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半島局勢重新陷入緊張,始終把自己隱藏在一層“鐵幕”背后,既保持著神秘和低調,又在某些時候出格高調的朝鮮,再一次陷入全世界的關注視線。
朝鮮的近代工業(yè)基礎在日據時代之前幾乎為零。二戰(zhàn)結束后,日本在元山留下了半島規(guī)模最大的武器工廠,而且這一地區(qū)位于三八線以北。朝鮮的軍事工業(yè)正是以此為基礎,在蘇聯和中國的支持下發(fā)展起來的。該國自行生產的第一種槍械是1949年出現的49式沖鋒槍,也是蘇式PPSh-41沖鋒槍的翻版,以71發(fā)圓盤形彈鼓作為主要供彈具。但朝鮮建國之初乃至朝鮮戰(zhàn)爭中使用的輕武器,主要還是依賴于蘇聯甚至是中國的供給。戰(zhàn)后,朝鮮的軍工體制全面倒向蘇聯,而且該國的地緣位置以及政治背景,使得蘇聯更加放心將各種先進裝備提供給前者,從著名的AK47突擊步槍、SVD狙擊步槍、RPD輕機槍到AK74小口徑突擊步槍、NSV大口徑機槍,使得朝鮮的輕武器設計染上了抹不掉的蘇式痕跡。另一方面,朝鮮人獨特的民族情結,使得他們又不甘于被動接收現成的外來型號,于是我們在朝鮮的大多數輕武器上都會或多或少地看到某些“自主創(chuàng)新”之處,這也是朝鮮輕武器的典型特色。自新一代領導人金正恩上臺后,朝鮮的對外宣傳也發(fā)生了某些微妙的變化,“鐵幕”的一角時常被掀起。從數量、頻次都比此前有明顯增加的對外公布的照片和視頻中,人們對朝鮮總數位居全球第五位的龐大軍隊的裝備有了更多的直觀認識。雖然朝鮮的輕武器并不以技術先進見長,但它們的獨特之處還是引起了世人的興趣。
且仿且改的步槍
就自動步槍而言,朝鮮接收到AK47技術比中國要稍遲一些,于1958年開始仿制,相應地稱為58式自動步槍,除了槍身上的標識外沒有多少區(qū)別。最初生產階段,朝鮮只生產該槍的機匣部分,其他零配件都由蘇聯原裝進口,后來在蘇方顧問的指導下,該槍完全實現國產化。其中少量58式出于貿易平衡的需要以及作為禮品被送往中國,并在部隊中服役。由于這些步槍采用了蘇聯提供的鋼材和零件,因此據說總體質量上比中國生產的56式沖鋒槍稍高一些。58式的變形槍只有模仿AK47S、采用下折疊金屬槍托的58-1式一種。據稱,朝鮮共生產了80萬支58式步槍。與中國不同的是,朝鮮在生產58式突擊步槍的5年后,才開始根據蘇聯SKS生產半自動步槍,稱為63式半自動步槍,估計是接收了淘汰生產線的緣故。63式只采用匕首形槍刺,雖然名稱相同,但其實與中國自行設計的63式自動步槍完全不同。目前,58式只用來配備朝鮮的工農赤衛(wèi)隊等準軍事部隊,63式由于生產數量較少,基本已經看不到使用了。
蘇聯廣泛采用AKM突擊步槍后,并未向中國正式提供這一型號,但卻向朝鮮轉讓了相關技術。朝鮮方面據此仿制定型了68式自動步槍。68式自動步槍雖仿自AKM,但與原型有一些差異,比如為了簡化加工,發(fā)射機構內并沒有減速裝置,AKM的傾斜舌狀槍口防跳器也被取消了,槍托、小握把和護木全部為木質。68-1為采用下折式折疊金屬槍托的改進型,其特點是槍托兩臂上開有一系列減重孔,雖然減輕了重量,但也影響了槍托的強度。目前,68式在朝鮮人民軍中仍有使用,但大多數已經被替換給預備役和民兵部隊。
朝鮮步槍小口徑化的具體時期難以判斷,外界通常認為最遲在20世紀80年代末,朝鮮開始從蘇聯引進AK74小口徑步槍及配套的5.45毫米槍彈,與中國基本在同一時期邁入小口徑時代。這一型號被稱為98式自動步槍,完全模仿自AK74,但發(fā)射機構內同樣取消了擊錘減速器,其余與AK-74基本相同。由于合成材料生產能力上的欠缺,所以槍身非金屬零件多為木質,彈匣也全部為鋼板沖壓而成。從新聞報道中看,在2010年之前,該槍還只裝備朝鮮人民軍中的特種部隊和炮兵,目前似乎已經列裝到普通部隊。外界至今尚不清楚朝鮮98式步槍具體的生產及裝備數量,最早的實物樣品是2002年日本海岸警衛(wèi)隊從一艘沉沒的朝鮮特工船上打撈獲得的,甚至連朝鮮是否自行生產5.45毫米槍彈都沒有確定。
