美教育。在欣賞課中,很多教師口若懸河,津津樂道藝術家的生平逸事,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拍賣天價。卻忽略了美術教學最重要的、最具學科特點的東西:作品中的形式美、意境美。形式美、意境美是我國現代藝術大師吳冠中最看重的,并寫了大量的文章加以闡述。
《美術課程標準解讀》第64頁講到多角度欣賞,其中有這樣一段,“一幅美術作品可以從美術語言上進行欣賞——它的色彩如何動人,造型如何的優(yōu)美……”把美術語言放在最前面,可見從美術語言來欣賞藝術品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要求:通過“美術鑒賞”模塊的學習,學生能夠:(1) 積極參與美術鑒賞活動。(2)懂得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恰當使用美術術語(如形狀、色彩、空間、材質等),以自己的觀點采用一種或多種方法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藝術作品,并與他人進行交流。第二條就明確指出要求學生使用美術術語(如形狀、色彩、空間、材質等)。這就是要求學生會分析作品中的美。
要使學生能夠做到這一點,老師必須引領學生學會運用美術的基本語言挖掘藝術品的美來進行鑒賞,從而能夠感受美、發(fā)現美、表達美,形成美術的基本素養(yǎng)。說得通俗些,就是教會學生怎樣看懂以前看不懂的美術作品。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使之有興趣去關注身邊的美的事物,發(fā)現美、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
怎樣進行美術欣賞教學呢?
一、要深入挖掘藝術品的美術語言
對鑒賞的藝術品的基本美術語言進行深入的探究。所謂美術語言,一是指造型藝術的基本構成因素,諸如點、線、形狀、色彩、結構、明暗、空間、材料等;二是指將造型元素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樣統一、比例、對稱、平衡、節(jié)奏、韻律、對比、和諧等。
1、如在《各異的風土人情》的教學中,對于皮影,教師可以提問:“現在的皮影還是以演戲為主嗎?”來說明皮影已經成為人們收藏的藝術品,這時再趁熱打鐵,“皮影為什么成為藝術品,美在何處?”來對皮影進行美術語言的分析、描述和評價。如: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線條優(yōu)美流暢,挺拔概括,頗具現代感;攜刻精細流暢,重視圖案形狀的多樣統一,極具裝飾效果;著色對比強烈,活潑明快……這樣挖掘出皮影的美術語言,才能不斷地對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進行熏陶,不斷的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2、在《新的實驗》中,對于杜尚的《泉》這件作品,除了了解杜尚的思想、行為的前衛(wèi),還應該引導學生從美術語言方面來欣賞這件作品 “它有穩(wěn)定的、古典的等邊三角形,還有光滑的曲線美?!?它如果不是小便池(讓人心里感到不舒服),那它真正的應該是一件不錯的藝術品了。
3、在初中美術第15冊《設計的魅力》一課的教學中,對其中的工業(yè)設計作品《卵形椅》,除了介紹相關的知識,如作者納·雅各布森,蛋椅的外殼由玻璃纖維和聚氨酯泡沫體加固而成。椅子還有一個可調整的傾斜,可以根據不同用戶的體重來調整。椅子底部由如絲緞般光滑的焊接鋼管和一個四星形注模鋁組成,可以用織布和皮質作裝飾。還應該引導學生從材質、色彩、造型等方面進行欣賞比如造型就極具特色,從側面看,整個形狀是卵形,特別美的在它的扶手,流暢的曲線,高低起伏,猶如一曲旋律中的最好聽的部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記得在湖州初中組優(yōu)質課評比中,德清的一位老師在上初中美術第18冊《尋訪古民居》時就深入的挖掘出古民居中的形式美,馬頭墻高低錯落的節(jié)奏產生的音樂般的節(jié)奏美,古民居的點線面構成的形式美,并引用了當今大師吳冠中的散文加以說明“人家房屋,那是塊面;流水,那是長線、曲線,線與塊面組成了對比美;橋與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變化,同時也是線與面之間的媒介,它是溝通線、面間形式轉變的橋!如果煞它風景,將江南水鄉(xiāng)或威尼斯的石橋拆盡,雖然綠水依舊繞人家,但徹底摧毀了畫家眼中的結構美,摧毀了形式美。”只有幫助學生讀懂藝術品的美,才能使學生達到內化的目的。
二、要選擇美的、有代表的作品加以欣賞引導
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師用書》第七課的教學建議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問題,1、教師一定要吃透教材,對現代主義藝術要有較深的認識?!北救苏J為現代主義藝術雖然新,看似離經叛道、荒誕不經,但并沒有違背藝術美的法則,只是比較偏激而已。從寫實繪畫到印象派,到后期印象派,到現代派,每一次變革都沒有違背美的法則,印象派美在色彩、美在筆觸,后期印象派美在畫面的構成、色彩?,F代派流派眾多,像畢加索(有些作品)、馬蒂斯等吸收了東方美術的元素,注重畫面的平面裝飾美……像有的藝術家把動物標本搬到藝術館,我認為他無非是把這些標本看成是一件雕塑而已(拓寬了雕塑的材料)……并沒有違背美的內涵。但也不能排除魚龍混雜的事實,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盲目崇拜。這就要求老師要提高辨別意識,多看多想,練就一雙慧眼,選擇優(yōu)秀的作品來讓學生欣賞。
曾經有位教師在上《新的實驗》時,為了說明了藝術家的標新立異、進行新的實驗,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有位藝術家把大便封在盒中作為藝術品,這確實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但有些荒謬,容易誤導學生,使學生認為現代藝術都是瞎胡鬧,現代藝術家都是精神有問題的人。應該選擇教材中的如美國藝術家波洛克的作品(他因為厭煩過去的美術創(chuàng)作程式,于是將畫布放在地板上,潑灑顏料,形成驚人的形象),他的作品中雖然叛逆,但表現出了純粹繪畫的美。雖然畫面沒有具體的形象,但色彩絢麗多變、統一,線條優(yōu)美流暢。好看。就好像一位藝術家打的比方:“你能聽懂小鳥在叫什么嗎?”“聽不懂?!薄暗▲B的叫聲好聽嗎?”“好聽?!薄拔业淖髌肪拖聒B的叫聲”還可以選擇一些非架上繪畫的藝術品,但必須是符合美的法則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既創(chuàng)新(進行了新的實驗)、又有美感。
美術欣賞是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聯系文化情境,認識美術作品的意義、形式和風格特征,并且引導學生理解美術文化,形成一定的人文素養(yǎng)。同時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像力。我們在進行美術欣賞時一定要抓住美術教學最重要的、最具學科特點的東西:作品中的造型美、色彩美、形式美、意境美。
(安吉縣實驗初中教育集團 浙江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