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晚上還會抬頭看看夜空嗎?你多久沒看過夜空了?隨著城市化的飛速發(fā)展,人們正越來越遠離璀璨的星空。關于星星,你或許有一些了解,但是以下所羅列的這些事實,你了解嗎?
黑洞不會“吸入”物質
很多影視或文字作品中常常有這樣的描寫:“黑洞將一切周遭的物質吸入其中……”事實上,前一段時間,當歐洲核子中心運行其大型強子對撞機時,就有很多人擔心它會制造出微型黑洞“瞬間吞噬”掉整個地球!但事實上,黑洞真的不會“吸入”物質。
從嚴格的語義學角度考察,“吸”這個動作有點像是真空吸塵器工作的原理,但黑洞吞噬物質時并不是這樣進行的。當真空吸塵器工作時,一個風扇會在吸塵器后部制造出局部的真空環(huán)境(事實上只是一個局部的低壓區(qū)),當大量外部空氣由于氣壓差而被吸入時,垃圾也便隨之被吸入其內部。
而對于黑洞而言,并沒有涉及到“吸”這個動作。事實上,黑洞周遭物質是在一股強大引力的作用下被吸引過去的。因此形象地說,更像是這些物質“落入”黑洞之中,而不是被吸塵器那樣吸進去。萬有引力是自然界的基本作用力之一,所有的物質都具有引力特性。這種區(qū)別看上去可能非常細微,但是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兩者是存在著本質上的區(qū)別的。
星星不會眨眼睛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边@首歌你是不是耳熟能詳?確實,恒星看上去似乎會閃爍,尤其是在它們接近地平線的時候。比如有一顆最著名的恒星——天狼星,它的閃爍效應太明顯了,以至于不斷有人看到天狼星后報告他們看到了UFO。但事實上,恒星的這種閃爍是大氣效應導致的,并非恒星本身的屬性。當恒星發(fā)出的光通過地球大氣層時,尤其是當恒星接近地平線附近時,恒星發(fā)出的光就需要穿過更厚的大氣層,而大氣層不同位置的氣團密度是存在差異的。這將導致星光的輕微折射效應。星光最終抵達你的眼睛,但是星光的顏色和強度都發(fā)生了輕微的變化。這樣的結果便是“閃爍”的感覺。而當宇航員離開地球大氣層進入空間之后,他們看到的恒星便不再閃爍了。
太陽是一顆矮星
我們早已習慣于認為太陽是一顆“正?!钡暮阈?,當然在很多方面事實也的確如此。但是你知道嗎?太陽其實是一顆矮星?;蛟S你之前聽說過白矮星的說法,但是事實上白矮星根本不是什么活著的恒星,那是一顆死去恒星的“尸體”。嚴格意義上來說,在天文學上被歸入“正?!焙阈堑闹挥腥箢?,那就是“矮星”“巨星”和“超巨星”。這些恒星之所以可以被視作“正?!被蛘摺盎钪?,是因為它們可以通過穩(wěn)定的聚變反應產(chǎn)生能量。其中巨星和超巨星代表的是恒星的老年時期,但是絕大部分恒星正處于其演化的中期,即正值壯年,這就是所謂的主序星。這些恒星都被稱作“矮星”。盡管矮星內部還有很多細分類別,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它們的大小都遠小于巨星和超巨星。因此,從這一嚴格定義上來說,太陽是一顆矮星,很多時候人們將其稱作“黃矮星”。
你看不到綠色的星星
盡管有些人聲稱自己看到了綠色的恒星,比如氐宿四,但事實上絕大部分觀測者并沒有看到真正綠色的恒星,而只是他們所使用的望遠鏡的光學誤差,或者是人偶然間出現(xiàn)的視覺誤差。恒星會發(fā)出各種顏色的光,形成光譜,其中也包括綠色,然而人類眼睛至大腦之間的聯(lián)系方式讓人類難以從這樣的光譜中真正識別出綠色。對于某顆特定的恒星來說,某一種顏色可以主導其輻射,綠色很容易和其他顏色混雜在一起,恒星整體上就顯出一種白色調。對于一般的恒星來說,常見的顏色按照溫度從低到高依次包括紅色、橘色、黃色、白色和藍色。因此,僅從人類肉眼的角度來說,你是看不到綠色的星星的。
紅色代表低溫
在生活中我們已經(jīng)對這種情況習以為常,那就是紅色會讓你想到火熱和高溫;而相比之下,藍色會讓你想到冷靜和寒冷。這樣的感受是符合心理學的,因為紅色是火爐的顏色,而南極的大塊寒冰在陽光下透出一股冰冷的藍色。然而我們之所以會將紅色與高溫,藍色與低溫聯(lián)系在一起,完全是因為我們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束縛了我們。事實上,隨著溫度的變化,高溫物體會不斷改變顏色。其中,紅色所表示的是最低的溫度,隨著溫度上升,物體的顏色會逐漸變白,最后變成藍色。因此下次仰望夜空的時候,注意那些閃著紅色光芒的恒星,它們是溫度最低的恒星,而那些閃耀著藍白色光芒的恒星才是真正“火熱”的!