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后,朝鮮失去了廉價石油來源,化肥和合成材料生產陷于停頓。從1995年往后更是遭遇了嚴重饑荒,即朝鮮自稱的“苦難行軍”時期,青少年身高明顯下降,近年來新兵入伍的身高標準據說已經降到了1.42米。在這種情況下,全木托的AK74就顯得過長,折疊托改型的需求量大為增加。98式原有一種采用與AK74S類似的金屬折疊槍托的型號,稱為98-1式,與原型的區(qū)別之一是折疊方向,改為向右折疊;二是槍托不是簡單的三角形,而是有類似中國81-1步槍折疊托的供手握持的部分,但沒有護木。從2012年以來公布的照片來看,朝鮮目前已經有另一種折疊托的98式,采用類似中國79式微型沖鋒槍那樣向上折疊的槍托,折疊后位于機匣頂部,護木和小握把為復合材料制成,但彈匣仍為金屬。這種新型折疊托98式的使用范圍已經從駐守板門店附近的人民軍擴展到很多部隊,似乎是98式目前最新的改型。而2013年3月初,金正恩在視察某駐島部隊時,其警衛(wèi)隨身攜帶的不僅是這種新型98式自動步槍,更改用了此前從未見過的滾筒式彈倉,作為在自動步槍上應用的同類供彈具,這在世界上還是首例,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朝鮮對于新型輕武器的追求并沒有止步。
“東西結合”的手槍
朝鮮生產的第一款自動手槍是1964年推出的64式手槍,仿自于勃朗寧M1900手槍。該槍標稱口徑為7.62毫米,但實際上是使用7.65毫米勃朗寧槍彈。為什么選擇模仿這種當時已經明顯落后的產品,可能與朝鮮第一任領導人金正日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使用過這型手槍、具有一定象征意義有關,但也有可能是因為這種手槍的樣品容易找到,朝鮮的設計師對其非常熟悉的原因。這種手槍在朝鮮主要配備高級軍官,少數消聲型號用于特種作戰(zhàn)與行動,后者的原因是該槍配用的7.65毫米彈威力較低,可以取得較好的消聲效果。此外,朝鮮于1970年自行研制的70式手槍也是一種打算裝備中高級軍官的產品,該槍是勃朗寧M1910、瓦爾特PPK以及馬卡洛夫的結合體,但以前者為主。70式采用自由槍機原理,內部結構為自行設計的,整體來說比較簡單,采用7發(fā)單排彈匣,彈匣解脫鈕在握把底部。70式也發(fā)射7.65毫米勃朗寧槍彈,但槍身標識仍是7.62。
在同一時期,朝鮮為人民軍普通軍官和士兵配備的則是仿自蘇聯托卡列夫TT30/33手槍的68式手槍,相比同時列裝的蘇聯產原型和中國仿制的51/54式手槍,68式縮短了槍身,套筒后部的防滑齒為傾斜設計,內部結構亦有較大變動,雖然仍采用偏移閉鎖方式,但槍管下方去掉了鉸鏈結構,采用更為簡單的凸耳式,類似于比利時FN公司二戰(zhàn)前設計的勃郎寧HP自動手槍。目前,朝鮮人民軍中蘇聯產原型和中國仿制的51/54式手槍均已退役,但裝甲部隊和一線陸軍仍在使用68式手槍。
20世紀80年代后期,朝鮮空軍飛行員開始率先裝備一種新式自動手槍,即白頭山(朝鮮對于長白山的稱呼)手槍。該槍是捷克CZ75手槍的仿制品,最早裝備的一批據說是中國北方工業(yè)公司的外貿型號NZ75。該槍采用了國際流行的9毫米貝拉巴魯姆手槍彈。盡管該槍性能的確出眾,但據西方認為,當時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個人的喜好主導了這一選擇。
