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主題似乎給您肅穆沉悶的感覺,其實不然。巴黎吉美博物館舉辦的此次玫茵堂中國青銅器藏品展覽,因它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讓世人為之驚嘆。展出的青銅器如珠寶般陳列,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當時主要是為君主祭禮所制,再現(xiàn)了中國早在公元前16世紀的青銅文明及精湛純熟的制作工藝。
展覽策劃人Marie-Catherine Rey 和 Huei-Chung Tsao 向我們介紹了此次展覽的亮點。
怎么會想到舉辦這樣的一次展覽呢 ?
因為吉美博物館館長Olivier de Bernon 和展品主人(見注釋)之間有著不一般的關系。在此之前,玫茵堂的中國御瓷收藏品已經(jīng)對外進行過展出,而它的中國青銅禮器卻是頭一次公諸于世。
展覽、目錄以及展品選擇都幾乎沒有提及收藏者……
我們希望這次展覽不僅能加深人們對青銅器的了解,更能給他們帶來視覺的享受。從一開始我們就找準了此定位,并努力尋求吸引大眾的展覽風格,讓即使對中國考古學一無所知的人也不會望而生畏。我們選擇的展品非常獨特,種類眾多,幾乎涵括了中國青銅器文明中所有形狀的器皿,可以讓人們對每一種器皿的用途得到深入的了解。這就是為什么這次展覽非常有意義的原因。吉美博物館也繼承或收購了一些類似的文物,但遠遠不如此次展覽的藏品內(nèi)容完整。
展覽的青銅器制作年代跨度很大,從代表二里頭文化(公元前16世紀)的澆祭用酒器“爵”,直至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的“下棋人”,簡直可以稱得上中國青銅禮器的百科全書。
展品是你們挑選出來的嗎?
我們在207件藏品中選出了120件。有一些不具備很高的市場價值,也并無多大的震撼性,如“以人為本”系列的小人物,但我們還是決定保留它們,因為它們不僅跟本博物館的遠古系列、尤其是陪葬雕塑相互映襯,而且也可讓我們在飽覽皇家作坊的大手筆的同時,欣賞民間小工藝家們制作的更生意盎然的作品。
青銅器見證著中國的歷史文明,它傳承了陶器的形狀多樣,但材質(zhì)又比陶器更加高貴。展覽通過匯集不同形狀的器皿,向人們展示了青銅器在中國的地位和價值。另一方面,我們當然也選擇了多件已經(jīng)聞名于世的藏品。玫茵堂曾發(fā)行過介紹157件早期收藏品的目錄,對每一件藏品的出處均作了詳細說明。此目錄售價700美元,相比之下我們的展覽目錄價格更容易讓人接受。
在現(xiàn)今的私藏或大眾藏館中存在著這樣重要的系列嗎?
這在西方的私人收藏中要算最重要的系列了,不過在亞洲,像這樣重要的藏品很多,就像上海博物館,他們收藏的珍品曾于1998年在巴黎賽努奇博物(Cernuschi)展出。臺北故宮博物院也不容忽視,珍藏著眾多的重要文物。與這些重量級的博物館相比,此次展覽的獨到之處便是以另一種角度講述收藏的歷史。比如說,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喜歡將銅上蠟,使之幾乎變?yōu)楹谏?。歐洲相反,人們更喜歡綠、藍色的自然銅銹色,就像玫茵堂的這組展品一樣。另外,吉美博物館也藏有大量的青銅器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世紀進入法國的商朝象尊,它原是尼辛德卡蒙多家族(Nissim de Camondo)收藏的珍品。還有,盧浮宮也曾收購多件李峪村出土青銅,李峪是山西北部的一個村莊,那里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過貴族的墓穴。
這些青銅器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
這些青銅器皿最早用于商、周君主建立的禮儀和儀式,曾被視為君主、人民和上天之間的聯(lián)系紐帶。它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之物,而是維持世界平衡的一種力量。它往往用于盛大的禮儀中,比如慶祝勝戰(zhàn)、征服領地或季節(jié)變化等。中國君王認為青銅器可使他們受到上天的庇護。我們這次展出的青銅器就主要是用于君王祭祀祖先。它們被視為權(quán)力的象征,可與西方教堂和王室的盛大奢華相提并論。預卜未來的巫師和國王相繼扮演民眾和祖先之間的媒介。君主歿后,他們的生前物品,其中就包括青銅器,與他們一同下葬。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丛谠S多墓穴里發(fā)現(xiàn)青銅器的原因。象征王權(quán)的物品始終與君主緊緊相伴,長眠在永恒中。
中國很早以來就對這種遠古的物品感興趣了,那么歐洲呢?
在展覽開始處,有一本名為“祥冶華英” 的目錄,再現(xiàn)了皇室收藏的青銅器,顯示了中國收藏的古老傳統(tǒng),以及青銅器在中國歷史上所占據(jù)的重要地位。收藏青銅器這一傳統(tǒng)最早可追溯到漢代,宋代時發(fā)行了第一套目錄,最后延續(xù)到18世紀后期的乾隆年間。歐洲對青銅器的興趣啟蒙較晚,大概是在19世紀。
吉美博物館和賽努奇博物館從19世紀末開始收集青銅器,上世紀20年代,中國和歐洲考古學家合作進行考古發(fā)掘,使得歐洲對青銅器的收藏達到頂峰。賽努奇博物館目前正籌備一次19世紀收集的青銅器展,屆時將對歐洲青銅器收藏歷史做更好的解答。展覽主要展出近代制作的仿古青銅器皿,將是我們這次展覽的一個很好的補充。在青銅器收藏的歷史上,日本人也起到不小的作用,他們在20世紀初作了大量的收集。玫茵堂的部分藏品最早便是由日本人收藏的。
研究這一系列藏品有什么收獲?
為了給參觀者一條清晰的線索,我們將展覽分為了幾個主題,比如鳥獸系列、宴饗系列或大型器皿等等。隨著研究,我們對青銅的發(fā)展和演變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隨著時期的改變,這些器皿作為禮器的功用漸漸消失。最初古樸肅穆的器皿逐漸變?yōu)槿A麗的禮物,成為財富與權(quán)力的象征,并隨著時間的推移愈演愈烈。
在《周禮》等古書中有記載每個階級可以擁有的青銅器的數(shù)量,比如,西周時君主可以擁有9只鼎。但隨后這種禮制被慢慢僭越,孔子也對此惋惜。戰(zhàn)國時期曾侯乙的墓中就發(fā)現(xiàn)有10噸的青銅器皿。最后,研究這些青銅器讓我們對中國人審美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國的藝術(shù)品在細節(jié)上一絲不茍,而整體又是那么神妙奇特。中國藝術(shù)家并不以藝術(shù)整體表達現(xiàn)實世界,而是將它表現(xiàn)在最顯著的細節(jié)中。我們的青銅禮器體現(xiàn)的就是這種中國藝術(shù)文化的精髓。(訪談由Stéphanie Perris-Delmas 整理)
注釋:玫茵堂匯集了吉爾伯特和斯蒂芬·欲利(Gilbert et Stephen Zuellig)兄弟50年來收集的文物精品。欲利家族還活躍于亞洲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及食品行業(yè)。自2013年1月,蘇黎世的Rietberg 博物館展出了玫茵堂出借的600多件珍貴的中國瓷器。其中幾件藏品曾在去年4月8日進行的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77,677,500 港幣 (770萬歐元)的天價成交。