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玉
摘 要:話題比較貼近學生生活,能引起學生共鳴,激發(fā)學習興趣。通過描述,介紹與人溝通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理解參加慈善活動的重要意義并能積極參加。
關(guān)鍵詞:慈善;慈善活動;積極參加
教學對象是初二學生。他們有較強的求知欲和表現(xiàn)欲,在教學活動中盡量讓這部分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來說英語。把更大的自由和學習的快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由翱翔。
【案例描述】
[片段一]
教師:(故意從口袋中滑落一枚硬幣)Do you have your pocket money?
學生:Yes. (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
教師: How to use your pocket money?
學生1:(踴躍地給出不同答案) I use it to buy some books.(buy toys,buy stationary.)
…
教師:(引導學生)If I have some money, Ill help others.
(呈現(xiàn)一些汶川和蘆山地震的圖片)
學生:(能力較高的學生運用7A的知識回答)
S1: I can use it to help people in poor areas.…
Activity One
教師: How many students use their pocket money to help others?Work in groups.
(邀請了三個小組展示了結(jié)果)
教師引出課題“A charity show”,講解charity,并讓學生舉例。
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Project Hope.…
教師:Do you know other charities in China?
(出示課件:慈善機構(gòu)的名稱,理解其中文意思。)
反思:
1.本課實際上是英語課與思想品德課的整合。學生在講出了很多的慈善活動的同時也增加了關(guān)愛他人的意識。
2.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時,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參加慈善活動、關(guān)愛他人的意識。并能以主人翁的身份,提出種種更有意義的途徑。
[片段二]
教師:(圖片)Here are six pictures . What are they doing?
學生:(對于第一幅很熟悉的圖,學生很踴躍地回答)They are chatting on the sofa.(后幾幅圖片,鼓勵并提示學生完成。)
教師一一詢問用哪幅圖上的方式可以募集到錢,提醒這幾句為提建議的句型:Organizing a charity show is the best way to raise money . What would you like to be in the charity if we organize a charity show?
教師:(Hobo陶醉地手握microphone) What is he going to be?
學生眼前一亮,興趣倍增。 有準備的學生會高興地說出“To be the host.”。
教師最后設計兩個活動,談論慈善和募集活動。
反思:
1.教師因勢利導,自然恰當?shù)牡掠凉B透,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使活動達到了高潮。
2.教師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從學生熟悉的知識入手,創(chuàng)建一個個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真正體現(xiàn)了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體會與思考】
(一)“興趣是成才的起點,是最好的老師?!毙路f奇特的東西最能激起學生的興奮和愉悅,引起他們定向探究的興趣。英語教法上的不斷更新變化,在于縮短英語教學內(nèi)容與師生間的距離,體驗到由于認識了未知的東西而感到高興和滿足,使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巧妙地設計語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從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出發(fā),整堂課的學習不僅僅有認知,還擴展到情感、文化素養(yǎng)等領域。
(二)本節(jié)課重視學生的語言輸入與輸出,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語感。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進行語言學習。學生的“動”不是無序的,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經(jīng)驗、情感參與其中,營造了一種平等、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
(三)從課堂情況看,學生的參與意識強,學生發(fā)言積極,氣氛活躍。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以其良好的語言素養(yǎng),引導學生多方位地、認真地使用語言,不斷揣摩,使學生從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語感。
參考文獻:
盧莉.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實驗研究.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03).
(作者單位 江蘇省六合區(qū)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