朝鮮的進口手槍還有其他種類,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6.35毫米口徑的勃朗寧Baby袖珍手槍。在1970—1990年期間,行蹤隱秘而又實力強大的朝鮮情報部門人員以及頻頻出沒在朝鮮和日本沿海的朝鮮特種部隊非常喜歡使用這種小型手槍,因此有相當數量的進口,這些手槍幾乎都是帶有消聲器的版本,至于消聲器是外購還是朝鮮自產就不得而知了,而勃朗寧M1935大威力手槍是此前他們最常用的武器。進口這些武器的好處是在國際市場上來源廣泛而且彈藥易得,用于某些特殊行動也不容易留下可供追尋的痕跡。這類武器的最新型號是捷克的CZ82。近期圖片顯示,朝鮮軍隊中的高官已經使用這種手槍,而20世紀90年代初只有情報部門才能夠配備,但這些CZ是否已經像白頭山手槍一樣能夠自產仍無法確定。
最具特色的機槍
朝鮮軍隊最早批量裝備的輕機槍是蘇聯的DPM輕機槍以及中國仿制的53式輕機槍,以機匣頂部的47發(fā)圓形彈盤為典型特征。該槍是20世紀20年代末設計的,性能全面落后,因此后來被62式輕機槍所取代。后者仿自蘇聯在1946年定型的RPD輕機槍,由裝在圓盒內的彈鏈供彈,改用與58式自動步槍通用的7.62×39毫米槍彈,中國相應的仿制品稱為56式班用機槍。該槍在朝鮮的仿制型號稱為62式輕機槍,與少量的中國56式一同裝備。RPD由于導氣機構設計存在弊端,所以1959年在蘇軍中就被RPK輕機槍取代了。與58式自動步槍一樣,朝鮮開始是從蘇聯進口RPD零部件,再在國內進行組裝,從1962年開始進入許可生產階段。目前,62式已經不是朝鮮人民軍的現役武器,主要裝備預備役和民兵。
按時間順序來看,朝鮮接下來定型的是64式機槍,同樣是仿蘇的產品,原型是RP46,即采用彈鏈供彈方式以及重槍管的改進型DP機槍。中國也曾仿制這種武器,稱其為58式連用機槍。該槍發(fā)射和DP系列一樣的7.62×54毫米凸緣式槍彈,威力較大,缺點是笨重、結構復雜和通用性差,現在只裝備工農赤衛(wèi)隊等準軍事組織。
近來亮相最多的朝鮮機槍,非73式輕機槍莫屬。雖然朝鮮20世紀70年代末的官方宣傳片和閱兵式中就出現過該槍,但西方直到2002年才首次在三八線附近的朝鮮軍隊中發(fā)現大量部署,隨后韓國從沉沒的朝鮮特工潛艇中獲得了樣槍。73式可謂朝鮮最有特色的輕武器,外形極為獨特,當然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丑陋,因為它帶有肥碩的槍托、超大的扇形彈匣、可卸式的雙孔消焰器以及鋼板沖成的防塵蓋、提把等零碎附件,全重超過10千克,甚至有人以為它是二戰(zhàn)期間“布侖”輕機槍的翻版。其實73式雖然不耐看,但從性能上來說,倒也中規(guī)中矩,甚至還比一般機槍多了個發(fā)射槍榴彈的功能。仔細分析的話,就會發(fā)現它與蘇聯PK通用機槍比較相似,其實73式的設計就是以PK為基礎的,但供彈方式與后者完全不同。PK只能用彈鏈供彈,而73式采用捷克Vz52輕機槍那樣的雙路供彈系統(tǒng),既能采用位于機匣頂部的彈匣供彈,也可采用彈鏈。為什么借鑒Vz52?主要是朝鮮自20世紀60年代起曾使用過很多捷克輕武器;另外有傳言稱,已故領導人金正日特別喜歡捷克制槍械,因此73式的設計師受到了相關影響。只是由于73式使用凸緣槍彈,所以盡管采用雙排設計,但30發(fā)彈匣的弧度和尺寸也足以讓人嘆為觀止,因此又有一種較短的彈匣同時配發(fā)。而且在實際使用中,73式通用機槍只使用彈匣,只作為輕機槍來使用,可能一是考慮到彈鏈箱供彈較重,不適合體型相對瘦小的朝鮮軍人;二是拖下的彈鏈及三角架狀態(tài)也不方便在多草木的北部山地使用。