看不到“無數(shù)”顆星星
盡管在一些電視(尤其是愛情片),或者一些充滿詩意的描述中常常會聽到“天上無數(shù)的星星”這樣的說法,但是這并不是事實。當然,宇宙中的恒星數(shù)量甚至銀河系中的恒星數(shù)量就可以輕易達到上千億顆,然而絕大部分恒星都不夠亮,不夠近。而如果有一天天氣狀況理想,也沒有月光干擾,更沒有任何人為的光污染。那么,此時一個視力極好的人抬頭可以看到的恒星數(shù)量是2 000~2 500顆。聽上去這個數(shù)字并不大,但已經(jīng)非常壯觀了,數(shù)起來非常費力。因此,下次再聽到類似“百萬顆星星”“漫天繁星無數(shù)”之類的描述,可以將其視為一種藝術修辭,因為那不科學。
太陽是一顆綠色的恒星
太陽是一顆綠色的星星,或者更加準確地說,太陽是一顆藍綠色的星星——它的輻射峰值恰好位于光譜中藍色和綠色的交界處。這一點并非無關緊要,因為一顆恒星的溫度就直接反映在它所顯示出來的顏色上。對于太陽來說,其表面溫度約為6 070℃左右。然而正如之前談到的,由于人類肉眼對顏色分辨上的誤差,我們總是覺得太陽其實是黃白色的。
恒星是黑體
在物理學中,黑體的定義是:一個物體可以吸收照射到其身上的所有電磁波,包括可見光和無線電波,等等。一個很好的例子是,一座磚窯,內壁全是黑色的,外面只有一個很小的開口。在這種情況下,所有從外界透過小窗戶照射進入磚窯內部的光線都會被其黑色的內壁吸收,沒有任何一絲光線能夠逃離,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完美的吸收體。你可能不知道的一點是,恒星便是這樣一個完美的吸收體!
當然,在黑體的定義中必須明確的一點是,它只是限定了必須吸收所有的入射電磁波,但是沒有排除黑體自身可以向外進行能量輻射。在恒星的案例中,恒星吸收所有照射到其身上的輻射,但同時將它們全部輻射回太空之中,并且這種輻射的量還要遠遠大于它的吸收量。因此可以這樣說:恒星是一個閃著耀眼光芒的黑體!當然,最理想的黑體是黑洞,這是因為它是真正地吸收所有光線,并且不對外發(fā)光。
看到的每一顆恒星基本上都比太陽大
在晴朗的夜空中,你大約可以看到5 000顆恒星,它們的視星等高于6。在所有這些恒星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最暗弱的恒星的大小和亮度與太陽接近,而其他恒星都比太陽更大,也更亮。在這些恒星中,大約有500顆的視星等高于4,這大約就是你在城市地區(qū)用肉眼所能看到的恒星。而肉眼看到的最明亮的50顆恒星中最暗弱的一顆是半人馬座α,但其亮度仍然相當于太陽的1.5倍。不過這顆恒星從北半球看來地平高度比較低,因此難以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