隨后,朝鮮又仿制了82式通用機槍,它基本上就是蘇聯PKM通用機槍的復制品,只采用彈鏈供彈,其優(yōu)勢是零件多為易生產而且價廉的沖壓件。朝鮮也有可能購買了現成的PKM一同服役,西方還有朝鮮購買了中國仿制的PKM即80式機槍零部件的說法。在82式機槍服役后,73式機槍沒有淘汰,相反82式產量似乎不大,只裝備了少數一線部隊,平時很少看到。此外,朝鮮人民軍還使用SGM機槍以及作為坦克并列機槍的SGMT,即改進版的郭留諾夫SG43重機槍,后者帶有輪架和防盾,中國對應的仿制品分別是57式連用機槍和53式重機槍,朝鮮人民軍使用的是否是朝鮮自行生產的,還不明確。同樣沒有定論的,還有朝鮮人民軍是否裝備和仿制RPK、RPK74輕機槍的問題,理論上朝鮮有相關技術和設備,且有自行仿制的能力,但至今沒有實際裝備的跡象,即使有也很難判定是否為進口產品。
至于朝鮮的大口徑機槍,主要有NSV 12.7毫米和KPV 14.5毫米兩種型號,后者的四聯輪式防空型號,更被別出心裁地用在朝鮮版的T-62A——“天馬虎”系列和更新式的M2000/2002上,作為車載高射機槍使用,這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據目前的資料顯示,朝鮮并未生產過此類槍械,很可能全是進口的。
結語
由于長期的國際制裁和自我封閉,朝鮮在武器裝備研發(fā)領域的技術能力受到了很大限制。同時,基于國土狹小、資源有限和基礎薄弱的現實,這個東亞小國在武器裝備研制和生產上不得不走引進和仿制并舉之路。但通過在大國之間的平衡與周旋,特別是蘇聯時代的大量援助,朝鮮的輕武器成功做到了與世界水平的差距不至過分擴大,甚至在10多年之前,還與中國差不多處于同一層次。至今,朝鮮仍能夠基本滿足本國軍隊對輕武器及彈藥的需求。
應該說,朝鮮的輕武器設計雖然有濃厚的政治因素影響,產品相對粗糙并且整體落后,但由蘇聯幫助打下的基礎,使得其質量和使用性能還是有保證的,特別是具有強調火力強度、突出特種作戰(zhàn)武器的特點,和其作戰(zhàn)指導方針高度吻合。比如目前在人民軍中,同時使用的步機彈有三種,應該說這對后勤供應和實戰(zhàn)來說是不利的,但與中國等國全面小口徑化、連通用機槍都采用5.8毫米的做法不同,朝鮮仍堅持機槍彈采用大威力的7.62×54毫米槍彈,主要就是火力至上的思想在起作用,追求的是在中遠距離上的威力,以求勝過美國和韓國軍隊普遍裝備的M240通用機槍使用的7.62×51毫米北約制式槍彈。據稱,朝鮮對美國和韓國裝備的班用自動武器情況非常敏感,軍方分析人員還曾詳細研究過美國在越南戰(zhàn)爭中對班用支援武器的應用。
同時,由于朝鮮的特殊地位,許多國際法規(guī)對它沒有實際約束力,使其成為國際上著名的黑市軍火供應商:早在越南戰(zhàn)爭期間,朝鮮就向北越提供了58式自動步槍、62式輕機槍和許多老舊槍械;兩伊戰(zhàn)爭中更是與伊朗大做生意,68式步槍的出口量更是驚人,包括中東、中美、南美等地很多國家都曾大量配備這種“朝鮮AK步槍”;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也曾多次查獲從朝鮮走私來的68式手槍。輕武器貿易帶來的外匯已經成為朝鮮賴以生存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自第二代領導人金正日上臺后,朝鮮將武器裝備發(fā)展的優(yōu)先方向放在了核武器和導彈方面,并成為了今天朝鮮與美、韓叫板的實力基礎。雖然宣傳圖片和視頻中能夠證明該國的輕武器仍在改進和研發(fā),但那肯定不是重點,發(fā)展滯后不可避免。不過,盡管目前朝鮮輕武器與世界水平已經有了一代甚至一代半的距離,但由于輕武器的特殊性,它們在實際戰(zhàn)斗中的差距并沒有技術指標所顯示的那樣巨大,而且朝鮮的多山地形適合以輕武器為主的小部隊游擊作戰(zhàn)。也就是說,萬一半島開戰(zhàn),朝鮮的這些裝備絕不會像在伊拉克、利比亞那樣真的只是無足輕重的“輕”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